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苏州段会馆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2023-05-21许雯

美与时代·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运河

摘  要:大运河对沿线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物质文化交流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一些有特色和价值的传统建筑,会馆建筑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类型。文章将对大运河(苏州段)沿岸的会馆建筑及其所在环境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其价值,探寻保护与更新设计的途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会馆建筑保护与利用推进线性区域的城市环境更新,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设计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大运河(苏州段);会馆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

基金项目:2022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对策类)大运河苏州段会馆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Y2022LX126)。

大运河(苏州段)沿线的会馆建筑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经初步统计,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有记载的会馆建筑共135处(其中现存且保护情况相对较好的有62处,其余已不存或损坏严重),分布在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八个城市,以苏州数量最多,为65处。其中,国保建筑1所,市保建筑8所,控保建筑2所,其占比远高于其他城市。总体来看,大运河(苏州段)沿线会馆建筑数量多、价值大、分布面广,其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对大运河(苏州段)沿线会馆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大运河(苏州段)会馆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

苏州的会馆最早出现于明万历年,自康熙年间逐渐增多,兴建了会馆19所,乾隆时期兴建了16所,这时苏州会馆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展,至乾隆时期,苏州会馆总数量已经达到了42所(如表1),臻于极盛。清末,太平天国战乱,苏州遭受了严重的战火破坏,会馆最为集中的阊门外、南北两濠和虎丘山塘一带。“昔之列屋连云,今则荒丘蔓草矣。”[1]

苏州的会馆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工商业者建的会馆,占会馆总数的65%;第二类为仕、商共建的会馆,占会馆总数的23%;第三类为官僚、军人建的会馆,占会馆总数的4%;不明建馆者身份的,占会馆总数的8%。苏州会馆整体上表现出强烈的工商业色彩。从布局上看,苏州会馆大量分布于古城外,以城市商业中心区阊门为核心,沿运河生长出间门一枫桥、阊门一虎丘和阊门一胥门三条伸展轴,是主要集中地。苏州的会馆建设逐渐由古城外向古城内转移,由商业区向城市其他功能区扩张,其演进与城市发展和功能布局休戚相关。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大运河苏州段会馆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如表2所示。

二、大运河(苏州段)会馆建筑的研究价值

(一)面河而筑,河街相依

会馆与水系分布密切相关。苏州会馆建立与分布和古城发展的影响是双向的。城内外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街巷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馆的位置朝向和空间布局。大多数会馆面河而筑,紧邻城市直河,并设有河埠码头及水边塔道,如全晋会馆昔日门前还有河埠及弧形隔河照壁,河街相依、纵横有序、脉络分明、双向通达,主要是为了“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同时,会馆的建立和发展也间接促进了苏州街巷和聚落的形成。

(二)院落式的空间布局

会馆是由郡邸或住宅演化而来,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形式——院落式布局。大运河苏州段的会馆都是由同乡、同业商人建立的商人会馆,功能基本相同,因此大运河苏州段会馆建筑的轴线排列、主要的空间布局几乎相差无几,而建筑体积大小和次要空间的位置有所差异。一般按两到三条平行纵轴线分布,即主轴线和次轴线,轴线两侧基本对称围合成一个院落空间。会馆大多沿主轴线布置大门、戏台、庭院和殿堂,作为祭祀、聚会等娱乐活动的公共空间。这种空间布局方法虽起源于民居,但由于使用功能上的综合性,与普通民居又有所区别,往往带有宫殿、庙宇的色彩。

(三)造型独特的重点建筑

大运河苏州段的会馆建筑造型独特、形式多样,建造时代、建造者各不相同。除大门、戏台、殿堂这些重点建筑之外,会馆中还会有假山、池塘、花园、亭榭等园林景观,顺势修筑组成主景,将会馆与园林巧妙结合,有些还会设置亭台楼阁,融合了苏州的建筑风格。如全晋会馆楠木厅前之西花园,园内种植金桂、银桂,花木扶疏,湖石嶙峋,曲池泓碧,体现了苏州民居庭院布局的典雅特色。原来厅后穿过框门,别为一区,过天井有三开间二层楼房并伴以东西厢房,楼房东侧还建有书房、客房等,书房天井辅有花岗石冰裂纹地面,高雅别致,独具一格。

三、大运河(苏州段)会馆建筑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会馆建筑及环境状况不乐观

目前苏州市政府及文物保护单位对大运河苏州段的会馆建筑采取了一定的保护和利用措施,在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后,省、市政府和相关文物保护单位都已经重视起来,但建筑遗产在保护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保护和修缮工作还不够完善,保护范围局限。如今相关单位对现存的13座会馆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工作,修缮进程缓慢。仍有部分会馆没有设立保护等级,还有部分会馆保护后并没有进行再利用。部分会馆的建筑环境较为恶劣:周围道路狭窄,街巷内布满无序停放的车辆、路面凹凸不平,会馆旁设置垃圾站点,乱拉电线以及居民私自搭晒衣物。

(二)部分会馆开放利用程度低

现阶段部分会馆的功能已经置换为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但仍有部分会馆保护后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利用方式,导致会馆的开放程度较低,会馆承载的价值难以凸显,长此以往,不利于会馆文化的展示,难以有效发挥其价值,也不利于产生社会效益。如冈州会馆现作为山塘府邸酒店进行商业性的使用,雖然是公共性建筑,但是门口设置“非入住人员禁止入内”字样。

