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视域下智慧化国家地名档案管理和智能信息库建设研究
2023-05-21陈凌云
陈凌云
引言
地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历史、传承文脉、凝聚精神、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随着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地名管理工作迎来较多新的挑战,如各地地名管理部门间信息孤岛问题严重,急需利用统一信息平台管理地名信息并共享地名信息数据库;各地地名数据动态更新不及时,急需建立地名信息同步机制;地名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迫切需要建立智慧化地名信息资源平台系统。因此,智慧化地名建设迫在眉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地名信息系统,有百余个大型地名数据库已在使用,并不断完善地名信息系统的信息库建设,数字化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党中央高度重视地名信息建设,出台了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政部也已建设了国家地名信息档案库,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也建立了本地的地名信息数据库系统。各地因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地存在信息兼容性尚不够,尚未实现地名信息资源共享,并且地名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兼容性较差等问题。
本研究希望针对国家地名档案管理和数据库建设提供一种可实现智慧化地名信息共享机制、智能化地名档案管理和更多应用场景的可行性方案。
一、智慧化国家地名信息资源库的共享机制研究
(一)基于共享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地方地名数据库建设机制
以国家地名信息库为基础,基于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参照“统一规范、各具特色、协调推进、上下贯通”的原则,推进国家、省、市、县地名信息库建设,实现地名数据的共享利用。根据国家地名信息管理和地名信息数据库建设的相关规范标准,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架构等技术,参考往年勘界成果和往年地名普查结果,建立数字化的地名时空数据库,并规范制订技术标准,为各地地名管理机构提供相应服务。基于地名上报、审批、更新、消亡等全周期流程规律,建设数字化的地名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规范地名申报、审批、更新等流程的技术标准。集成GIS和MIS技术,在信息端和软件端融合集成下完善地名空间数据库,使地名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融合。借助地名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分发服务,让地名信息资源在检索、更新、文化基因挖掘、数据分析等服务,为政府端提供政策制定和日常管理等决策支持,为企业端提供信息整合和跨媒介使用及应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个体用户端提供地名信息获得的研究使用价值。
(二)基于信息技术探索形式多样的地名信息成果转化利用机制
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探索提供形式多样的地名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家地名信息库在发布标准地名、规范地名使用方面的国家平台作用。国家地名档案信息资源成果转化利用,需要立足大数据背景下,使用区块链和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化的地名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平台机制。
1.建立數字地名信息资源共享思维
大数据技术下,智慧化的数字地名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机制,需提前建好顶层架构设计。打破各地各部门间的地名信息资源在管理和服务及跨界融合的利用界限,实现“边界融合”。不断完善基于地名的文化基因属性价值,利用传播学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模式,探索建立基于文化基因视阈下的智慧化地名档案信息库协同共享平台体系。数字地名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要打破各地方部门的地名档案信息资源的孤岛现状,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地名数据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把地名信息资源作为服务全社会的文化共同资源,推进共建共享。对地名数据库建设的标准进行统一,便于地名数据库在不同地区和各部门之间的共享,以可扩容、可调用、可融合、可挖掘的要求构建智慧化的地名档案管理和信息库建设。
2.构建智慧化的地名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技术标准
首先,借助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探索地名信息资源的使用规范和利用效率,建立地名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机制的标准制订。实现地名在上报、审批、更新、消亡等管理环节全流程的技术标准和协同机制,提高各地区和各部门间的数据协同规范,增强协同共享效率。借助大数据DWA技术(Data Warehouse Appliance)增强数字化的地名信息资源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整合能力,建立统一规范的地名信息录入机制。其次,构建地名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模式,针对各使用地名地标的各网络终端平台和各媒介平台、国家标准地名图录典志等需求,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国家地名信息资源安全使用的框架下,构建数据共享机制和共享联盟,构建全社会共享的数字地名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和可不断完善并不断挖掘成果转化利用的信息智库。
3.创新数字地名档案成果转化利用的服务方式
