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元宇宙的冷思考:技术伦理视角

2023-05-21赵磊磊江玉凤赵可云

电化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伦理问题冷思考

赵磊磊 江玉凤 赵可云

[摘   要] 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融通形成的元宇宙引发广泛关注,教育元宇宙如何发展与应用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尽管教育元宇宙有利于克服以往传统教育的弊端,有望赋能教育數字化的转型与升级,但也存在相应的技术伦理问题:其一,元宇宙数据治理缺位催生数据信任危机;其二,人机虚拟互动场域下教学权责模糊不清;其三,智能感知空间的“拟像化现实”诱发个体情感认知混乱;其四,沉浸式数字空间的隐匿性存在自由度失控风险。据此,应强化教育元数据收集系统的审查与分类功能,构建基于师生权益保障的元宇宙伦理责任准则,优化基于教育情境评估的沉浸式情感体验,创设基于开源元宇宙规则的教育主体对话空间。

[关键词] 教育元宇宙; 冷思考; 技术伦理; 伦理问题; 数据信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磊磊(1991—),男,河南新蔡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智能教育研究。E-mail:zhaoleilei199102@163.com。

一、引   言

2021年,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将脸书(Facebook)更名为“元”(Meta)以准备构建元宇宙空间;微软、英伟达、百度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也争相跑步入场,掀起探索元宇宙的风潮。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发展历史上第三次技术革命”,正在进入教育教学领域。《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也将“沉浸式技术”确定为10个关键技术重点领域之一,并强调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重大价值[1]。目前,我国在国家层面尚未有专门的元宇宙发展指导政策,但北京、上海等多个省级区域已明确出台元宇宙相关政策文件。例如,2021年,《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应鼓励元宇宙在公共服务、教育教学等领域的应用[2];2022年,《关于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引领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加快元宇宙相关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致力于探索元宇宙与教育创新的结合[3]。教育元宇宙相关研究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但元宇宙在技术、法律等层面仍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亟须理性反思教育元宇宙之发展,避免产生盲目跟风与技术崇拜的倾向。本研究尝试从技术伦理视角出发,对教育元宇宙的技术伦理风险与规约路向予以分析,以期为未来理性、审慎、合规地发展教育元宇宙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照。

二、教育元宇宙的缘起与概念诠释

(一)元宇宙的缘起

元宇宙(Metaverse)是一个超越“元”与“宇宙”的复合词,其概念最早来自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雪崩》(Snow Crash)一书,用于描述3D和虚拟世界[4]。在虚拟世界中,人与人及其所在环境进行交互,不受现实世界的物理限制[5],同时依托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使得这种虚拟空间的形态与功能得以不断升级与延展。目前学界对于元宇宙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阐述。例如,米斯塔基迪斯(Mystakidis S)认为,元宇宙是一个能够支持用户与数字产品进行实时、动态无缝交流的后现实宇宙[6];朴桑民(Sang-Min Park)等人提出,元宇宙是一个集体的虚拟共享空间,由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和物理持久的虚拟空间融合创建,是所有虚拟世界、增强现实和互联网的总和[7]。可见,元宇宙是互联网发展的高阶形态,其根据数字孪生技术再现物理现实世界,利用传感器和脑机接口实现用户交互,通过人工智能创建和渲染交互环境,进一步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系统、人际社交系统等子系统进行融合,从而实现虚实世界的联结。

(二)教育元宇宙的概念诠释

教育元宇宙(Education Metaverse)是元宇宙与教育进行融合时涌现的新名词,其可被理解为元宇宙的教育应用,帮助师生在虚拟教学场所进行互动[8]。当前针对教育元宇宙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学者对于教育元宇宙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教育元宇宙的概念厘定有待进一步探究。部分学者从教育空间角度出发阐述教育元宇宙的作用与内涵。例如,华子荀等人认为,教育元宇宙为师生创设了一种沉浸式教学互动场域,能够同时满足师生在现实和虚拟教学方面的需求[8]。还有学者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解读教育元宇宙的未来主题,例如,李丽娜提出,研究应主要关注虚拟环境在语言和文化教育中的应用、基于学生和虚拟化身双重身份的教育策略等主题[9]。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教育元宇宙通过虚拟化冲击用户的视觉感官来消除时间和空间的物理障碍,通过使用数字媒体网络打造的沉浸式环境与其他形式的数字学习(如移动学习)相结合,形成一种泛在学习理想空间,从而实现教与学场域的智能延展。

