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视野下中学历史学案教学法
2023-05-23李友江
李友江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补充学生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并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历史素养,能够从多角度、多方向认知和评价历史事件,真正做到以史为鉴,从历史中领会学习与发展的奥秘,并将自己总结的历史知识以及发展经验灵活应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实现自我的超越与进步。中学历史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设计学案,体现出层次性、趣味性等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 学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4-0097-03
一、新课改视野下中学历史学案教学的内涵、意义与现状
(一)基本内涵
所谓的学案指的是教师授课计划,是教师综合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编制的能够实现课程导入、教学引导、主动知识构建的教学方案。对于学生来说,历史学案是指导其开展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师来说,学案是调控教学节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文本。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践行学案教学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给予学生自由探索、思考与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化的知识构建。学案在教学中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工具,由教师提前制定,学生负责实践,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发挥学案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价值。
(二)应用意义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但其专注度和自制力却不足,此时丰富完善的学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保障历史课堂的流程与秩序,给予历史课程一种松弛感,进而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保持自己长久的动力。经过对中学生历史学习意愿的调查可知,其对于新鲜的方法或事物的接受性更高。这就启示历史教师在进行学案设计的时候融入更多创新性的元素,进一步调整和补充学案的内容,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趣味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实践活动等,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愿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能够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应注意的是,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育目标不再是应付考试、提升成绩,而在于提升和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独立意识、探究与学习的能力。对此,教师也可以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联系历史材料创建探索情境,实现沉浸式教育,让学生在更真实的学习体验中汲取成长的智慧和经验。
丰富的学案内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还能够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多数中学生之所以能够认真学习历史,几乎完全都是由于受到了学校和考试的限制,但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师生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发展理念,而利用拓展性的学案能够带领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历史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课本之外的历史知识,逐步引导学生认知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规律。历史上的很多事件与人物都不能够脱离时代背景而单独存在,因此教师可以在历史学案中补充更多有关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背景知识,使其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形成历史创新思维。
(三)现存问题
学案教学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被中学历史教师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受限于历史科目内容与知识的复杂性,学案的设计与制作要求更高,对于教师自身的资料归纳、教学设计、学案撰写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学案教学应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因此学案内容应体现出个性化、层次化的设计特征,但很多历史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并未关注班级学生个体的实际发展现状,使用的学案体现出同一性特征,无法开发不同学生个体的潜能,在学案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学效率不佳的问题。其次,历史学案内容应包含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训练与总结等方面的内容,但很多历史教师存在注重某一环节教学设计而忽略其他环节的情况,导致学案与教案混为一谈,严重影响学案教学的效率,难以提升學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学案编写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学过程本身是师生双边活动,以往的教案往往只是单方面反映了教师教,而未体现学生的学。而学案教学的主旨就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提升技能,为学生学习搭建桥梁。因此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单纯地体现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学案要让学生明确在学习什么,通过什么方法去学,最终学到什么样的结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案在编写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技能方面都要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难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不一样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层次性和梯度性,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非常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设置合适的问题。
(三)趣味性原则
很多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往往都是专业性足够,趣味性欠缺。如果仅仅是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很难让学生主动去学。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案编写时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还可以穿插和历史有关的时事新闻,也可以是幽默搞笑的笑话,如此一来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四)可操作性原则
学案的编写不要只是对课本原有内容的简单重复,也不要都是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单纯的习题,更不要随心所欲地提出无边无际的问题。学案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案教学必须贯穿于实践活动中,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学案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课前准备与导学阶段
1.明确课堂重点,完善教案内容
