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展”
——中国当代艺术社会美育经典案例

2023-05-22唐瑀琪

河北画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王林当代艺术美术馆

唐瑀琪

(四川美术学院)

一、展览缘起——策展人个人经验抒发

“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展”展览缘起王林先生在执教期间举办的同门共读会,由研究生做每周书籍精读分享,并邀请学界大咖参与讨论,讨论书目不仅局限于美术史论,还有经典文学著作等相关书籍。“书”在大众意义上代表着文学、诗歌、散文、知识等,而王林先生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将“书”作为主题,将这样文学性的一词与艺术呈现的方式相结合,也与他的个人学习经历有很大的关联。

王林先生青年时参与知青上山下乡,后返城任职中学教师教书育人。其后考入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在重师读书期间已与四川美术学院、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79年王林参观了在重庆沙坪坝公园举办的“野草画展”,有不少反映文革伤痕的绘画作品,从此激起了对艺术的兴趣。毕业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有意王林留校担任古代汉语老师,后因当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向重师中文系招收师资,将王林分配至四川美术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文学组,后为学习美术史论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从此王林先生开始了他由文学转向美术史论批评之路。王林的一生都从事着“文学”与“艺术批评”创作,并且都有着不小的造诣,可以说这两个学科组成了他的全部人生。

王林在展览画册自序《邀友人因书创艺》里写道:四川美术学院并不是一个特别崇尚读书的地方,因为美术创作作为一种手艺,对艺术家而言读图重于读书,浏览多于撰文。但这一点并不能成为拒绝读书的理由,像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更何况当代艺术观念化、哲学化、知识化的倾向更加明显,身在大学人文环境中的艺术家,不能只是一个技术员或手艺人。事实上,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时代理论思潮的影响,因一些理论思潮而催生出一个时代的艺术创作,因此艺术与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出于艺术创新与知识创新两者并重,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愿望——为艺读书,因书创艺。展览邀请了四川美术学院部分教师、学生和美术界的朋友,以书为主题来创作关于书的艺术作品。作品不论大小、不拘形式、不限媒介及方法。这样的因书创艺,以书(文学、人文、知识)为主题与艺术创作形式相结合,是王林先生将自己多年从事文学工作和作为艺术批评家相结合,是为自身个人经验的抒发。

二、展览机制——社会美育IP

“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展”五站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走向成都西藏饭店,走向上海金桥碧云美术馆,走向云南大学美术馆图书馆,最后回到重庆璧山图书馆,在此期间,展览并非传统的局限于美术馆白盒子空间,而是由一开始的探索逐渐走向社区,走向公众社会空间,并且随着每一次展览的举行,相应的会催生出各种不同的美育项目。

在第一站《王林暨友人图·书·文献展》举办之时,王林在展览现场美术馆分别做了几次不同主题的读书研讨会,让学生间的读书会从教室走进了美术馆,从私人性走向了更多的公众性。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华祥、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檬檬、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李秀勤、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沈语冰参与讨论。参与嘉宾不同以往的仅仅只有美术史学界师生,也有艺术家、诗人,因他们所持立场不同,对书的理解有各自不同的维度,因此打破了以往陈规的读书讨论,他们的加入给研讨会带来了更多不同的新视角。将读书会从教室搬进美术馆,这是一次由最初的读书会由私人性走向公众性的一次尝试。

第三站《碧云有书》在上海金桥碧云美术馆举办,在展览期间举办了当代艺术家与当代艺术批评家的图书捐赠活动、“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的图文记录”专题论坛,从新视角和侧面观看反省梳理展望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参与赠书活动的有:贾方舟、皮道坚、陈孝信、孙振华、顾丞峰、沈语冰、王端廷、冯博一、杨卫、何桂彦、方力钧等30位艺术家与批评家。赠书内容均为中国当代艺术相关内容,有很深的艺术教育作用。行业内知名批评家、艺术家领头赠书也相当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美术史值得研读的书单,为大众学习美术史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这样集艺术图书馆、当代艺术展、图书捐赠活动与专题论坛的“碧云有书”,形成美术馆与书的深度关联,美术馆肩负起重要的美育使命。由此共同建立起一个保护、研究、传承、共享的当代艺术公益平台,以当代艺术图书文献为基点,创建了一个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献库、档案库、数据库多馆多库合一的新文化生态、新艺术综合的共同体。

第四站《云大有书》要有书展览走进云南大学校园,在展览开展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云南大学书籍设计竞赛,云大同学们积极参与,运用“书”进行创作,在展览的同时也在积极实践。第五站《璧山有书》作为一个专题创意的社区文献展,在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中展出,会吸引更多地在地居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到场,为青少年的成长注入当代艺术感知,展览则承担起了它的美育作用。王林认为当代艺术的价值,在于以创造性来改变习以为常的视觉习惯,不断更新我们对既有事物的认知和体会,这一点正是社会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此外,王林携其研究生走进璧山中学进行当代艺术经典案例分享,由研究生分享“从安格尔的《泉》到杜尚的《泉》”,为推进社区美育做出贡献。

综合来看,展览场地从美术馆到图书馆,是由美术馆走向社会大众的过程,展览的意义也由此显现,“书”本身就有着教育的功能。不论是从私人性走向更多公共性的读书研讨会、具有启示引领意义的美术学学科带头人赠书活动、展览衍生出的书籍设计实践活动以及当代艺术走进璧山中学分享会,这都是展览积极介入社会,积极进行社区美育的实践探索。从一开始最基础的衍生活动在展览一站站进行中不断突破美育形式,从读书会到赠书、设计书、分享书,“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展”这样一个社会美育IP逐渐成型,具有积极、强烈的社会美育价值。在此后的巡展中,策展人王林也会根据巡展当地进行各类美育活动策划,形成由展览与美育活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美育展览品牌,并计划持续推广下去,具有积极的美育价值。

