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教学对策研究

2023-05-24刘丹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量感教学对策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而“量感”作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及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此,在当前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师應重视量感教学,借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强化对学生量感的培养。目前来看,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在教材的处理及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存在不足,且传统的题海战术教学模式也难以实现学生量感的有效培养,导致量感教学遇到诸多阻碍。对此,文章立足于核心素养视角,针对小学数学量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3-0040-03

引  言

量感的重点在于“感”,也就是学生基于各种感官,针对物体的长度、大小、重量或是时间等形成的一种直观感知,是在进行物体考量时生成的感性认识。强化量感教学对小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及知识敏感度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亦会产生一定的正面作用。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时机,在长度、面积、重量等单位教学中深化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度量的意义,并能够在生活情境中应用度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使其能够借助度量工具和计算方法合理估计度量结果,帮助其形成应用定量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量感的内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量感”素养的解释为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估算等数学知识的感悟和感知。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量感”一词的使用频率较低,大多教师会更偏重说“测量”。然而,“测量”与“量感”并不是同一概念,“测量”主要用以表现某一物体的属性,描述长度、时间、重量、体积等常见物体或是现象的量。而“量感”则更加强调测量单位,涵盖直接通过工具测量所得的结果及借助抽象知识计算估测的结果。其中,由抽象知识计算得到的测量数值包括分数、自然数等,而使用工具直接测量出的结果则主要表现物质的物理特性[1]。

就目前关于量感的研究来看,学界对“量感”还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解释。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量感是一种判断某一物体的轻重、大小与其他实际物体相似的感觉[2]。实际上,数量关系主要基于测量结果发展而来,也可以说数是量的抽象。从这一角度来看,“量感”与“测量”之间的关联性是非常强的。但小学数学教师并不能单纯地将量感作为“数感”的一部分展开教学,过度强调计算教学而忽视学生对量化单位的理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及知识的实际应用并无益处。就此而言,小学数学的量感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以帮助学生高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量感的主要内涵就是基于数学测量知识及度量单位知识,解决量的转换、比较等数学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感觉和数学思维。对教师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应将量感教学重视起来,加强对小学生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利用数学抽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从数感出发,培养学生的量感,在两者之间构建相应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数感理解量感,进而强化学生的量感认知,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量感培养

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含有很多的抽象化概念,这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基于此,很多教师通常会选择用“题海战术”来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使其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学考试,但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联系。具体而言,学生大多只能掌握量的运算,而无法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不足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教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就当前的教材来看,数学知识点的逻辑性更强,知识点更加密集,且知识难度也相较之前大大增加,这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诸多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模式和讲课方式上并未随教材的变化而改进,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只着重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量感的培养,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不足。

(三)教学资料缺乏探索性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思维大多为形象化思维,他们难以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尤其是面对一些度量单位的表示,很多学生很容易混淆[3]。对此,教师就需要将这些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化、具象化的形式展开讲述,以便学生理解抽象化的度量知识。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主要以教材为教学资料来源,较少结合学生生活及其他工具,所选择的资料也严重缺乏实践性和探索性。由此,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中的量与生活表现联系起来,探索力和创新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教学对策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量感兴趣

问题对学生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和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对量感的兴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问题情境,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形成直觀感知,进而提升其积极性[4]。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应突出问题的探究性,保障问题链的层次递进、环环相扣,实现启发式教学,进而达到量感培养效果。

例如,在“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相关度量单位,使其能够借助量角器工具展开度量,形成度量意识。对此,笔者便在课堂上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如“想要度量出一个角的大小,我们需要用到什么工具?”“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形的?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使用量角器,我们怎么测量一个角是多少度?”“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一些‘角,那么这些角都是多少度的呢?”等,通过这样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和思考。这不仅能有效激活学生对角的度量相关知识的兴趣,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角的度量单位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表现,逐步提升学生的量感。

