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域下“家校社”共育智慧平台的建构与探索

2023-05-23徐莹莹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育双减

徐莹莹

【摘 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打通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隔断墙”,实现“共育共生共长”的育人目标,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本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数据联通、可见的共育平台,通过评价这一媒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将儿童化的评价外显形式融入评价中,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体现了教育评价的诊断性、证据性和档案化等特点。

【关键词】“家校社”共育 智慧平台 建构与探索

海城小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为导向,搭建与办学理念深度融合的可视化评价智慧平台,协同家长、社区共同记录学生学习生活轨迹,实现甄别与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家校社”共育平台建设的价值定位

“家校社”协同教育须聚焦儿童的“生长”,凸显其生长历程的完整性。从“家校”到“家校社”协同,体现了大教育观的重构,其中,学校是育人主体,家庭是共育体,社会情境是育人的必备场域。要收到更高价值的协同育人效果,首先要实现学生及“家校社”角色的广泛参与,联通评价数据;其次要整合学习、生活场景,利用平台动态可视化评价结果,让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能明确其意义;最后要挖掘评价工具内涵,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历程转变为可以衡量的“生长能量”,显性化为 “树”的成长任务,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学校创建了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实现学生成长“自身可见”、同伴间“互相可见”,从而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相理解,实现自身经验与评价结果的交互融合。

二、“家校社”共育平台建设的实施办法

学校须利用评价信息的统整作用,不仅要对“减负”方案予以策劃,还要对“减负”效果予以验证。在治理观念上,不能仅依赖分散式的家教培训,而应统筹家庭、社会资源;在治理办法上,要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职责,将其对学生的影响转换成评价内容;在治理方式上,避免繁杂零碎的项目采集或非典型的个别评价内容采集,及时将各种场域下的典型事例记录下来。

(一)明晰指标:让共育平台利于儿童素养发展

评价模型与学校办学理念深度融合,将学生成长历程数据化、游戏化、可视化和档案化,创建为“生长树”汇集能量的任务。通过“生命生长、品行生长、学力生长、实践生长和创新生长”五个维度来构建学生的素养评价系统,对学生的日常言行、学业成绩、班集体表现、校内外活动参与等数据进行采集,呈现学生的生长状态分析。

评价系统包含三大晋级功能,即能量累积、积分兑换和称号晋级。能量累积系统作为主导,创设了“植树”“采摘‘能量”等活动,虚拟环境中还增添了如小宠物等趣味元素;积分兑换系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分兑换星光合影劵、课程体验券等,这些趣味横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积累能量的动力;称号晋级系统体现了进阶,共设置了六种进阶称号,体现了素养进阶。儿童化的外显特征,让采集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交互的工具,让“任务”成为学生热衷追求的事情,从而使其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生长。

(二)技术赋能:让共育平台利于儿童生长可见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可视化评价的过程和结果,更有利于学生“看见”自身生长,也让同伴“看见”彼此生长,让学生意识到成长的需要和方向。在整体版面设计上,将学校看成是浩瀚大海,用 “海岛”来表征班级;在海岛上种“树”,代表班级的生长历程;而“树”的长势,又取决于学生的生长“能量”。

在学生个人生长园中,将原有的数据变换为直观的“树”的成长状态,“能量”采摘对应学生自我生长的动力,能量来源于学生的日常言行、学业成绩、社会实践、生活习惯等。比如,阅读银行板块将书籍分类存储与统计,将学生的阅读情况、数据分布、在班级和学校的数据对比情况等用可视化的条形图、折线图等直观地表达出来;还开发了类似“朋友圈”的“阅读圈”,师生可在“阅读圈”中推荐书籍、感悟阅读、互动点评。这一举措使得学生的数据对家长可见,对教师可见,对同伴也可见。

(三)交互任务:让共育平台利于“家校社”协同参与

从学生选择树种、培育树种,再到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系统不断积累学生的日常行为。“采摘”任务引导学生获得能量球,能量球需“采摘”后才能注入“树”中,这种动态的交互型任务,让评价成为学生与自己、与他人对话的媒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生动、可读的图表等。由此,沉默的“数据”变成了互动的“能量”,评价成为学生生长的需要。

