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中品味语言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23-05-21傅冬群

考试与评价 2023年4期
关键词:桂花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傅冬群

通过对比阅读 2011年版和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笔者发现二者均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同的是,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加上了“国家通用”四个字,与 2021年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坚持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阵地”高度一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实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感悟思辨  在字里行间中品读

朱自清先生说自己“是一个国文教师”,写文章时“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他把这种态度称作“不放松文字”。这些不被放松的文字正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绝好教材。

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八课,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匆匆》一文时,有一名学生在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时总是读错,要么读成“茫然”,要么读成“茫茫然然”,总是难以纠正。于是,他提出质疑:“为什么作者非要写‘茫茫然,‘茫然或‘茫茫然然不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津津有味地聊了起来,这不是训练孩子语言敏感度的契机吗?

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有想法的同学来说一说。

生:肯定是有区别的,朱自清先生是大师呀,大师的文章怎么会有问题呢?

生:你认为大师说的一定是对的,没有说服力。老师还说我们要不迷信权威,要敢于挑战权威呢!总之,你的回答我不满意。

师:这两位同学的对话挺有道理的。不过,为什么作者只用“茫茫然”呢?

生:老师,我建议先看看这些词语的区别。我查“茫然”词典上的意思是“不知所措的样子”,“茫茫然”是不知所措、无能为力、茫然未知的意思。其实本就没有“茫茫然然”这个词,只有“欣欣然然、愤愤然然”。

师:借助字典这一工具,词语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生:但这两个词的意思区别并不大呀!

生:没有“茫茫然然”这个词,可以直接排除。这两个词语意思区别不大,为什么作者非要用“茫茫然”呢?

生:非常明显,“茫茫然”在修辞上加重了语调,突出了“茫”。

师:两个“茫”采用叠词加以强调作者茫然的程度,不错,这种理解有说服力。

生:对,叠词有强调的作用,如“一片片”强调叶子多、“一朵朵”强调花儿多。

生:还有二年级学过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中“弯弯”“小小”叠词也有这种效果。

生:我读过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春》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里的“欣欣然”一詞就把春天万物欢欢喜喜生长的样子写出来了,特别有画面感。我当时没什么感觉,没有在“欣欣然”一词停留想象,就划过去了。现在想想作者的词用得真精妙呀!

师:同学们特别厉害,通过联系学过的课内外的相关知识,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生:老师,我对比着读了一遍句子,觉着用“茫茫然”更顺口。

师:请你读一读。(请同学评价)

生:他在朗读时,“茫茫然”加重了语气,确实能感受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师: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是否有这种感觉。

(生边读边点头示意,赞成这种说法)

师:是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从语感方面进行辨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生:我准备在平时的阅读中摘抄一些这样的词语,用在我的习作中。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语句,感受词语背后的情感,领会词语表达的精确妥帖。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经典之作,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教师在教学中这样做,也能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六大语文任务群第二大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等方式,辨析立场,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提升语文素养。

二、擦亮语言  在欣赏评价中体验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琦君的佳作《桂花雨》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课文通过写桂花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飘香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句话一眼就知道,写的是桂花很香、很多,但是教学如果像这样蜻蜓点水,根本无效。在课后练习中,提出读这句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作为教者必须很敏感地把握住这一句关键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出示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飘香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读句子。)

师:这句话写了什么?

生:家乡的桂花多而香。

师:句子的意思讲得很明白,如果能抓住关键词来说就更好了。

生:我从“没有不”这一词字感受到家乡的桂花多而香。

师: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了。

生:我从“浸”字感受到桂花实在香,村子都被桂花的香味包住了,连空气中都是桂花香。

生:对呀,我一闭上眼,用鼻子轻轻一吸,桂花香扑鼻而来。这个“浸”字用得太准确了。

师:你们通过文中的“浸”字展开联想,真好。

生:我看过妈妈洗衣服的时候把衣服浸入水中,为什么这儿也用“浸”这个词?能换为“泡”吗?

师:你太厉害了,不仅联系实际生活来体会,还用换词法来引发思考,体会就越来越深入了。我们常说“浸泡”,“浸”和“泡”意思相近,如果换为“泡”好吗?

生:感觉“泡”太口语化了,没法把桂花的香气迷人体现出来,而“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浓郁,富有灵气。

师: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桂花盛开时的香气扑鼻,十分迷人。请大家一起读。

生:请大家看第六自然段中,也用了“浸”字。我就奇怪了,课文开头说桂花在中秋节前后盛开,为什么这边说“全年”都浸在桂花的香氣呢?

师:你是个很善于读书和思考的孩子,关注相同的字眼,通过联系课文提出了问题,为你点赞。

生:桂花开完了,但是文中说晒好的桂花可以泡茶、做糕饼。这样桂花与大家的生活连在了一起,所以全年都香。

师:用联系课文的方法来理解,真好。桂花不仅开花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请大家把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师:哇,真香!你们的朗读让我们班浸在浓郁的桂花香中。请你也用“浸”来说一句话。

生:音乐课上,班级浸在优美的歌声中。

生:拔河比赛胜利了,整个操场浸在欢呼声中。

生:放学到回家,我一推开门,整个家浸在浓浓的饭香中。

生:那次,爸爸给大家讲了个笑话,大家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家浸在笑声中,多幸福呀!

师:一个“浸”字,给我们带来满满的思考与感动。一个字,体现了作者一份浓浓的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学习时要特别留意哦。

想让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教。教师要善于关注语言,擦亮语言,让学生在感悟中慢慢感受到语言的曼妙,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得到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水到渠成了。

三、联结篇章  在文本对比中感悟

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落实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形式,即除了理解作者写了什么之外,还要懂得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并逐步将这些“理解”和“懂得”变成自己的阅读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部编版教材以单元主题进行编排。每个单元围绕一个相关主题,选了3—4篇选文,每一篇选文在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中既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教师解读文本时要同中求异,多角度、多维度为落实语文要素服务。

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牧场之国》一文第五自然段时,为了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笔者采用与《威尼斯的小艇》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1. 用横线划出静态描写的语句,用波浪线划出动态描写的语句。

2. 两位作家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异同?完成下表,并谈谈你的发现。

3. 小组讨论交流。

4. 师生合作探讨。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不仅知道课文用了静态的描写方法,还知道选用的方法要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服务,为写作需要服务。教师还渗透给学生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既要关联一篇文章的前后联系,也要关注同一单元课文中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让学生记忆一些概念性的术语,而是要想办法让概念变成孩子的能力。对小学生而言,了解写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在不断的发现体验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表达运用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

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在阅读教学中习得语言形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运用,成为真正的能力。丰富语言经验和充足的语用实践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法宝。笔者运用日记形式,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同时获得能力,提升语言素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语文。生活就是运用语文的大课堂,我们不容小觑。为了让学生记录自己的生活,写日记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同学们在日记中吐露心声,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提出申诉……大家最期待的就是日记点评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日记点评可由老师、同学点名想听谁的日记,也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推荐自己的日记让同学们点评。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预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情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引领学生感受、积累、品味、运用,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桂花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桂花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做桂花糕
桂花蒸
打桂花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