(二)开展趣味活动,增强学生量感感知

从数学教师角度来看,其在教学中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并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在量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以知识讲解和练习题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趣味化的数学活动,强化学生的量感感知,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在设计趣味活动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及量感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以多元化方法进行量的感知,进而对数学中的量形成形象、直观化的认识,实现学生估测能力和量感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千米的认识”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千米”。笔者带着学生到学校操场展开了实践活动:先让学生排好队步行1千米,然后让学生根据步行的过程谈一谈自己的发现和感受。这时候,有的学生从时间上感知,发现步行1千米需要花费大约10分钟时间;也有的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认为步行1千米很累……基于此,笔者根据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给学生布置了实践作业,引导其判断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并思考相应的测量方法,对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准确测量。有的学生选择根据时间来测量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通过对自己步行速度的测算以及从家步行到学校的时间判断相应的距离;还有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地图来测量,这样的准确度也更高。完成测量实践活动后,很多学生发现自己之前预测的距离和实际距离有着一定的差距,并找到了一些产生差距的原因,如“由于平时坐父母电动车上学,而没有真实感受到距离”“由于走路速度慢而导致估测误差”等。经由这样的趣味实践活动,学生对于“1千米”的感受会更加深刻。通过估测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对比,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对“1千米”的错误认知进行了纠正,而且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量感,促进了学生对“千米”这一度量单位的认识与应用。

(三)强调反思辨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对事物的感知与感觉总会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学生依靠量感来进行事物感知的调整与完善[5]。由此可见,加强对小学生量感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辨析,借此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感知,强化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使其形成数学思维。

例如,在开展“面积”相关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展开情境设计,并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辨析,以强化量感培养。笔者在课堂上先展示了一张纸,并引导学生计算出纸的面积为1平方分米。然后,笔者将一张纸撕成几份,并随机拼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对这一图形的面积进行判断。面对这一问题,学生有些不知所措。借助这一情境,笔者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测量不同图形的面积,并进行相加;有的学生认为这个图形和之前的整张纸面积是一样的……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也对学生进行了适时的引导,引导其将撕开的纸还原成原本的纸的形状试一试。经过不同思路的辨析与思考,其最终得到了统一的结论,即这一图形的面积仍然为1平方分米。借助这一辨析实验,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反思,使其在思考探索中进一步认识了面积及其单位,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数学思维,还促进了其量感的有效培养,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学习联系生活,唤醒学生估算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将生活化的内容引入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具有较强抽象性和逻辑性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内生动力的形成。因此,在开展量感教学时,教师也应重视生活经验的引入,助力学生实现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联系,以推进学生的量感认知。将生活元素引入量感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估算,这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起到了有效的唤醒作用。

例如,“时”“分”“秒”中“秒”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紧密关联,对学生的时间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的量感培养。基于此,笔者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春晚倒计时的画面,在热烈、积极的氛围中引出了“秒”这一概念,使学生对“秒”产生了初步的感知。之后,笔者进一步播放了“运动会百米赛跑计时”以及“信号灯计时变色”的生活案例视频,将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关于“秒”这一时间概念的案例经验引入课堂,这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笔者还播放了一段音频,让学生根据经验估算这段音频大概有多少秒;还让学生展开实践,估算一个人30秒可以走多少米……通过这样的估算活动,学生可以将“秒”这一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提升估算能力的同时,充分认识“秒”这一时间概念,并了解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引发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促进量感的培养。

结  语

综上所述,量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极为重要,对小学生的未来数学学习及生活问题解决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对此,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将量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通过构建问题情境、开展趣味活动等方法,活跃课堂氛围,简化抽象的量感知识,并在教学中强调反思辨析,帮助学生认识量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小学生量感的有效培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学习奠基。

[参考文献]

杨小彬.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析: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新教师,2022(3):51-52.

李骏.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开展[J].学苑教育,2022(8):87-88,91.

陈幼珍.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探究[J].读写算,2022(4):165-167.

徐盼盼.混合式教学助力学生量感培养: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1分钟有多长”为例[J].数学大世界,2021(10):35-36.

郁亚红.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2021(10):25-26.

作者简介:刘丹(1982.12-),女,福建福州人,

任教于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量感教学对策核心素养
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
兼收并蓄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