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校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3-05-21马爱民朱泽浩许慈晖
马爱民 朱泽浩 许慈晖 刘 建 刘 军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进入21 世纪以来,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我国14 岁以下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1]。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 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且仍有扩大的趋势[2]。因此,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切的热点。学校安全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更事关亿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为了维护校园安全,弘扬生命至上思想,提升师生安全感与幸福感,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先后出台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新形势下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做出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这也标志着我国学校安全教育即将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1 我国学校安全教育发展现状
1.1 学校安全法律政策密集出台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中小学校安全问题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回应。首先,在法律法规层面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 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 年)》《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 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6 年)》,为中小学生安全提供了法律保护。其次,在政策层面连续出台了十余项涉及中小学生安全的政策。其中,《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2022 年)》国家标准和《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2017 年)》等从学校安全防范领域明确规定了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和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2014 年)》《教育系统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017 年)》等从学校安全问题应对领域详细规范了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办法;而《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 年)》《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2018 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021 年)》等则从学校安全教育领域全面阐述了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要求。最后,地方各级政府为了落实上级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些法律政策的密集出台为“预防在前、处置有力、教育为重”的学校安全法律政策体系实现了升级完善,也为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1.2 学校安全教育覆盖范围大幅提升
目前,我国学校安全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学段、从学生在校学习期到寒暑假期均开展了安全教育相关的专题活动,学校安全教育普及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学校安全教育的辐射对象不仅仅针对在校学生,基层教育学校的校长园长、安全教育教研人员、班主任、体育教师等从事安全教育与管理的人员也要参加安全教育岗位培训。此外,学校安全教育内容也涵盖了中小学生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大致归纳为六个模块[3]:一是以防暴恐、防踩踏等为主题的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事故;二是以防传染病、食品药品安全、禁烟酒禁毒等为主题的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教育;三是以防溺水、防交通事故以及应急救护等为主题的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四是以防游戏沉迷、防电信诈骗等为主题的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五是以防地震、防洪灾等为主题的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六是以防校园欺凌、防家暴等为主题的影响学生的其他事故。由此实现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全学段全领域覆盖。
1.3 学校安全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从课程体系方面看,各地中小学基本实现了将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融入进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劳动、科学等学科课程;很多地区定期组织中小学开展以防灾减灾、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国家安全、应急避险疏散演练等为专题的安全教育活动[4];不少地区还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了适合本地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5],全面提升了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安全意识、安全素养以及安全习惯,形成了“全面覆盖”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从教学模式方面看,目前全国省级行政区内的中小学除了开展线下安全教育活动以外,还着力打造了“互联网+学校安全教育平台”,通过线上图文视频等灵活的教学方式对中小学生及家长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讲解和教育引导,形成了“线下常态化”与“线上信息化”相结合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模式。从监督考核方面看,一是教育部将学校安全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之中,实现检查督导常态化;同时地方政府也将各级学校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和教育两级督导评估体系;二是各地将学校安全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政府教育工作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考核重要指标之一,对发生校园安全责任事故的学校及主管部门年度考核时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形成了“真督查”与“严问责”相结合的中小学安全教育督查机制。
2 我国学校安全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安全意识淡薄问题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涉及学校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意见,也强调了安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突出地位,明确了安全教育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但由于一些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校安全教育的“内涵挖掘、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组织工作推进不够,导致了大部分地区和学校没有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相当传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实践与竞赛活动缺乏等问题[6]。此外,作为学校安全教育具体实施人员的教师也大多认为在课堂上渗透融入安全教育知识会耽误原有学科知识的教学,而且不少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到目前为止也很薄弱。可见,学校安全教育“重形式轻失效”“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比较普遍。
2.2 专业师资短缺问题
学校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学校安全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针对全国4 省167 所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承担主体的调研结果显示,有39%的学校是由体育老师承担,24%学校是由班主任承担,35%的学校是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共同承担,2%的学校是由安全管理专职人员负责[7]。但无论是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还是安全教育专职人员,均没有系统接受过安全教育专业师资培训,他们拥有的安全教育知识和安全教学技能比较有限,这也严重制约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实效。因此,学校安全教育专业师资的短缺问题亟待解决。