(三)教育元宇宙的主要特征

由于教育元宇宙目前正处于不断发展与快速变化的阶段,故不同学者对教育元宇宙特征的理解与总结尚存在差异。例如,蔡苏等人认为,教育元宇宙具备交互性、沉浸性和多元性三个核心特征[10];马克斯·迪亚斯(Márquez Díaz)等人则认为,交互性、体现性和持久性是教育元宇宙的基本特征[11]。本研究基于学界对教育元宇宙概念和特征的理解,将无边界性、模糊性和包容性归纳为教育元宇宙的三个主要特征。

1. 无边界性

在虚实相生的元宇宙中,存在虚拟与现实、多宇宙(Multiverse)以及开放与封闭之间的无边界性,多维空间之间能够建立起互动性和互操作性。教育元宇宙的无边界性主要表现在时空、关系和情感三个层面。从时空层面而言,教育元宇宙中的虚拟学习环境通常表现为多模态结构[10],即由众多独立发展的“小元宇宙”拼接而成,从而组建起可无限延展的学习空间;从关系层面而言,教育元宇宙中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可能由于角色虚拟等原因衍生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社会交往链;从情感层面而言,教育元宇宙用户可能在虚实共存中找到真实自我,并推动现实世界向善发展。

2. 模糊性

在教育元宇宙中,师生将拥有唯一的身份标识,通过该身份标识,可依据其个性化需求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任意转换不同的行动方式和人际关系。因此,教育元宇宙的模糊性体现在主体、关系以及权责三个方面。在教育主体方面,教育用户的虚拟身份或集体角色会在虚拟与现实的转换中具有变化性与模糊性;在教育关系方面,去中心化的元宇宙将打破以往固定的师生关系,教育资源、主体和组织等内容将进一步扩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教育权责方面,目前元宇宙内部教师教学规范、教学治理等内容尚未清晰,师生面对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身份切换时容易产生权责冲突、角色疏离等问题。

3. 包容性

元宇宙并非纯粹的虚拟空间,而是虚拟和现实相融合的“第三时空”。教育元宇宙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个体和空间两个层面。在个体层面,在教育元宇宙中,可通过虚拟形象传达师生形象,基于角色代理建立交互关系,有助于促进包容式虚拟社区学习群组的创设;在空间层面,增强现实等技术正加速元宇宙的延伸,有助于打造完全沉浸式的三维数字环境以及更具包容性的融合空间,教育元宇宙将会成为一个跨越所有表征维度的共享型在线教育空间。但目前由于访问规则不确定等问题,教育元宇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用户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合规权益产生负面影响。

三、技术伦理:教育元宇宙之热的省思视角

(一)教育元宇宙的伦理审视

伦理的本质是对行为与关系的道德回应。技术伦理是对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的伦理导向,关照技术活动、手段及后果的正当性与合理性[12]。元宇宙作为沉浸式虚拟空间,其本身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且应被纳入伦理考量范畴。部分学者从隐私管理角度出发阐明元宇宙隐私的安全逻辑,例如,罗纳德·李恩斯(Ronald Leenes)认为,元宇宙用户隐私管理应把重点放在内部监管和外部法则,即服务条款、社区标准和隐私政策[13]。也有学者尝试从公共关系角度阐述元宇宙的社交逻辑,例如,科斯坚科(Kostenko O V)提出,元宇宙的行为规则和规范应在超世界中迁移和翻译公共道德规范[14]。

当前教育元宇宙概念已引起诸多学者关注,但教育领域如何应对教育元宇宙背后的伦理风险尚待进一步探究。目前,仅有少数学者从权责担任角度对教育元宇宙未来发展给出建议。例如,凯西·赫什—帕塞克(Kathy Hirsh-Pasek)等人提出,元宇宙與教育相融需有意识地让边缘化人物参与领导和决策角色,以确保所有用户在融入环境时感到安全和受重视[15]。综合来看,教育元宇宙伦理研究多集中于隐私管理、公共关系等方面,有关教育元宇宙的伦理审视仍停留在浅层方面。以技术伦理的缘起与衍生为研究起点,笔者发现,有关技术伦理的讨论可以追溯到计算技术发展伊始,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演化和发展,衍生出责任伦理、人工智能伦理、技术中介等关照面不同的技术伦理理论发展方向。

