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数学阅读 提升学生素养

2023-05-24郑丽钦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字、数学符号、图形、表格等构成了数学语言,能读懂数学语言则称为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不仅是指读懂数学知识,更是要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针对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流于形式、阅读指导缺失的现状,文章从培养数学阅读兴趣、技巧、习惯等入手,简要阐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3-0028-03

引  言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的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在教学生了解运用数学语言,如同中文、英文等语言类学科一般,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这条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随着这几年中高考数学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数学越来越倾向于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场景问题,如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中的一个选择题让学生计算维纳斯雕像的身高,很多学生惊呼连题目都没看懂,有些学生甚至看到如此多的文字,就产生了抵触心理,但考后在教师的指导阅读后,他们又发现这道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黄金分割比例计算而已[1]。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学生阅读能力缺失。他们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但是因为数学阅读能力的不足,读不懂题目。因此,学生即使懂得定理,会计算,也不知道怎么运用。高中生如此,小学生更是如此。而出现这种状况,正是因为当前数学教学对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不足。

一、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更注重知识的讲授,强化数学定理、公式的识记和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会做,离开教师就看不懂题目,最终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数学,学习效率较低[2]。除此之外,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数学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部分教师对阅读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教师只从自身的设问角度,先把数学问题的精髓挖掘出来,然后进行大量的数学演练,而学生被动听课,却忽略了阅读数学课文和习惯的培养。学生见到文字类题目就手足无措,缺乏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读不出要点,找不到问题的本质。

(二)数学阅读指导方法的缺乏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将教学重点放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上,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小学生的阅读基础薄弱,加上教师对数学阅读素材缺少推荐,仅在课堂上一带而过,没有系统的指导方法,不对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掌握教学语言。学生只有大量阅读文本,

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理解文中标准的数学语言,才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以情感人,教师要利用语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关键在于教师的施教艺术。教师应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1.童话故事情境

阅读童话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学生喜欢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喜洋洋过生日分蛋糕”的故事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平均分”“单位1”等,再概括分数的含义。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事半功倍。教师根据教材自编童话故事,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乐学,让学生在听、想、说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阅读兴趣。

2.问题情境

教材中每一课的例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把时间还给学生。对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以“东、西、南、北”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淘气去图书馆,可他不知道怎么走,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识引导一下淘气吗?”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呈现淘气与图书馆的位置,提出要求:(1)找一找图中呈现的方向标志;(2)说一说这些建筑所处的位置;(3)找出图书馆的具体位置。教师设置“跳一跳,摘到果子”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观察方向,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活动体验中,教师要及时反馈成果,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享受探索的快乐,提高认知水平。

3.数学文化情境

传播数学文化,培育人文精神,是数学教育需具备的行为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将数学教材要表述的内容用具体语言转化出来,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内容,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通过变化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面对问题快速反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提出阅读要求:(1)阅读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故事;(2)什么是圆周率?古今中外,哪些人研究过圆周率?(3)圆周长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与数学文化之间产生共鸣,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指导方法,丰富学生数学阅读的技巧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读书方法决定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1.指导数学文字叙述的阅读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语言表达具有严密性、严谨性、概括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通过表面文字深入理解内涵。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利用画圆圈、横线、波浪线等标重点,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

例如,“植树问题”有这样一道题:一条公路长500米,在公路的两旁栽树,每隔5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树,一共栽多少棵?为了提升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标记出题干中有效的信息,比如“两旁”“两端都栽”“500米”“每隔50米一棵”,梳理出两端都栽树正确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能更认真地阅读题干,而且还能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有效地发展数学阅读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文字的指导,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归类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锻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2.指导图文混杂内容的阅读

小学数学课本内容注重直观图形。学生只有读懂图形,才能领悟到文本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获取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含义,理解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然后将其运用于生活中,从而体验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轴对称”为例,教材给出几幅直观图,配有简洁的文字“你还能见到哪些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课堂上,教师可准备一些不同形状、大小的图形,先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并沿着折痕画出对称轴,再请各组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图形的特点,如对称轴有几条等。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能够重新读图,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学生能够获取知识,真正读懂图形,使数学问题变得简洁、直观,从而在解题时有更清晰的思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当然,在应用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阅读题目中的提示语、插图,理清题意,边读边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抓住题目的突破口,启发学生绘出图形,将复杂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行程问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地间公路长2800千米,客车从甲地出发5小时后,货车从乙地出发,又经过10小时两车相遇,货车每小时行10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题干时,提取并勾画有效的信息进行绘制,通过画出线段图形,化繁为简,从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指导算式阅读

传统的计算教学模式是“讲解—训练”,教师让学生明白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在教师讲授方法后,学生依然会出现运算顺序的错误,原因是学生对题目中信息的读取出现失误。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教师可以出示“96÷[(12+4)×2]”,让学生读题。一些学生读成“96除以12加上4乘2”,改变了运算顺序,表明很多学生对中括号和小括号的作用不理解。此时,教师要倡导读、做、思相结合,使学生规范阅读题目,在读中做,做中思,尝试验算、推理,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大量阅读数学内容,读懂数学语言,掌握相关阅读技巧,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能力,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三)优化过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阅读数学材料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习惯。

1.预习数学教材的习惯

数学教材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排版和内容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课本蕴含着丰富的符号、概念、原理、名词术语、图表等数学语言,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认真细致地分析、理解、领会其含义。以“三角形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1)探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2)什么叫三角形?(3)试画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几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在阅读教材中寻找答案,同时将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做标记,再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教材让学生规范阅读,反复阅读,再认真思考,边读边记,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准确表达观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夯实阅读教学,让学生用语言表达阅读的成果,有条理地讲解解题的思路,锻炼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和认知力。

2.阅读质疑的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效的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大胆质疑,边读边思,以议促读,把机械化阅读转化为探究性阅读。学生通过“读”“思”“议”能够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飞跃,激发对数学阅读的兴趣。

以“分数乘除应用题”为例,教师可以出示题目:

(1)小明家收藏中外名著240本,小东家收藏中外名著比小明多1/5,小东家收藏中外名著多少本?(2)小东收藏中外名著180本,小东家收藏中外名著比小明多1/5,小明收藏中外名著多少本?在学生阅读题目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数量关系各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发现两道题目的不同点,理解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有利于提高数学阅读的有效性。

3.自主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课外自主阅读活动,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重视数学课外阅读,完善数学语言系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拓展阅读素材,如数学童话、数学谜语、数学画册、数学报刊等。教师可以定期举办阅读交流会,准备课前收集的数学试卷、数学报刊、逻辑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阅读与探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并及时总结。教师通过这种自我阅读、自我理解、自我总结的课外阅读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丰富精神世界,激发课外阅读数学的兴趣,还能拓宽数学视野。学生在不断接触数学信息的过程中,还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结  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是一种基本能力。强化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助力数学问题正确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课堂,变教材为读本,让学生有效阅读,养成自觉主动进行数学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司书胜.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思考[J].明日,2018(28):248.

王小平.让阅读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吐露芬芳[J].新校园:阅读版,2015(2X):168.

卢晶晶.突出閱读教学提升数学素养: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阅读教学[J].名师在线,2017(1):13.

作者简介:郑丽钦(1980.4-),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以数学阅读为支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数”山有路“读”为径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