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加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途径

2023-05-23姚珂毛秋亚

国际公关 2023年4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

姚珂 毛秋亚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我国高校重点关注的人群,他们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就业大局。所以,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与帮助。加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从自身、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并从职业教育体系、心理辅导、创业带动就业、重视实习技能培训、完善信息库等途径,阐述如何切实、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以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使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原因与策略

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 转型,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 向“大众教育” 转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高达874万,较2019年同期增长40万,创历史新高。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辅导工作的状况并不理想,缺乏现实意义,致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现状产生迷茫和误解,错过了合适的就业机会。因此,寻找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也是各个学校的职责所在。本文结合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进行了论述,使之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在工作中存在较大的竞争风险。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多变,由于经济全球化对就业产生的“蝴蝶效应” 屡屡显现,并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小变动都会引起市场剧烈的波动,从而带来巨大的竞争风险。

两性差距加剧。无可否认,在就业竞争中,性别歧视依然存在。许多用人单位会在同等条件下,对男性应聘者给予更高的待遇,尤其是贫困地区女性大学生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更加常见。[1]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倡导男女就业平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利用法律漏洞,仍然对女大学生存在歧视现象。

存在着严重的人才供求矛盾。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张,人才供求关系日益紧张。与此同时,社会和用人单位在招聘上更多地注重质而不求量,因此许多机构出现了人员缩减等现象,这进一步加大了供与需之间的矛盾。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

封闭的就业观念。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期望值过高问题十分突出。大学生想要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收入的工作,盲目地把基层工作排除在外,对就业的盲目紧张和焦虑是造成毕业生就业观念封闭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条件和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企业基本情况不了解,盲目地找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困难归结于各种外部因素,缺乏主动反思自我的意识。这一切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恶化,“马太效应”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日益凸显。

实用化程度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注重知识而忽视实践。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一些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却远远落后于社会需要。[2]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缺乏社会经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同和赏识。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处境不熟悉,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晰,对所学专业、职业规划目标、职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三不了解”。

就业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消极的求职态度和较弱的求职竞争力会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产生焦虑、茫然、不满甚至憎恨,甚至丧失对人生的激情和信心。同时,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心理不平衡都是大学生就业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不符合工作岗位的形象要求。很多工作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以单位形象及实际工作需要为衡量指标。例如,从事护理工作有身高要求,从事公共服务行业工作不能有传染性疾病,从事司机工作不能有精神疾病等,从而使一些综合素质高但不符合工作形象的人望而却步。在职场中,由于形象不符而造成求职困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学校教育因素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战场,应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具有针对性技能的人才。但是,一些高校却无形中浪费了教育资源,出现了“热门专业”“专业划分过细” 等问题。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对市场经济了解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顺应市场需要,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一)就业观念陈旧,亟须强化就业辅导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学生不是失业,只是受传统求职观念影响,把重心集中在东部沿海及其他大、中型城市。他们相信,只有政府机构、国有公司、外资公司、中大型私人公司才是好的工作;中西部的工作方式如“应征入伍”“西部计划”“村官计划”,被视为第二、第三选择。这也使得这些“可就业” 的大学生在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学生就业理念的更新亟须进行职业指导。

(二)就业形势严峻,亟须强化就业辅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普通大学生不仅要面对各种挑战,更要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额外” 的挑战与难题。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据统计,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不到1000万,而适合大学毕业生的不到半数。据统计,2022年大学生数量达1076万,再加上去年的失业者,就业人口高达4400万。[3]因为供求失衡,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学历、有能力,有时还要有相貌、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附加因素。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就业困难学生对就业现状认识不够清晰,对当前的就业情况也不甚了解。因此,如何在职业指导中使这些大学生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状况,并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就业能力差,亟须强化就业辅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长期存在,其根本原因是其就业能力相对薄弱。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与意志坚强、吃苦耐劳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一切的根源,大多数来自于他们在大学时期,对事业的规划不够严谨,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缺乏对学习、价值观、择业的科学认知,最终导致在求职中落败。所以,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对其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

(一)将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都离不开专业咨询与辅导,大学生职业指导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使之融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并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起到关键作用,帮助他们尽早树立正确、理性的就业择业观。要确保职业指导的实施,必须建立一个系统、开放、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一方面,要健全标准化的职业指导制度。首先,加强职业指导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毕业生实现有效就业的重要保证。通过聘、专、兼等形式引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其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适时地对其价值观和择业观进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此基础上,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列入必修课,大力宣传和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思想上得到充分关注;最后,定期邀请著名企业家到学校做经验分享及专题讲座,让大学生全面认识行业发展、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职场礼仪等就业信息,并在全面掌握就业信息的同时,针对自己的实际状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4]另一方面,要创新评估方法,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评价方法的选取对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有很大影响。在成长和学习中,个人通过对价值观、人生观、自我心理、个性、兴趣、专业能力等进行感性的认知,而传统的职业生涯评价方法无法充分反映这方面的差异。同时,测试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通过对不同地区资源进行整合,采用交流分享会、模拟面试等多种评价手段,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增强他们的求职能力和自信心,为今后的就业做出更好的选择。总之,要构建一个开放、公平、系统、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体系,为就业困难人群提供一对一的职业指导,能够从多个角度、高效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并确保他们顺利地找到工作。

(二)多渠道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

在新的就业环境下,要转变思想,拓展思维,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宣传。首先,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企业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政策宣传,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要,减少大学生对于就业困难这类情况的心理预期,为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工作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其次,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及时更新就业困难学生的个人信息,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记录与更新。同时,针对每一位就业困难学生的特征和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在就业期望值不高的情况下,应引导其建立适当的职业期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职业观念,使其顺利地找到心仪的工作;最后,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带领身边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并为其他同学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高校可在校园内建立创业孵化园,为学校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要强调创业教育的先进性与重要性,并通过讲座、交流会等方式,与成功人士进行交流学习,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健全学校保障机制

在进行就业辅导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日常的训练与辅导外,还应通过社会研究、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科研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从而真正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第一,立足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心的各种职能,使其在信息收集、政策咨询、择业技术、技能指导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建立与各基层院系、各有关专业人才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构建起一套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第二,要进一步强化就业辅导的软、硬件设施。加强职业指导的专项资金投资,解决职业指导所需场地、购买各类职业测评体系等。[5]为此,必须建立专门的教育基金,建立健全的教师网络评价体系,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第三,重视就业心理咨询、辅导。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因此,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特别是对处于困境的人群,进行心理咨询非常重要。一是建立多个心理咨询室,重视对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二是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认识;三是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心理,克服各种原因造成的消极就业心态;四是对就业困难人群进行精神引导,使其与思想教育、技能培训、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为大学生提供“心灵绿色通道”。

(四)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融合

企业要按照高校的专业结构,对人才市场进行科学定位,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加强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同时,高校要利用各类平台,以多种形式发布就业信息,努力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求职信息,使大学生及时了解求职动态,进一步增加就业概率。

四、总结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所面对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正确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创新、优质、有效的职业指导与协助,并调控他们的心理,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摆脱低落、畏难的心理,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 张效良,李玉波.融媒体时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成才之路,2022,(33):1-4.

[2] 孙艺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2,(20):74-76.

[3] 周丹丹,邹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22,13(17):110-112.

[4] 李昉睿,孙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探究[J].成才,2022,(18):65-66.

[5] 都阳.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性变化及对策建议[J].人民论坛,2022,(17):96-98.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新大学生之歌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人职匹配”职业指导模式的思考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