2.3 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中小学校安全教育依然停留在政策宣传、课本选读、影像观看、网络平台学习、演习观摩等层面上,授课方式较为简单枯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模式多以班会课或健康教育课为主的传统模式,缺乏综合实践活动[8]。多数教师在开展安全教育时经常出现无教材可用或不用教材的现象,不少教师也是凭借个人教学经验或自主选择安全教育专题内容进行授课,教学内容安排的随意性较强。此外,一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不同学段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安排与衔接缺乏合理规划。可见,当前中小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及教学体系建设质量较低,缺乏合理有效的课程建设与教学体系规划。这也使得现行的学校安全教育课程无论是对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的培养,还是对安全技能和安全习惯的培养成效不明显,严重影响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2.4 资源保障问题
由于我国不少地区教育财政支出压力较大,这也使得这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安全教育方面投入就显得捉襟见肘。而诸如学校安全教育基地(体验馆)建设经费、安全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购置费、安全教育教研人员培训费、大型应急避险疏散活动演练费、安全教育地方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费等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严重制约着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实效性和规范性。
2.5 推进机制问题
鉴于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安全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安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实施“多元主体参与,优势资源整合,主体相互协同”的组织工作推进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推进仍然以学校为主,推进主体比较单一,然而学校自身教学资源能够保障落地的安全教育内容较为有限,尤其是学生的安全技能综合实践教育还无法有效落到实处。
3 我国学校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何谓高质量的学校安全教育?如何实现学校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对当前我国学校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及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解读后不难发现,高质量的学校安全教育应该从软件、硬件和机制三个方面来考量,即软件要好、硬件要硬和机制要完善。其中,软件要好是指学校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好,还要有与学校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硬件要硬是指学校安全教育所需的教学设施器材和实践活动场所要充足;机制要完善则是指学校安全教育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和高效推进机制。因此,想要实现学校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需从软件、硬件和机制三个路径进行优化。
3.1 找准中小学校安全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载体
学校安全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配置专业的师资力量。然而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还没有设置“学校安全教育专业”,这也是导致学校安全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的关键因素。从实际承担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体来看,70%的学校由体育教师承担此项工作。而体育教师能够成为学校安全教育的核心群体与安全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技能性等特征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因此,培养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应当是培养学校安全教育人才的最佳专业载体。同时,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符合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必须秉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在保证体育教育专业原有培养规格和培养标准不变的前提下,统筹纳入学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安全技能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增加学校安全教育实践内容,统筹培养“精体育教育,会安全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实现中小学校安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稳定来源。
3.2 加强中小学校安全教育顶层设计和课程建设
2022 年教育部公布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仍然采用将安全教育渗透融合到相关科目的方式,既没有单独设置学校安全教育这一门国家级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标准,而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却又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必需进行国家安全、交通安全、应急避险疏散演练等专题安全教育活动。因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从学校安全教育的顶层设计着手,将地方课程与本地区学校安全的特点进行有效融合,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地方课程的内涵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对当前学校安全教育领域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的调研以及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安全教育工作的督导。而中小学校应当从学校安全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着手,将校本课程与本地区现有安全教育资源进行深度融合,组织开发和设计适合本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评价考核标准以及安全技能竞赛模式等,最终以多样的课程形式服务于中小学生学校安全教育。
3.3 提升中小学校安全教育硬件设施的规划布局
学校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需要借助专业的教学器具和场地设施用于安全技能教学实践活动。当前,我国也建设完成了不少学校安全教育基地(体验馆)供中小学校师生培训和安全技能实践。然而大多数学校安全教育基地(体验馆)并没有设置在学校内,而是需要师生员工利用节假日分批集中前往校外的安全教育基地(体验馆)进行培训和体验。显然,这种“劳师动众”的突击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安全教育日常化生活化教学要求。因此,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合理规划学校安全教育实践基地(体验馆)的布局,在建设“大而全”的学校安全教育基地(体验馆)的同时,还应逐步补充校园内“小而精”的安全教育建筑小品的建设,以便于广大师生在学校内开展常态化的学校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最终达到提高中小学校师生员工安全技能掌握实效的目标。
3.4 构建中小学校安全教育的“六动六全”机制
学校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不仅需要建立学校安全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还需要健全学校安全教育评价督导机制,更需要完善学校安全教育保障责任体系。因此,地方政府应在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基础上,有效落实学校安全教育的新要求,系统实施学校安全教育;积极探索并创新举措,加速构建中小学校安全教育推进工作,大力提升学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打造由地方政府统筹协调、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机构协同参与、家庭成员积极配合、基层学校严密组织的学校安全教育新模式,最终实现“行政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协动、家校互动、教师主动、学生能动”以及“社会全融入、学校全覆盖、师生全参与、家庭全配合、专题全涵盖、考评全过程”的中小学校安全教育“六动六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