(二)教育元宇宙的技术伦理架构

不同技术伦理理论在伦理维度划分与框架设计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首先,从责任伦理学来看,应关注技术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判定和承担责任[16],通过将技术活动及其后果置于哲学和伦理学的反思平衡之中,为破除技术迷信奠定基础[17]。其次,从技术中介理论来看,通过调节人的情境感知和实践,进一步塑造人的存在方式与伦理行为[18]。作为一种情境媒介,技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虚拟存在场域,而在这种场域中,道德嵌入与互惠受到场域自由度的影响[19]。从人工智能伦理学来看,隐私、不透明和偏见是其核心问题[20],提倡应关注道德人工智能设计和数据治理等内容[21]。综合来看,有关技术伦理的理论审视主要涉及责任判定、数据治理、情境感知和场域自由度等方面。

据此,本研究基于技术伦理视角,从数据治理、责任判定、情境感知、场域自由度四个方面探讨教育元宇宙背后的技术伦理风险。数据治理涉及数据采集、分类、整合及存储[22],推进数据治理有利于加强教育用户对元宇宙场域的环境信任和数据信任;责任判定作为未来去中心化教学的精神内核,有助于判定与理清学习者和教学者的权责归属与利益边界;情境感知是教育元宇宙技术发展不可忽略的关键点,智能运算与虚拟交互技术应以师生情感与情绪感知为前提,并进一步创设以师生实际心理诉求为本的数字化服务;场域自由度是个体自适应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元宇宙内部的自由度控制是师生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综上可以发现,在教育元宇宙技术伦理省思的基本框架中,数据治理是基本条件,责任判定属于顶层设计,情境感知涉及核心工具,场域自由度彰显关键保障,教育元宇宙的向善发展离不开相关层面的协同与互动。

四、教育元宇宙背后的技术伦理风险

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空间计算等技术为支撑的元宇宙不仅为教育变革提供新的机遇,也将为教育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以技术伦理为视角,本研究尝试对教育元宇宙背后的技术伦理风险予以分析(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一)元宇宙数据治理缺位催生数据信任危机

隐私和安全从互联网发展伊始就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技术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性,师生数据泄漏等问题屡见不鲜。在教育元宇宙迅速发展过程中,数据治理缺位极易催生数据信任危机。一方面,教育元宇宙内部数据收集存在身份验证和数据质量双重问题。教育元宇宙底层技术的缺陷和优化问题使得身份验证技术难以精准定位师生隐私底线,师生信息数据和教学场域活动在教育元宇宙空间中存在数据被盗用或深度伪造等问题。同时,目前教育元宇宙内的数据收集过度依赖中央存储系统,使得数据标记和数据整合成为重大挑战。另一方面,关于教育元宇宙的数据监测体系尚未健全。虽然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集中管理和存储数据,但在数据使用过程中仍存在数据质量低、数据篡改和数据偏见等问题,这使得在教育元宇宙中很难实现对个人和社群活动的有效监测、审查和跟踪,进而出现师生对教育元宇宙数据收集、应用等方面的信任危机。

(二)人机虚拟互动场域下教学权责模糊不清

教育元宇宙能够突破技术和环境上的局限性,但教学空间的无边界性和模糊性也引发了诸多责任思考与技术忧虑,如技术责任如何认定等。因此,虚拟互动场域下教学权责模糊不清成为制约责任判定和教育元宇宙合规化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虚拟世界和线上学习社区的“非物质化”特性使得教学交互在虚实相生的教育元宇宙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漂浮感。并且,人机接口在场景、需求等方面可能会产生现实与虚拟场景之间的割裂,教师在元宇宙内部活动的教学权责囿于数字与现实交互将变得模糊不清。另一方面,基于现实世界道德标准下的教育元宇宙伦理准则尚未统一。当前教育元宇宙内部权责分类和定级等相关伦理准则并不完善,有关权力结构、分配逻辑、组织形态等复杂规则也未有明确定义和规范。此外,在元宇宙空间,学校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权限、应用和制度等方面的交互障碍,如何构建元宇宙伦理框架共识需从多视角进行探索和挖掘。