在学生素养发展报告上,用温馨的提示语言、可视化的条形图、饼状图、折线图、雷达图等表征学生的成长状态。例如,用雷达图表征“五维”(生命、品行、学力、实践、创新)生长情况,直观呈现每个维度的生长,以及维度间的差异。此外,可视化方式增添了儿童化元素,促进了学生从“要我生长”向“我要生长”的转变,更将“家校社”协同参与发挥到了极致。

(四)档案记录:让共育平台利于儿童生长轨迹呈现

将数字画像技术应用到“家校社”共育平台,围绕“画什么、怎么画、画后怎么用”进行系统设计,基于全息数据理论,从运动情况、课堂表现、学业评价、课程体验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采集过程性或结果性数据,该数据信息能包含反映整体的信息,形成个人画像以及班集体画像。小学六年,“家校社”协同为学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典型成长事迹留下印迹。学校先把原来零散、无序的材料分类归档,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形成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库,解决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活动成果难以保存的问题。

家长、学生除了能随时在线查看学生生长情况外,还能把相关数据联系起来,形成围绕必备素养而生成的真实依据,体现了学生在生命、品行、学力、实践和创新等五个维度的生长状态。接着,针对不同领域细化影响学生素养的因素,比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探究、认真倾听、积极表达,教师将会赋予其能量,并划分到品行生长板块;学生在课堂中能独立思考、较高质量完成练习、善于质疑等,被赋予的能量属于学力生长板块。当小学毕业时,学校将学生的点滴汇集成“生长大礼包”回赠给他们。档案的关联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分析能力和改进能力的提升。

实践证明,电子生长档案既为“家校社”共育提供了可靠的评判依据,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生命生活状态的储存和管理的新型方式。

三、“家校社”评价平台体现的优势

每个人的生长历程都是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制的,因此,需要为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和内容。教育者既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职权范围,获取不同的生长信息;又要摒弃简单的拼凑式教育方式,发挥共育平台的整合作用。

(一)共育平台导向素养发展

共育平台从儿童素养发展角度出发,将德、智、体、美、劳五育结果融入生长档案中,“家校社”共育平台都可记录学生的生长状态和阶段性评价结果。比如,在“品行生长”这一板块,家长能根據学生在家的表现配给能量,还可通过随机问卷提供学生在家表现情况。教师一方面可根据学生在校的课堂表现、同学关系和师生互动等赋予能量;另一方面可根据班级表彰情况为学生赋予能量,形成教育合力;当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社区活动后,可以凭借相关证明赋予能量。在“实践生长”这一板块,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校的春季素养生长节、夏季思维生长节、劳动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等都能获取能量;学生自主开设跳蚤市场、公益活动等都可成为能量的来源,充分彰显了教育要关注生命、基于生活的特性。

这些板块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素养发展,这就有利于家长、教师明晰学生在班级不同方面的表现情况,且能对比学生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生长变化,体现导向功能。

(二)共育平台激发儿童主动参与

“家校社”共育平台为方便学生与其交互,采用“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共育平台创建了好玩的能量采摘“游戏”,不仅让学生在“树”的生长中体会视觉冲击,还让学生收获了满足感和喜悦感,让素养评价更有趣、有味、有用。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学习的优秀表现、校内外活动的精彩展示、各类竞赛的表彰奖励以及社会公益实践等,主动用能量促进“树”的茁壮成长,避免了成人“强压式”的管理。

(三)共育平台生发内驱生长动力

为了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称号晋级和积分兑换两个系统随能量累积应运而生。在称号晋级系统中,学生随着能量值升高获取进阶式的荣誉称号,如学生从“顽强青铜”晋级到“傲气白银”。

能量的累积意味着素养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学生也逐步发觉素养的生长点,这样可以减少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增强了主动参与评价、解读评价的能力。共育平台基于儿童视角,实现了评价过程的游戏化、任务化、可视化和进阶化,让协同育人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真实场域,让协同育人办法成为学生自我修正的行动指南,让协同评价机制成为撬动学生自我生长的有力支点。

猜你喜欢

共育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