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应当从课前预习阶段开始,因此历史教师需关注课前预习阶段学案内容,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分层次设计预习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预习学案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基本设计原则,从简单的、生活化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知识的自主预习中,逐渐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比如,当教师在进行《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之前就可以设计预习学案发挥导学作用,引导学生明白秦汉文化的主要内容,并提问学生有关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条件,最后思考秦汉文化对于后世人们的影响。以上学案内容具有条理性,前后呼应且循序渐进,学生能够从比较浅层的文化现象切入,逐渐将文化与时代发展联系起来,最后根据学案的引导思考古代文化发展与现代文化建设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
2.设计分层次目标,提升预习效果
除了学案的条理性和渐进性之外,教师在设计预习模块学案的时候还应关注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发展需求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相对应的预习导学目标,提升学案的适用性与层次性,提升整体预习效果。层次化、个性化的预习目标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难度过大问题时的负担与压力,营造良好的自主预习氛围。层次化的学习目标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能够调动学习能力不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了解更多历史知识,为更高层级的学习打好基础,实现因材施教。比如,当教师在进行《挑战两极》教学时就可以优化学案导学的内容,设计层次化的预习目标。该课程基础化的预习目标为:了解欧盟形成的过程并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发展的意义;第二层级的目标为:查找欧盟国家的地理位置,提升自己的识图能力;高阶目标为:讨论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因素。以上三个层次的预习目标能够满足不同学情学生的预习需求,不會出现预习任务过于简单或过难的情况,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1.引导小组合作,加深知识理解
小组合作是学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形式,历史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分组时应确保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小组的共同进步。教师则根据小组合作的特点制定学案,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给予学生自由思考与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比如,当教师在进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设计相关学案,布置小组通过自主阅读和总结的方式整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罗列,最后在班级分享小组整理成果。小组成员在资料阅读与整理的过程中将发挥不同的功能,并通过与其他成员的合作与交流拓展自己的思维,学习他人身上优秀的地方,加深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知,实现共同发展。
2.创设故事情境,构建知识体系
中学生面对沉闷的历史知识总是会感到枯燥和乏味,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创新学案教学的形式,增加趣味的故事情境,利用学案将学生代入到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实现沉浸式教学,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另外,故事情境的创设还能够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成直观、形象的故事画面,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刻思考。比如,当教师在进行《秦帝国的兴亡》教学时就可以转变文字讲解教学的方式,利用影视作品、图片、课外书籍等丰富学案内容,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同时使用多媒体进行音频展示,将学生代入到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为学生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陈胜吴广起义等经典历史故事,将秦朝的兴衰历史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秦朝历史的认知。
(三)课后拓展与总结应用
1.设计实践活动,延伸历史课堂
为了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中学教师还可以在学案设计中增加实践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后训练形式,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的机会。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主题的辩论、讨论、课外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用实践形式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关注内含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开展历史课本剧、小品剧等创造性实践活动,为学生制定历史主题,然后鼓励学生的自主思考、剖析、设计与演绎,在角色与情境演绎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升华历史故事内含的思想情感。另外,学生在角色扮演或游戏体验中能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进展与意义,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变为深刻的体验感知,达到“在做中学、经过实践、回归实践”的目的,体现出实践性学案的重要价值。
2.丰富作业形式,打造开放课堂
丰富灵动的学案能够指导学生开展更加丰富的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还可以创新课后作业的形式,拓展学案设计的内容,创造开放性的历史课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课堂的自由度,拓展历史教学的场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开放性课堂的设计能够赋予呆板历史知识全新的生命力,将学生的死记硬背学习模式转变为自主思考、深入体验的形式,提升教学效率。比如,当教师在完成《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后,可以改变传统的练习题训练模式,布置学生写作有关18世纪欧洲旅游的游记,想象自己进入18世纪的欧洲,并使用文字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有的学生仔细描绘了自己乘坐蒸汽轮船的情形,并写自己观看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参观了飞机、电机、纺纱机等制造机械的模型,备受震撼。不同的学生将创作出不同的游记作品,学生之间的讨论能够相互补充有关蒸汽革命的知识与内容,同时还可以纠正其他同学认知错误的地方,实现主动学习,打造自由化课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综上所述,学案教学法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师作为教学的另一主体,应当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学案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层次化、实践性、开放性的历史课堂,鼓励学生创新与实践,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与文化观。
参考文献:
[1]龙运平.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明日,2021(15).
[2]鄂尔多斯.论鄂尔多斯市蒙古族第二中学历史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3]高志萍.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五步教学法”[J].学周刊,2022(17):16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