(三)智能感知空间的“拟像化现实”诱发个体情感认知混乱

情境创设是教育元宇宙的重要特征,随着区块链等技术融汇形成元宇宙的技术基础架构,具有智能属性的新技术与教学活动的碰撞与交互愈发密切。然而,拟像化是教育元宇宙作用于个体感知的重要依托,而智能感知空间的“拟像化现实”则可能诱发个体情感认知混乱。一方面,个体情感认知易出现角色障碍。随着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学生可能会对他们“真实我”的身份感到困惑[23],并且虚拟体验后的移情效应可能会作用到现实中,难以辨别具有真实个性和情感的现实角色,导致人际关系和交流存在障碍和身份认同危机。另一方面,个体情感认知易出现偏差与落差。虚拟现实等技术存在情感识别层面的遮蔽性和偏见性,元宇宙中个体因沉浸体验以及对现实的“补偿效应”易形成情感落差。而对于教育元宇宙中身份尚未确定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身份混乱和对现实世界的情感适应不良等问题。

(四)沉浸式数字空间的隐匿性存在自由度失控风险

目前,教育元宇宙在底层支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在场域风险调控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尚待突破的技术难题。高自由度是元宇宙的优势之一,但在元宇宙中,沉浸式数字空间的隐匿性容易产生自由度失控的风险。首先,虚拟现实平台监测效能较低,难以保障开放学习场域的安全性。基于元宇宙的教育能够帮助师生获得超越时空的新体验[24],但高自由度使得教育场域暴露在具有更高匿名性的元宇宙中,而平台管理者无法预测用户的所有行为,进一步威胁师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其次,教育元宇宙中的教学社群交互存在對话空间的隐匿性和知识体系准确性缺位风险。由于不同教育场域用户创建和分享的内容很难被一一审查,从而导致元宇宙内部知识体系构建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最后,教育元宇宙的规范和限制与现实世界存在差异,大多数用户具有相对多样化的自我意识与社会观念,因此,亟须建立一个具有伦理意识的教育元宇宙。

五、技术伦理视角下教育元宇宙的规约路向

教育元宇宙之热不仅反映了当前教育空间变革的新趋势,也内蕴着一定的技术伦理风险。立足教育元宇宙的概念和主要特征,为有效防范与消解教育元宇宙的技术伦理风险,本研究进一步提出技术伦理视角下教育元宇宙的规约路向。

(一)强化教育元数据收集系统的审查与分类功能

教育元宇宙较为关注数据为教育带来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但对于学生信息数据和教师教学数据的保护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而元数据能规范数据并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域及其关系。为此,应强化教育元数据收集系统的审查与分类功能,有效消除教育元宇宙中的数据信任危机。一方面,学校应采用大数据等技术创设高质量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利用智能感知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实时掌握师生等群体的实际隐私保护诉求,对于作用不同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类,进一步规避由虚拟现实技术所引发的监管缺位问题。并且,应建立一套可验证、可溯源的信息追踪和信任机制,精准控制数据传输方向,以有效保障教育场域数据的安全。另一方面,应面向师生群体,构建智能收集系统的审查和评级机制。基于不同主体的治理诉求和隐私观照,采用智能收集系统评级机构、评级委员会等专业组织对个体动向、资料来源等数据进行审查[25],将不同模态类型的数据进行集成化处理[26],以提高教学主体对教育元宇宙的数据信任和安全信任。

(二)构建基于师生权益保障的元宇宙伦理责任准则

教育元宇宙能够帮助师生体验在现实中难以真实感受到的事物与经历。然而,若不加批判地接受教育元宇宙开发者或服务设计者的意图,则可能侵害师生的基本权益。因此,应构建基于师生权益保障的元宇宙伦理责任准则,推动教育元宇宙更好地赋能教育教学,合道德、合规范地解决教学问题。一方面,学校应开发关于教育元宇宙应用的责任伦理课程。学校通过提供相关内容培训,提高师生对于教育元宇宙的具体认知,适度扩大学生在元宇宙场景下的自主决策权,有效减少教育元宇宙产生的技术伦理风险。另一方面,学校应明确师生权益保障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明确教育元宇宙责任标准。通过实现教师、学生与技术工具的责权分配,客观公正地监测与评价师生教学行为,从而诊断教育元宇宙场域下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质量。同时,学校应构建系统化的跨平台教学伦理准则,在众多子宇宙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虚拟场域与现实场域的融合与交互。