三、展出作品——多元共生的当代艺术图鉴

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有不少艺术家用“书”作为材料或主题进行创作,“书”成为了艺术家抒发个人经验的一种媒介,黄永砯《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简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了两分钟》、徐冰《天书》都是在用书来表达个人经验的态度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展”每一站都有部分当地艺术家加入其中,到目前为止参展艺术家共有100多位,参展作品多达200多件。参展艺术家有:庞茂琨、王朝刚、侯宝川、黄作林、申晓南、翁凯旋、何一兵、焦兴涛、李秀勤、李占洋、罗中立、唐勇、叶毓山、苍鑫、宋钢、朱小禾、王华祥、高小华、何多苓等一系列西南艺术先锋艺术家以及胡顺香、李蝶等年轻的新生代艺术家。

展览展出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的《舞台系列草图一》(图一)在现今的电子时代下传统的二维纸媒已逐渐被抛弃,整个世界已经被互联网所占领。艺术家庞茂琨用传统纸媒的速写创作呈现对当今机械复制时代下传统纸媒“灵韵”的消逝地反思。庞茂琨认为:传统的读书方式成为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共同的、内在的身体行为。在今天,阅读的媒介由传统的纸质书变成了手机和电脑的情形下,传统的阅读方式仍值得我们去怀念和赓续。

图一 《舞台系列草图一》 庞茂琨 纸上铅笔 35.5×27cm 2010

还有不少艺术家基于个人生存经验联结书与艺术作品共同的记忆功能进行创作。罗中立《手稿》在展览现场展出了一幅与王林先生知青下乡时相识的照片,是艺术家与策展人王林联结的记忆。以及罗中立手稿展海报、随笔手稿,以及油画作品《父亲》的画册,这些都是艺术家罗中立的代表作,这些书面化纸媒的东西是作为罗中立艺术生涯的全部记录。叶毓山《自选方式》都是以书、纸面为形式对个人生存经验的现实化。

女性艺术家梁明玉《阿芙罗狄蒂 Aphrodite 的阅读》、李秀勤《触觉·凹凸》以女性艺术家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利用书探讨了自身对于身体、性别问题的关注。梁明玉运用女性模特道具和时尚杂志进行编码,用线对破败的模特身体缝补,时尚杂志由脚处向上生长,又裹挟于整个身体里,来表达社会对于女性规训的反思。艺术家李秀勤在该展览展出雕塑《触觉·凹凸》是有关盲文的触摸式作品。书的两页是凸起和凹陷的孔洞,盲人可以通过上面凸起的孔洞去了解书籍的内容。策展人王林评价:李秀勤的创作不仅是对雕塑触觉及手感的本体论研究,而且是具有独特社会学意义的实践案例。她对特殊群体盲人及盲文的关注,既是女性化的、普世性的当代意识,也是行为艺术与艺术行为、在地在场的人文关怀。

不少艺术家也以书为载体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侯宝川《天梯——要有书》表达了对大凉山彝族通过希望之路走出大山,脱离落后贫穷的关注。作品使用钢筋焊接而成矗立地面,这是一个沉思内省的场域空间,天梯是通往宇宙未知之路,借助知识的力量“要有书”,扎根于土地不断汲取营养生长,从而实现新的希望。彭汉钦《思想者》一支箭插在一本带有思想者雕塑的书上,思想者作为主流所推崇的一件艺术史上经典的雕塑作品,而艺术家却用带有态度的箭矢扎向思想者,体现了艺术家个人对于主流美术史的态度。施晶晶《@沐》艺术家自己裸身躺进满是团成团的新闻报纸球的浴缸里,整个人都被完全地包裹、淹没。艺术家将报纸形态再造,用行为的方式来表达失去独立思考的我们被当下社会纷繁的信息裹挟、侵蚀的反思。

“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展”呈现了如此多元的创作形式,从绘画到雕塑、装置、影响、行为艺术等,其艺术类型涵盖之广。艺术作品也呈现着艺术家个人生存经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对纸媒复归的关注、对性别意识以及生命关怀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等,这都是当代艺术所呈现的面貌。如此多的艺术形式、不受限的观念表达,“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展”构建了一种基于书作为创作形式的当代艺术图鉴,多元、开放、包容的要有书展览在一定意义上也构成了展览美育价值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展”是一个集社会美育价值、普世价值于一身的当代艺术图鉴展。“要有书”是因策展人王林由文学研究转向艺术批评家身份问题,基于理论、实践与其个人生存经验的现实化。展览并非传统的局限于美术馆白盒子空间,而是逐渐走向公众社会空间,每一次展览相应的会催生出各种美育项目,“要有书”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美育IP。展览展出作品形式多样,以书为主体来探讨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多种创作形式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家个人生存经验、对现代社会的关注、性别意识以及生命关怀的关注等,构建了一种以书作为创作主题的当代艺术图鉴,由于涵盖内容的多样性在一定意义上也反证了展览的社会美育价值的全面性。“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展”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社会美育的经典案例。

猜你喜欢

王林当代艺术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镜 子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去美术馆游荡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美术馆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王林中国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