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下,地名信息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地名信息资源的供需方式和呈现形式也应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服务方式,以实现地名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首先,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能力,对地名信息用户的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并整理和分析碎片化的地名信息资源的数据潜在价值和文化基因的增值能力。提前预测地名信息用户需求的发展趋势和使用数据,使地名信息资源和用户群体需求之间进行无缝对接。其次,创新地名信息资源的社会服务方式,显现地名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和个性资源特征,在共享机制中,建立数字地名信息资源特色库和个性化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在线数字地名信息检索和查阅服务。以地名信息检索为线索,植入围绕该地名背景的人文常识和关联线索延伸的增值服务,并依此建立用户交流和沟通的文化平台,建立社会化媒体平台和移动端平台的建设。还有,在数字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用户不仅是使用者,也可是地名文化资源的贡献者和改进者。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下,不断完善地名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机制的开放能力,不断创新地名信息资源的成果转化能力。借助大数据仿真技术、识别判断、方差分析等技术,增强地名信息用户的平台参与度,鼓励地名信息用户积极提出问题和建议,完善地名信息数据库的服务方式和全媒体跨媒体的服务渠道,探索为地名信息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使平台不仅可以满足政府级、企业级的个性化需求,也可探索满足个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建立更加完善的智慧化数字地名信息资源共享新平台,全面提升地名信息资源的全社会服务功能和服务效率。
二、共享地名信息资源的智能化应用机制研究
(一)完善跨部门多系统整合,提高全流程管理效率的科学性
1.整合各地方各部门间的地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统一规范的区划地名信息资源平台。整合原有数据实现跨部门的多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新的地名档案数据库架构。行政区划库作为空间地名数据库,存储省市县的行政界线、界桩数据;地名数据库作为资源库,存储地名信息、地标信息、文化历史附属信息等;审批库作为流程库,存储地名上报、审批、管理、更名、消亡等全周期流程信息;民政库存储各空间地理信息。
2.覆盖地方地名地标申报、民政部门地名地标审批、测绘机构核实地名信息和地名信息入库的全周期管理机制制订。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工作机制设定,确保各环节的延伸性。如,地名信息审批后,测绘部门现场核对、信息核对入库等流程确保地名信息资源等动态更新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实现多部门间在地名信息申报、审批、管理、更名、消亡等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3.融合WebGIS和MIS技术。在地名和地标的上报、审批等环节中借助GIS技术,可调用地图数据,便捷为地名审批提供地名定位参考,提高申报效率和审批质量。
(二)探索數字地名信息资源的平台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利用的服务方式
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下,地名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平台机制建设是未来趋势,地名信息资源的大数据技术时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以数字地名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更好地推动数字地名资源的全社会服务能力。
地名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文化基因”。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基于地名档案背后的文化基因挖掘能力和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基于地名的乡土文化基因的认同感。地名是所有人的乡愁,也是地名信息用户的乡土文化记忆,引发对自己浓浓乡愁和家园寻根的向往。地名信息也可让外乡人增强对当地的兴趣和文化认同。一个城市浓郁厚重的名胜古迹是硬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名则是软件,一起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地名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背后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借助数字地名档案数据库的文化基因挖掘的创新服务方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三)智慧化数字地名档案信息库机制建设,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化地名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平台的机制建立,优先可以完善国家地名信息档案系统,打破各地方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增强地名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改善原地名信息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落后面貌,提高政府地名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加快地名信息智慧化利用的进程。响应“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增强地名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和动态管理的能力,为政府决策及社会需求提供更为便捷和智能化的地名信息资源服务水平。还有,更加智慧化的数字地名信息资源的利用,尤其是基于文化基因的地名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及创新利用,可以为我国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和管理效率提供更为显著的利用效率。
三、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插上数字化“翅膀”的地名信息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数字人文价值,通过地名大数据和大数据技术的地名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机制的探索是未来地名信息行业的发展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数字地名管理水平和公共数字服务能力,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瑜基.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研究[J].中国地名,2020,(08):6-7+9.
[2] 陈文义,周娇,陈政,彭文武.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地名信息共享平台方案[J].今日财富,2017,(05):122-123.
[3] 车姗.规范地名专项管理 推进地名综合体系建设[J].中国地名,2020,(08):8-9.
[4]蔡德民.地名需要借助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J].档案管理,2006,(06):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数字文旅背景下河北省非遗资源数字活化与智能传播研究”(课题编号:HB22-YB11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