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23-05-22李娜张辉

旅游纵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榆林市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李娜 张辉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乡村旅游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陕西省榆林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榆林乡村旅游要从政府、游客、企业和全局层面谋划,通过科学管理、创新产品、打造品牌、区域联动,加快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1 年榆林市科技局项目“区域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乡村旅游发展研究”(CXY-2020-015-10);榆林市科技局项目“榆林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CXY-2022-127)。

引言

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区域为范围,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的新兴旅游方式[2]。近年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据途牛发布的《2022年乡村分析报告》,2022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8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6%,营业总收入超7 400亿元。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预测,到2025年,全国乡村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效益显著,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一)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

由于乡村旅游具有观赏性、生态性等功能,乡村旅游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旅游景观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改善,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是乡村整体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而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逐步改善也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乡村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了保护“绿水青山”与创造“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二)保护原生态文化,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具有生态性的特征。乡村原生态文化是以乡村为范畴、以淳朴的乡土气息为表现形式的文化。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为追求其核心吸引力“乡村性”,在开发过程中会极大程度地发掘原生态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产品。这个过程不仅是原生态文化产品化的过程,还是原生态文化被发掘保护和传承的过程。让鲜为人知的、濒临失传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本土居民的文化自信。

(三)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業附加值

在农村传统产业结构中形成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体的单一的产业发展形式,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延伸了传统农业产业链,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分工,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链,包括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农产品购物、农村生活、民俗体验等,有力地增加了农业产品附加值。

(四)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旅游业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传统农业的低附加值会导致农村部分劳动力离乡务工,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可以为乡村提供大量工作岗位,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实现返乡创业和本土就业,提升收入水平。同时,农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租售房屋、流转土地、提供服务等一系列方式实现增收,营造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推动农村经济有序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对乡村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道路、通信、水电、厕所、垃圾处理、村容村貌等方面都需要达到旅游接待要求。乡村旅游开发能够积极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层面的保障。通过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推动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现代化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层面的保障。

二、榆林乡村旅游吸引物分析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自然地貌多样,造就了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南部黄土地貌和北部风沙地貌是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和优势;“南土北沙”的独特地貌造就了特色鲜明的黄土文化和草地文化;长城二十四堡为乡村旅游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气息;中共中央转战榆林33个村庄,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豪放的信天游与温婉的榆林小曲,黄土窑洞与柳耙庵子,精致的豆腐宴和豪放的铁锅炖羊肉等共同构成了榆林生动活泼的特色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为榆林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对旅游吸引物的准确定位是乡村旅游开展的基础,榆林乡村旅游吸引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农业+旅游”: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吸引物

乡村旅游吸引物的典型特点就是以农业产业为主要吸引物,具体包括传统农业景观观光、现代农业景观观光、农业特色景观观光、农业采摘、农事体验等。其中榆林的农业景观观光类包括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题的府谷县武家庄镇高庄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千年枣园为主题的佳县泥河沟村,以杏花观赏为主的榆阳区古塔镇等;农业采摘类包括以芝麻香瓜采摘为主题的榆阳区鱼河峁镇鱼河峁村,以葡萄采摘为主题的金海村,以草莓采摘为主题的酸梨海则村等。

(二)“农村+旅游”:以村容村貌为依托的旅游吸引物

这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包括新农村风貌、传统古村落、特色建筑等。例如,榆林有以新农村风貌为主题的靖边县尔德井村,以古民居为主题的佳县木头峪村,以古城堡和明清建筑为主题的神木市高家堡古城等。

(三)“自然资源+旅游”: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吸引物

这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以区域内优势自然旅游资源为主,包括山体类、水域类和植物类。例如,榆林有以“乐沙戏水”为主题的榆阳区红石桥乡,以黄河太极湾而闻名的清涧县赵家畔村,以水土治理闻名的米脂县高西沟村,以境内丹霞地貌而闻名的靖边县闫家寨子等。

(四)“历史文化+旅游”: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吸引物

这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以境内赋存的历史文化古迹为主,包括历史遗址、遗迹、非遗等。例如,榆林有以境内大夏统万城而闻名的靖边县白城则村,以境内石峁遗址而闻名的神木市石峁村,以境内长城古堡而闻名的榆阳区建安堡村等。

(五)“红色文化+旅游”: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旅游吸引物

這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以境内赋存的革命历史旧址、遗址等为主,榆林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在榆林境内遗留下大量的革命旧址,如位于佳县县城西神泉乡神泉村的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位于米脂县杨家沟村的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位于靖边县小河村的小河会议旧址,歌曲《东方红》的发源地佳县张家庄村等。

