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与科技精英档案思想浅议
2023-05-21张梅
张梅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现代科学技术传入和我国近现代新式工业产生的时期,更是知识界面临着思想重建、道德重塑、知识重构、传统资源重组的时期。这一时期孕育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档案思想,学者和科技精英们对档案的产生、保管和利用提出了种种颇具建设性的观点,为开创中国档案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当下的档案工作开展依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蔡元培的档案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是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元培于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同时,蔡元培还数度赴欧洲学习考察,深耕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在思想和学术方面冲破了固有的旧俗风气,大力反对封建文化、倡导科学与自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保护珍贵档案史料
20世纪20年代正值军阀混战时期,北洋政府财政困难,政府各部门主要靠自筹款维持。当时的教育部财政紧张,甚至无法支出员工薪水,便决定把在历史博物馆存放的清代大内档案作为“废纸”拍卖,希望用拍卖所得来维持教育部的运营。这些存放在紫禁城内阁大库的档案材料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历年的诏令、奏章、朱谕、外国表章、历科殿试试卷以及其他文件等,还包括清初由盛京移来的旧档以及部分明末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的一手资料,具有重大的保存和研究价值,十分珍贵。这些被拍卖的档案共装满了八千麻袋,最终以4000元银洋的价格被拍卖给了西单同懋增纸店。蔡元培得知此事后,当即严厉斥责了这一贱卖档案的做法,并立即向教育部呈文,希望将历史博物馆中尚存的一部分还未被拍卖的档案转至北大,由北大进行统一保存整理。在蔡元培的反复奔走下,几经波折,最终共有1502麻袋的档案幸免于难,由历史博物馆搬运至北大保存,使这批珍贵的明清历史档案史料免遭厄运。可以说,这部分内阁大库档案最终得以保存,并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整理、研究和刊发,与蔡元培的重视与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二)重视档案的整理和利用
蔡元培广泛汲取西方先进文化和管理方式,认为应在我国建立专门的档案收藏保管机构,使我国丰富的档案史料免遭“散失不传”之痛。为充分落实这一观点,蔡元培于1928年6月提出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草案》,《草案》中提议设立秘书处、总务处,同时设立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三馆各司其职,其中“文献馆之职掌”包括“关于档案及清代历史物品之编目、陈列、储藏、展览和清代史料之编印事项”五大职能。这一建议为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也因此成为了我国近代档案馆的雏形,从而进一步发展成为后来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与此同时, 蔡元培还主张对进馆的档案进行统一鉴定,强调进入档案馆的文献资料必须经过认真的鉴别挑选,以保证馆藏档案的科学有序,促进档案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在此基础上,蔡元培进一步提出了档案开放利用的观点。蔡元培认为整理档案的目的有二,第一是为了更好地保管、保存档案,第二则是将档案资料公布于世,用于支持相关的学术研究。他反对闭门造车和档案秘不示人的做法,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亲自为多份档案史料撰写序言,对这些档案进行介绍,并对它们出版的重要意义予以充分肯定。蔡元培对于档案整理以及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视大力促进了我国近代档案资料的有效管理,也进一步鼓励了档案资料的刊发。
二、傅斯年的档案思想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學术领导人,曾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在历史学、语言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他创办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近代中国学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丰富档案门类
傅斯年重视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十分重视语言材料的搜集与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为确保语言学研究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傅斯年强调在研究过程中应用田野调查法,因此方言调查和语音实验室建设也便成为了历史语言所语言组的两项重要工作。傅斯年大力支持语言组的研究,在他的指导下,方言音档作为一种全新的档案形式得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方言的研究、保护与传承,也丰富了近代中国档案的类型。在傅斯年的支持下,语言组于1928年到1949年先后在两广、陕南、徽州等地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方言调查,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建立了丰富多彩的方言音档,还开创地通过音片探索录音档案的管理方法,丰富了档案的门类。
(二)集众式整理编研
历史语言所收集的档案史料数量巨大,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整理、编研和刊布,为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傅斯年便主张进行集众式整理编研。在集众式整理编研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史语所的工作人员统一拟定出版计划,一边对档案与史料进行清理、分类、编目,一边刊布印行,力求尽早将史料公诸于世。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傅斯年带领史语所产出了一系列档案编研成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整理方面,傅斯年的集众工作理念主要体现在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上。历史组用一年时间完成了60000余斤档案的初步整理,表现出专家牵头、制度严格、科学高效、合作共赢的工作特点。在整理之初,史语所就拟定了庞大的出版计划,为整理和出版工作描绘了蓝图,保证了档案史料整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1929年9月,历史组招聘有文化程度的书记员10人、工人19人,分为6股工作。在工作人员众多的情况下,为防止怠工现象出现,傅斯年还专门制定了《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第二工作室规则》,规则中详细规定了工作时间、工作纪律、工作责任、奖惩等细则。在整理后期,史语所分别与故宫文献馆、社会科学研究所合作,一同编写了内阁大库档案联合目录。傅斯年所提出的集众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法为内阁大库档案的有效整理提供了指导,更为后续其他档案史料的整理工作提供了良好范例。