(三)优化基于教育情境评估的沉浸式情感体验

情境评估是当前针对学生情感状态和心理状态等进行精确评估的重要方式。教育元宇宙过度关注技术应用和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用户可能存在的心理、情感问题,因此,有必要优化基于教育情境评估的沉浸式情感体验。一方面,学校应构建基于师生整体思维特征和创造力的元宇宙教学情境,提高师生对于个体空间认知的适应性。利用混合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手段,打破物理空间的局限性,充分考虑学生、教师、教学方法与环境的整体作用,实现虚拟与现实世界在体验性、技术性等方面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从“给定数据”到“推断信息”,从而提高师生的自我感知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多维度分析师生心理沉浸程度,动态布局与调整元宇宙教学场景。师生的内在情感和对集体行动的态度之间的联系并不完全基于群体认同,也依赖于场景服务、心理状态与个体素养。可基于视野追踪、多图层叠加和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AR外拓[27],捕捉学生在元宇宙中的心理沉浸状态,增强师生群体的共同心理沉浸感知,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元宇宙素养,赋能教育领域创新升级。

(四)创设基于开源元宇宙规则的教育主体对话空间

在元宇宙场域,可通过提供超越时空的全新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沉浸感,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学主体沟通渠道隐匿、教师发展固化等问题。“开源(Open Source)”是指将事物规划为用户可以公开访问、修改以及分享的对象,通过在教育元宇宙中引入开源规则,创设基于开源元宇宙规则下的教育主体对话空间,有助于合理调控开放学习场域的自由度。一方面,应明确教育元宇宙内部的开源规则,基于规则将空间范围选择权适当交给师生。通过采集多模态数据信息,建立统一的互操作标准,实现对教学数据的可信数字分析和决策,进一步创建安全的数据共享机制,调节不同元宇宙间的信任关系[28]。此外,可通过厘定师生社群和私人空间的度量范围,拓宽学生的社会化感受和教师的自我提高范围,优化学生的社会化感受并提升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构建社群化生长空间,为教学主体提供个性化对话场域。学校可通过构建非完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联结不同主体的教学应用和学习感受,构成教学社群的访问、探讨与协作机制[29],从而促进师生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

六、结   语

自元宇宙概念爆火后,教育领域也开始关注并研究元宇宙场域下的教学环境、数据采集和应用等问题,教育元宇宙一时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面对元宇宙这一新概念与理念,教育教学领域应避免盲目跟风与过度技术崇拜,应在充分观察与了解元宇宙技术伦理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合规化促进元宇宙赋能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当前教育元宇宙在技术伦理方面存在基于智能收集系统的隐私保护有待提高等众多问题,有关教育元宇宙的技术伦理省思成为教育元宇宙热讨论背后的一种冷思考。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教育元宇宙的概念诠释、技术伦理风险与规约路向,以期达成对社会各界热捧教育元宇宙的清醒认知。在未来教育变革过程中,如何把握教育元宇宙的技术与伦理协调发展,值得诸多学者进一步关注与探索。尽管在扩展现实、5G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教育元宇宙可能看起来是未来主义,但是不应忽视教育元宇宙所彰显的未来教育价值,应进一步思考其所蕴含的技术伦理向度与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Senate - Commerce, Science, and Transportation. United State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of 2021[EB/OL].(2021-06-08)[2022-05-30].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7th-congress/senate-bill/1260.

[2]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EB/OL].(2021-12-30)[2022-05-30].https://www.shanghai.gov.cn/gwk/search/content/99677f56ada245ac834e12bb3dd214a9.

[3]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引领发展的若干措施[EB/OL].(2022-03-03)[2022-05-30].http://www.bjtzh.gov.cn/bjtz/jdhy/202203/1515478.shtml.

[4] DWIVEDI Y K, HUGHES L, BAABDULLAH A M, et al. Metaverse beyond the hyp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emerging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agenda for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22(66):1-55.

[5] JOSHUA J. Information bodies: computational anxiety in neal stephenson's snow crash[J].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ry studies, 2017,19(1):17-47.