(六)“民俗+旅游”: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旅游吸引物

这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以节庆习俗为表现形式,具体包括节日、饮食、服饰、曲艺、舞蹈、手工艺品等方面。榆林有以民俗文化体验为主的佳县赤牛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空心挂面为主要吸引物的吴堡县张家山村,以石雕而闻名的绥德梁家甲村等。

三、榆林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榆林市乡村旅游始于2000年以后,具有发展历程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3]。截至2022年年底,榆阳区、神木市被评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佳县坑镇赤牛坬村、绥德县满堂川镇郭家沟村、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独特的乡土文化成为榆林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灵魂,赋予了乡村旅游链条式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乡村旅游在发展规划、管理服务、法律法规制定、营销宣传、人员培训、接待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4]。榆林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如下。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

乡村旅游的“草根性”特点,使乡村旅游景点“遍地开花”的同时出现了发展过程中的“良莠不齐”,给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制约。榆林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旅游产品同质化、旅游区(点)之间竞争明显、旅游服务水平较低、乡村旅游的区域优势尚未形成等一系列问题,故政府部门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尤为重要。统筹规划和管理是提升区域乡村旅游竞争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榆林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充分了解区内乡村旅游资源的赋存和特征,并制订统一科学规划,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长期计划和短期目标,对已有规划进行审批,指导榆林乡村旅游朝着有规划、有落实、有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创新旅游产品

旅游业从“大众化”向“个性化”的发展,原因在于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随着旅游需求的“定制化”,吃饭喝茶打牌模式的农家乐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首先,要关注游客需求的全面化。榆林不能仅通过农业采摘满足游客的原生态需求,还应打造原生态的农事体验项目,如农作物种植、产品加工等,以及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如婚俗体验、年节体验等。其次,要提升旅游体验的附加值。榆林打造的农业观光项目不能一味地追求“传统化”或者“现代化”,而是应聚集在游客体验的深化上。以赏花为例,当地应利用花卉迷宫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利用花仙子的服饰装饰优化游客的赏花体验,利用诗词元素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再次,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功能。除观光度假、休闲娱乐外,榆林乡村旅游要发挥资源特色,开发科普教育、康体养生、研学、健身等旅游功能。最后,要差异化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榆林应突出资源特色、凝练产品主题,将乡村旅游开发与“一村一品一特色”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结合游客需求,创新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名片,改变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局面。

(三)发挥核心企业的示范作用,打造本土乡村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方式

近年来,榆林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旅游知名度,然而与其他类型的旅游单体相比,在营销推广和品牌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乡村旅游的闪亮名片。因此,当地首先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打造榆阳区赵家峁、府谷县墙头村、佳县赤牛坬等省市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示范点的旅游知名度和带动性,进一步推进各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其次要凝练榆林乡村旅游口号,目前榆林虽然陆续打造了“清爽榆林”沙地旅游避暑周、“陕北榆林过大年”等旅游节庆活动,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但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再次可以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方式,针对游客的分布轨迹和特征突出个性化和针对性,将线上平台,如微信、抖音、携程等与线下平台,如高速广告牌、城市LED屏等相结合,进行全方面宣传。

(四)以全域旅游为推动,形成区域联动效应,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时代任何一个旅游景区都不能依靠“单打独斗”而发展壮大,区域合作、旅游圈等团体竞争模式的作用日益凸显。区域旅游合作能够有效整合区内优势资源,提高区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的规模效益[5]。榆林要实现乡村旅游区域联动,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政府主导,根据区域乡村旅游特色和片区,统筹规划,成立区域乡村旅游联盟;其二是自主结合,具有相似特征的乡村旅游点可以主动结合,进行联动,形成地域邻近型、产品周期相近型、产品互补型等旅游景点。旅游业具有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产业特征,使得产业联动、行业联动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方向。榆林乡村旅游发展要通过“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旅游与相关资源的统筹开发,实现文旅融合、体旅结合、农旅牵手、商旅并进、教旅互动、工旅联动、科旅共生等,催生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高全产业的发展水平,形成联动发展态势,推动榆林乡村旅游不断向“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11):6-29.

[2] 鲍琛.泰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12.

[3] 高林安.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94.

[4] 高林安.陕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3):193-200.

[5] 班远冲.旅游景区市场开发联动机制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60.

猜你喜欢

榆林市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叶锐仙作品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这片黄土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黄土画派作品展在榆林市举办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