四、大运河(苏州段)会馆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优化策略

(一)基于“原型设计”的会馆建筑本体保护理念

所谓建筑本体的保护,不是封存,而是强调在保持地段内历史遗存要素及其环境原有形态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原有要素上做适度调整从而避免大拆大建,可采取保存修缮、维修、改善等方式,针对有一定历史价值但与所在环境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内容可优先考虑整治其外观形态以达到风貌和谐,不改变外观特征、传统结构和文化要素的前提下,可对照其原有风格样式和文化内涵适当改造,用以继续发挥原有功能。实现对历史遗存及其周边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其目的是在合理限度内保护历史遗存的生命力。

对会馆建筑的更新设计不能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遵循合理利用的原则,避免对建筑遗产的过度开发,出现建设性破坏的现象。基于文化传承理念,更新设计的过程要鼓励创新,这样既可以延续原有用途,也可以功能重置,对传统会馆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比如作为博物馆、展览馆、公园、遗址,各类文化、休闲场所、商业机构使用,依托“江南”以及“外来商帮”文化对会馆进行活化利用,对会馆蕴含的价值进行充分展示,探索传统会馆建筑在当代社会的开发利用方式,发挥其在当下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能够接纳现代和未来的城市功能,将历史建筑的传统文脉延续到新的城市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二)基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大运河(苏州段)会馆建筑所在环境的整体性建构

会馆建筑的营造是因地制宜的,与所在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会馆作为苏州运河沿线不可移动的建筑遗产,保护范围也不应局限于对建筑本体进行孤立的研究,应以传统街巷格局为基础,这对于维护会馆建筑的完整性、规模性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要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包括周围的河流、古树等;其次,保护周边的街巷以及街河空間关系,建筑主要依靠传统的街巷空间存在,所以应将会馆所处街道、水系纳入保护范围,构造完整的历史环境,彰显会馆真正的价值;再次,还应保护包括会馆周围的民居与其他建筑物,以及居民们延续至今的传统生活方式。这些民居与会馆建筑共同承载着属于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对其进行保护是营造会馆建筑历史、人文环境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还原会馆建筑街巷环境、还原古城风貌的必要条件。在保护的同时,还需要对这些民居和其他建筑物进行修缮和治理,整修建筑外立面,完善基础设施,梳理道路,设立停车位或固定的停车点,避免会馆建筑周围出现车辆乱停乱放、居民私搭乱建的现象。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情况下优化其生存环境,从而达到长久、可持续的保护,同时也可以使会馆建筑的观赏环境更加整洁。

(三)以线带点、多点联动地进行城市更新设计,构建线性文化遗产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完整的建筑景观风貌。从上文分析可知,现存的会馆建筑遗存主要分布于苏州古城内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阊门、胥门以及苏州古城外的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上塘街等地,打造以平江路、山塘街这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为主的会馆建筑片区,加强单体会馆建筑之间的关联,使得大运河苏州段的会馆建筑形成统一又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整体。以开发再利用的会馆建筑作为活化城市街区的点,为周围街区注入活力,以点带动片区的发展,多个片区更新变化后又带动大运河(苏州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不断更新,形成“以面涵点、以线带点、多点联动”地进行遗产保护,追求价值共生。

(四)活态运河商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重要节点遍布苏州。苏州市政府正逐渐地对运河沿线码头、堤岸进行加固,打造运河健身步道,治理水系疏通河道,完善绿化和公共服务设施,致力打造出一条运河特色的旅游观光带。传统会馆建筑是沿岸地区商业文化的物质见证,建设以会馆为主题的特色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有助于传播运河文化。大运河苏州段的会馆建筑是同乡商人联系乡情、聚会娱乐、祭祀神灵、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运河商旅产业的最佳方式就是延续其原来历史上的使用功能,如作为同乡会、商会、观演场所、酒店民宿使用。延续会馆建筑原有功能,不仅可以发挥建筑遗产的利用价值,还可以使建筑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大运河沿岸承载了运河空间中的人文、历史、记忆及精神等相应的场所文化,连接着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商业往来等诸多相关性的文化记忆。对大运河(苏州段)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的构建,应考虑与周边其他资源相互协调、相互合作,资源消耗最小化、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大运河会馆建筑及其周边资源环境的优化利用,保留住这一场所的集体记忆,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承载的情感和象征价值使其在商旅产业中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五、结语

会馆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民间建筑,但又有别于传统民居和官式建筑。从历史建筑的研究现状看,首先,会馆建筑与其所处的大运河(苏州段)沿线环境是一个整体。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分布有数量较多的会馆建筑,其功能、建筑形态、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价值,且其中不少是文物保护建筑,必须对其进行分类保护。其次,大运河(苏州段)沿线会馆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是相互辩证的关系,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对会馆建筑及其所在环境进行更新设计是有必要的。最后,大运河(苏州段)沿线会馆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旨在通过保护既定的历史环境,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态与文化特征,使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空间能够接纳某些现代和未来的城市功能,将历史建筑的景观特色、传统文脉与文化内涵延续到新的城市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从而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吕作燮.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2):10-24.

作者简介:许雯,硕士,苏州城市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大运河
让法治之光闪耀在大运河畔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大地史诗——大运河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滑县新篇章
运河博物馆: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