[6] MYSTAKIDIS S. Metaverse[J]. Encyclopedia, 2022,2(1):486-497.

[7] PARK S M, KIM Y G. A Metaverse: taxonomy, components, applications, and open challenges[J]. IEEE access, 2022(10):4209-4251.

[8] 華子荀,黄慕雄.教育元宇宙的教学场域架构、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6):23-31.

[9] LEE L. Enhanc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learn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 technologies[M]. London: Routledge, 2022:155-167.

[10] 蔡苏,焦新月,宋伯钧.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教育元宇宙的应用、挑战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1):16-26.

[11] D?魱ZA J, SALDANA C, AVILA C. Virtual world as a resource for hybrid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iJET), 2020,15(15):94-109.

[12] 张永强,姚立根.工程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18.

[13] LEENES R. Privacy in the metaverse[C]//IFIP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the Future of Ident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Boston, MA: Springer, 2007: 95-112.

[14] KOSTENKO O V. Electronic jurisdiction, metaver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gital personality, digital avatar, neural networks: theory, practice, perspective[J]. World science, 2022,73(1):1-13.

[15] HIRSH-PASEK K, ZOSH J M, HADANI H S, et al. A whole new world: education meets the metaverse[J]. Policy, 2022(2):1-13.

[16] 赵磊磊,吴小凡,赵可云.责任伦理:教育人工智能风险治理的时代诉求[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6):32-38.

[17] 曲蓉.人工智能责任伦理的可能性条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7(11):49-55.

[18] IHDE D. Heidegger's technologies: post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s[M].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0:1-27.

[19] ARNOLD M.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 the "Janus-faces" of mobile phones[J].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 2003, 13(4):231-256.

[20] NATH R, MANNA R. From posthumanism to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AI and society, 2021(9):1-12.

[21] FITRIA T N, SIMBOLON N E. Possibility of metaverse in education: opportunity and threat[J]. SOSMANIORA: Jurnal ilmu sosial dan humaniora, 2022,1(3): 365-375.

[22] 赵磊磊.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数据治理:逻辑、挑战与实践[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1):71-79.

[23] KYE B, HAN N, KIM E, et al.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of metavers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for health professions, 2021(18):32-44.

[24] YOO G S, CHUN K.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game-type language education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metaverse[J].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s society, 2021,22(9):1377-1386.

[25] SPIEGEL J S. The ethics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social hazards and publ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18,24(5):1537-1550.

[26] 李爽,劉紫荆,郑勤华.智能时代数据驱动的在线教学质量评价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8):36-42,76.

[27] PFEUFFER K, ABDRABOU Y, ESTEVES A, et al. ARtention: a design space for gaze-adaptive user interfaces in augmented reality[J]. Computers & graphics, 2021(95):1-12.

[28] 张立国,刘晓琳,常家硕.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及其规约[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8):5-11.

[29] 赵可云.新媒体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305-310.

Cold Thinking about Education Metaverse: From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Ethics

ZHAO Leilei1,  JIANG Yufeng1,  ZHAO Keyun2

(1.College of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2.School of Communi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Abstract] As human society gradually enters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the Metaverse form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virtual reality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how to develop and apply the Education Metaverse has also become a hot issue of the society. Although the Education Metaverse is conducive to overcom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is expected to empowe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there are also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ethical issues: first, the lack of data governance in the Metaverse has led to a crisis of data trust. Second, the teaching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re ambiguous in the field of human-computer virtual interaction. Third, the "simulacrum of reality" of intelligent perceptual space induces the confusion in individual emotional cognition. Fourth, the hidden nature of the immersive digital space poses the risk of loss of freedom. Accordingly, the review and classification functions of the educational metadata collection syste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guidelines of the Metaverse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e immers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situations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a dialogue space for educational subjects based on the rules of open source Metaverse should be created.

[Keywords] Education Metaverse; Cold Thinking; Technical Ethics; Ethical Issues; Data Trust

猜你喜欢

伦理问题冷思考
关于共享经济热的冷思考
民事司法的伦理问题思考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
冠心病治疗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科普热中冷思考
PPP项目热中的冷思考
网络谣言若干伦理问题分析
“代实习”火爆的冷思考
留学热背后也需要“冷思考”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