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品格先行
2023-05-21张向前
张向前
品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情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追求“真善美”。在初中生初步认知社会之时,于茫然之际,学校作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实践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品格,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思想认识、正面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爱国主义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公民道德、心理健康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至关重要。
一、关注品格教育失落,探究多方推动因素
当前,人们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且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长辈们的过度保护和宠爱,在一些问题上得不到正确的思想引导;另外由于初中生思想意识尚不成熟,大多数初中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品格失落的现象:或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或意志薄弱,受不起挫折打击,或懒惰成性,生活自理尚成问题,或冷漠善妒,不懂与人交往相处。从学校心理调查数据分析,约10%的学生存在心理孤独感,60%以上的学生对学习压力感到力不从心,大多数对考试存在过分紧张的现象,或烦躁,或厌学。不少学生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行为,对学习、生活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当然,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对学生成绩的过度关注,智育为主甚至智育唯一的思想,造成对学生的品格教育的弱化或忽视,对学生品格失落的现象,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步步将学生逼入“绝境”,乃至放弃自己,产生严重后果。
二、解析品格教育内涵,寻求教育发展突破
洛克伍德把品格教育界定为:“学校所倡导的、旨在与其它社会机构合作的活动,通过明显地影响据信能够产生这种行为的非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而直接和系统地塑造年轻人的行为”。其中所关注的是当我们在决定或行动时的价值观体现和后续发展。因此,在学校环境下对初中生的品格教育,至少应包括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一)围绕学校精神,实施初中生品格教育培养
我校在13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了“勤朴诚毅”的校训文化,结合小片区合作办学的理念,形成了“勤朴诚毅 奋进卓越”的校园精神,树立师生卓越文化的理想追求。在围绕学校精神的总体框架下,立足于塑造“勤于读书,朴于生存,诚于待人,毅于处世,奋尔行之,进尔圆梦,卓尔不群,越尔自胜”的学生品格,持续开展“毓”字系列学生活动,如榕泉舞台、毓秀剧场、校园单项吉尼斯等活动,指向学生特长发挥与展示,以活动项目带动学生品格教育的深度发展。
(二)基于个体核心素养,推动初中生品格教育培养
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树立榜样、创先争优、校园文化、劳动教育、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实践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思想引导,着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树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学生发展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促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践行核心價值观,建立初中生品格教育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及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的价值标准。人的成长是一个延续、渐进的生命过程,而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品格,才能筑牢青少年未来成长发展的信念根基。
三、践行品格教育过程,发挥教育本职功能
学校作为初中生品格教育的主体,必须通过多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和引导学生健康品格的形成,在校园里营造追求真善美的环境氛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情感的教育和追求。只有学生的品格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才有可能谈人的思想进步、政治追求、爱国教育等。
1. 提升课堂效率是学科品格教育的根本:课堂教学的提升,立足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我校初中部教学重视于课前预习,通过编印课前预习导学案,并于2019年秋季开始全面推行课前三分钟阅读,备课组组织编印课前三分钟阅读材料,以课前三分钟阅读带动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课堂效率的提升。在提升课堂效率的前提思想下,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学共同体等措施的建立,促成教学团队的协作共赢。并设立课堂调研员制度,通过调研员的推门听课、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效率进行把关与反馈,促使教师主动抓好课堂关,立足课堂出效率。
2. 调控学科作业是学科品格教育的重点:在作业设计方面,学校通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着力于研究校本作业设计,推行适合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的作业,通过分层作业、精准作业的设计,促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发展,达到“学有进步,学有成就,信心激发”的效果。
3. 巩固学习自信是学科品格教育的关键:学科品格教育是自觉、自主、自信的坚强学习品格,信心培养是品格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双减”工作推进的质量保障。学校通过校本评价、多样化表彰、鼓励进步等措施激发、巩固和维护学生的学习自信,促使学生达到乐学、愿学、好学的教育目的。“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是学生学习自信培养的学校思想:不抛弃——正视学生差异的存在,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放弃——引导学生肯定自我,时刻尝试通过努力而获取进步;不嫌弃——关注每一个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努力,鼓励进步。
四、明确品格教育方法,落实教育环节过程
1. 加强规范行为的养成教育
行为是品格的外显,行为习惯是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学校要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融入教育的各环节,促使学生良好日常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形成尊重自尊、自觉自律的良好品格素质。我校初中部结合初中部人数及校园现有规划管理的情况,自2020年春季开始推行队列文化,以规范的队列行为指导学生的文明行为和公民意识。
2. 建立榜样教育示范品格
爱因斯坦说:“只有伟大的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把榜样者的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常能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品格和思想道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榜样者一致的品格和道德。我校通过表彰毓秀学子、模范标兵等形式,树立学生群体的正面人物形象,既起到了个人表彰的鼓励作用,又给予了学生学习的榜样,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3. 心理健康教育辅助良好品格的培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程度影响了品格教育培养的水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合适的情绪反应、理智的自控能力,促使良好的人际交往,形成正向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合作精神、抗挫能力等,逐渐形成品格健康的人才。我校加大投入,建立高标准的心理活动中心,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对特殊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形成良好的心理辅导体系。
4.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品格的培养
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措施是初中生品格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通过激励和约束措施,鼓励和强化社会需要的正确行为意识,引导初中生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明确是非,掌握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逐步形成健全高尚的品格。毓英品格教育围绕“毓秀培英 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勤朴诚毅 奋进卓越”的校园精神,贯穿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言行日常、纪律教育等方面,在“双减”政策与课后服务的指导下,我校进一步深化以品格教育为主线的学生评价制度,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1)品格教育(思品量化考核):以学校《学生品行考评办法》为依据,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个体进行考评,内容涉及仪表行为、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家校联系、纪律协作、综合表彰等。是学校通过班级对学生个体进行的量化评价。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考核与表彰,确保“双减”工作后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促使课后服务的常规化、常态化进行。
(2)品格教育(一日常规评价):以学校“十项规定”和学生“十五条规范”为抓手,建立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评比制度,通过学生个体对班级团队进行评价,内容涉及學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团队意识、学习态度、爱国行为、团队协作等方面,采取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运行,是学校对班集体的量化评价。以一日常规评价促使班级“双减”工作的落实与务实。
(3)品格教育(一队两会制度):根据初中部团队管理需要及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状态等情况,初中三个年级分别成立学生自主管理机构,归属于学校团委会管理。如初一年级成立少先队管理委员会(少先队),负责年级支部团队建设的事务管理;初二年级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会),负责年级团队活动事务的组织与管理;初三年级成立团支部,在年级成立团部事务管理委员会,对接学校团委会,负责年级团部事务的组织管理。“一队两会”制度的建立,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挥提供平台,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双减”工作与学校课后服务起到良好的补充促进。
(4)综合素质评定:学校品格教育系列的评价相互作用,互相补充,形成了对学生个体的“思品量化考核”对接对班级团队的“一日常规评价”。“一队两会”既是评价的一部分,又是评价的执行单位,是相应年级学生的目标追求,形成正确的崇拜氛围,发扬正能量。品格教育评价最终反馈于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班的综合素质评定,对接上级的相关文件形成一个整体。
5. 五育并举,品格先行
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和谐共进的教育,这是国家教育的要求,也是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切合学校对初中生全面发展教育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践行品格教育,从而塑造品格高尚的人,通过不断的实践过程,促使初中生道德认知的有效形成、正向发展,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品格教育的规范理解。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年开放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品格教育实践研究》(KCZ202108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