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策略引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2023-05-21袁征冬

考试与评价 2023年4期
关键词:长方体分数交流

袁征冬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充分证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加强合作,对于学生来说,合作能力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学习状态,就会变得冷漠、狭隘。因此,教师不仅要从学习方面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巧设教学情境,培养合作能力

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对知识更多的想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到角色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主,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谈不上交流,更没有合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难以建立团队意识。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和合作,通过合作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了土豆、小刀等学具,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跟着老师一起来切土豆,先切第一刀,看能得到什么?再沿着切好的平面垂直切一刀,又能得到什么?学生发现:切完两刀后,得到了两个面、一条棱,接着切第三刀后得到了三个面、两条棱……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切了六刀,得到了一个长方体,教师让小组讨论: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你是怎么数出来的?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小组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教师让学生演示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长方体的对面面积相等?教师让学生分析原因,有学生采取测量的方法,对面的长方形长和宽都相等,也有学生采取画一画的方法,将对面长方形同时画在一张纸上,得到的图形面积相等,通过交流,学生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課堂活动中,通过切一切、比一比、画一画等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既扎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合作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大脑思维活动发展。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如果是学生个体进行操作,有时会存在思维局限性,如果教师将合作交流引入到实践操作中,将能够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中突破思维局限性,推动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交流,促进大脑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图片,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并按照面积大小进行排列。对于正方形来说,学生可以将正方形归集到一起,并按照大小进行排列,那么长方形呢?长和宽都不同,该怎么比较呢?教师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小组1:分别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比较面积大小;小组2:用几个将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组成同样的图形,哪个用的最少,面积就最大;小组3:用多少个长方形可以拼成同样大的正方形,哪个用的最多,面积就最小。随着学生交流的不断深入,学生开始动手摆放,小组中每一个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测量长和宽,有的负责摆放长方形,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来证明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践操作,对面积这一抽象化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学生在合作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享受到了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就要强化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探究知识,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职能,由课堂主体地位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则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主动构建知识,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教学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用三张大小相同的纸张,分别折出1/4, 2/8, 4/16,并涂上不同的颜色,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合作分工,有的学生负责折纸,有的学生负责涂色,有的学生负责比较。当三张纸完全折好并涂上颜色对比后发现,这三个颜色数量相等,也就是说1/4=2/8=4/16;教师让学生继续讨论:这三个分数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这三个分数虽然分子和分母都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三个分数却相等,可以将2/8中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2,4/16中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4,分数不变。这时学生提出:如果纸张大小不相等,分数还相等吗?通过学生不断交流,初步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 的教学效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合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合作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往往非常有限,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不断延伸,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延伸学生学习途径多种多样,其中联系实际生活是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将教材内容和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知识,交流学习经验,体验学习中的乐趣,利用生活实践将抽象化的知识变得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中,教师提问学生: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你准备去哪里玩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公园、游乐场、天安门、迪士尼……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教师说:你们给出了这么多地方,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该怎么办?我们必须对学生的意愿进行调查,学生决定采取投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提问学生:你们采取什么方式统计出结果呢?学生给出了“逐一提问统计”“做标记法”“举手表决法”“正字统计法”等,教师将学生按照统计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每组成员分工不同,教师让学生自主交流和思考统计步骤,并汇总出统计结果,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形式更清晰?学生分别采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两种形式,根据两种统计图中的显示,想去天安门的学生人数最多。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中将生活中的案例巧妙地设定为知识背景,让学生将合作交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五、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合作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它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的精髓,也是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的关键。通过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倾听他人的想法和建议,或适当做出补充,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认识到自身学习中的不足,并积极改进,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长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合作学习中带来的良好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中,教师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老师一共布置了10道作业题,小明完成了7道,他一共完成了多少?学生用分数表示为7/10。教师问:怎么用小数表示呢?学生写出了0.7。教师让学生思考:分数可以化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呢?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讨论,小组1: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小组2:我认为不成立,7/15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小组3:凡是分母能化成10, 100, 1000的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让学生讨论,哪组的说法正确呢?如果分母不是10, 100, 1000的分數,该怎么办呢?学生发现,只要用分子除以分母能够除尽,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如果除不尽,就只能是无限小数,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几位小数。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初步掌握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合作中引发学生争议,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及时捕捉学生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思维动态组织教学,逐渐生成新的思想和创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注重任务引导,培养合作能力

任务是行动的先驱,明确、具体的任务,可以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向,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有针对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尽管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了,但学生并不知道合作学习的内容,学习效率低效,无形中让合作学习失去了意义。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当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群策群力完成新知的突破,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相关知识后,教师拿出了一个土豆,问学生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学生们的表情都是诧异,因为先前学习的都是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但这个土豆既不是长方体、正方体,也不是圆柱体、圆锥体,不能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如何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教师没有进行讲解,而是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所需要的物品。各个学习小组,先进行了人员分工,有负责操作的,有负责观察的,有负责记录的,还有负责汇报的。有的小组是这样操作的:先在量杯中放适量的水,记录刻度,然后放入土豆,再记录刻度,形成的刻度差就是土豆的体积。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集群体之力突破学习难点。教师应强化组织,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应引入明确的合作任务,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有的放矢,提升课堂学习成效,让学生学会合作,进一步提升合作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只有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长方体分数交流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可怕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