三、詹天佑的档案思想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号达潮,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他自幼留学美国,学习成绩优异,于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谢菲尔德(Sheffield)理工学院,主攻铁路工程。詹天佑于1905年至1909年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并参与筹划修建多条铁路,对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和铁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一)注重保管和利用档案
詹天佑有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内容丰富翔实,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例如,詹天佑在1905年至1907年的日记中详细记述了京张铁路工程的前期准备、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勘测数据、每天的工程进度、员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当时的历史、再现铁路工程的修建场景提供了重要史料。此外,在工程中,詹天佑也同样注意收集和积累档案材料,他将几乎所有与京张铁路相关的文稿、账册、来信、来文以及工程的草图、底图、蓝图等都保存了下来。为了使其保存的资料有序化、系统化,为后续的工程和研究提供参考,他还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于晚年编纂了《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和《京张铁路标准图》。詹天佑保存和整理的这些档案材料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史料,对中国近代史、中国铁路史以及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注重科技档案记录的全面性
詹天佑不仅重视记录和保存京张铁路工程档案,还特别注意对京张铁路周围的实物与环境情况进行记录和保存。为此,詹天佑特意邀请摄影师对京张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以及沿线建筑进行了拍摄,并整理出版了《京张铁路工程摄影》一书,书中共包含183张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照片科技档案,而该书也成为了中国首部以照片为主要载体的档案文献,以图像的形式为此后的研究者留下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进一步丰富了档案的形式。
四、茅以升的档案思想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茅以升终生致力于桥梁建筑事业,同时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著有《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书。
(一)重视分类整理档案
茅以升于1934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任职期间在自然条件十分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大桥。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当时正逢抗日战争之初,日军南下逼近杭州。为防日军过江攻打杭州,茅以升在1937年12月23日不得不亲自指挥炸桥。虽然大桥惨遭炸毁,但茅以升十分重视工程相关档案的保存,他完好地带走了所有的工程档案,并在转移到兰溪县后进行了有效的整理。茅以升将大桥技术档案整理分装在14个箱子中,按图表、文卷、刊物、照片、电影片等不同类目进行分类。这14项资料都经茅以升亲自分类编目装订成册,照片、底板全部用玻璃纸包好,并配上彩色封顶、封面,可见他对大桥技术档案价值的重视。这些重要技术档案资料的留存和有序整理为抗日战争胜利后钱塘江大桥的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依据,也对后来桥梁的修建以及技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重视科技档案的价值
茅以升十分重视科技档案的价值,在几十年的工作过程中一直细心保存和整理与钱塘江大桥筹备、设计、施工相关的各项工程技术档案。他深知这些档案对于国家桥梁建设和交通事业发展的重大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茅以升于1975年将与钱塘江大桥相关的工程技术档案赠送给浙江省档案馆。他在所附的信中写道:“浙江省档案馆:钱塘江桥为浙江及各省劳动人民的一项巨大成就,我曾参与工程,始终其事,藏有当年设计施工的第一手资料,整理为三卷:(1)工程报告,(2)专刊、汇稿,(3)工程摄影。兹特赠送你馆,以供参阅,如蒙接受,即祁查收、整理,并示复为荷。”钱塘江大桥工程档案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建桥、炸桥、修桥的全部历史往迹,档案中包含纸质档案、照片图片档案、图纸等,对于历史研究和工程建设都具有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茅以升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高度重视和珍爱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资料和档案,充分体现了他对于科技档案重要价值的认同和尊重。
五、重视档案,审慎管理
由前文对于近代学者与科技精英档案思想的介绍和阐释中可见,他们高度认同和尊重档案的价值,重视档案的保护、整理与利用。在他们的眼中,档案是珍贵的史料和一手资料,具有重大的保存和研究价值,对档案的留存和管理必须力求审慎。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对档案的高效整理、有效利用以及系统化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探索,他们的远见卓识为档案管理的有序化、制度化、标准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国家档案事业的初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何岸.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J].源流,2009(8):1.
[2] 覃兆刿.蔡元培档案思想浅议[J].北京档案,1998(05):22-24.
[3] 施景文.蔡元培档案思想及其对我国近代档案学的影响[J].档案与建设,2010(09):8-10.
[4] 陶家柳.茅以升的档案观[J].档案学研究,2000(04):49-50.
[5] 吴凡.蔡元培对开创中国近代档案事业的贡献[J].陕西档案,2013(05):52.
[6] 徐华美.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工程档案[J].浙江档案,2001(12):34-35.
[7] 庾向芳.蔡元培与明清档案史料[J].历史档案,2010(01):123-129.
[8] 张蕾,赵彩彩,刘旭光.明道优术:史学家傅斯年的档案思想研究[J].浙江檔案,2021(04):38-42.
[9] 张盼,丁华东.浅析近代科技精英的档案思想[J].档案学研究,2014(6):4.
作者单位: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