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本体 探究本源 参悟本质

2023-05-21章琼英

考试与评价 2023年4期
关键词:数轴整数小数

章琼英

小数的意义属于数概念的学习。在小数概念意义理解中,要立足本体,理清脉络,重组内容;探究本源,抓住关联,突显意义;参悟本质,数形结合,优化路径。或融合分散点,或抓住切入点,或聚集质疑点,使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数概念学习的方法,积累相关的学习经验,让后继的学习触类旁通。

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是教师基于学习的本质和学习者的需求,站在单元的宏观角度对原有教材进行梳理:打通关联点,重组课时教学内容;融合分散点,重构学习框架;抓住切入点,优化教学路径;聚集质疑点,构造学习项目,以达到统整单元学习内容,提增教学效益的目的。笔者将结合《小数的意義》一课例谈小学数学意义建构的一些策略。

一、梳通才能贯通:理清脉络,重组课时内容

“小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起始课,也是核心教学课。它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1. 整体回顾,重塑认知

对于小数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一种认为小数的实质是十进分数,小数是特殊的分数,它是借助位值来表达十进分数的;另一种则提出了质疑:小数仅仅是十进分数吗?如果只是十进分数,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而引进了小数呢?他们认为小数更接近于整数,其本质是整数的延续,充实了数集。

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们可以从杂志、网络上看到许多教师通过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提出了个人的观点。但不管是哪种教材,都没有否认分数是十进分数,而是对教材呈现的“十分之一用小数0.1来表示,百分之一用小数0.01来表示”这种生硬的规定产生了质疑:“我们的孩子,真的只能被动地接受小数吗?”是否可以根据学生原始经验的积累,去构建更开放的、更具意义的大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分一分、涂一涂、画一画的过程中理解一位、两位、进而是三位小数呢?

2. 梳理结构,重构意义

基于这样的设想,我们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意义(侧重计数单位)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有三年级基础可以精简)

(2)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大小比较(基于计数单位)

(3)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4)小数与单位换算:单名数、复名数的互化(基于小数变化)

(5)小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基于计数单位)

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做单位的数

经过梳理我们发现,小数的意义源于分数,但在后续的学习中,却与整数联系更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小数意义的表征:如0.75表示7个0.1,5个0.01;或表示75个0.01,这种表征方式和整数75表示7个十和5个一,或表示为75个一的方式类同。

● 数的组成:如1.4的组成,我们很少会去想,1.4是由14个十分之一,或一个一和十分之四组成。而是更多地去想1.4是由1个一和4个0.1组成。此时原有的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联不再那么紧密,而逐渐趋向于整数。

● 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比较小数0.6和0.48的大小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按照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去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十分位……没有人会去用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而是直接从整数中类比过来。

● 小数加减法,在计算0.4+0.96时,我们要求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这个方法也和整数相同。

● 小数发展史:从课本中的“你知道吗?”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古人最早提出小数的时候,似乎也把它看成是整数的延续。

……

二、领悟才能参悟:抓住内联,突显意义本源

小数意义的本质如何突显?如何合理地处理好小数与分数、整数之间的关联?我们试图打破课时内容之间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体系,让学习成为学生真实的探究与创造。

1. 自由表征,深化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内联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小数,四年级下册再次安排学习时,应侧重引导学生“由情景认识”上升到“数理认识”的水平。当不能再用整数1来表示的时候,那就产生了小数。把1不断地细分,进而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帮助学生理解小数是十进制数在表示事物量时的一种需要,凸显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如:课始,师生一起回顾关于整数计数单位及进率的知识:“如果我们用‘1表示一个正方形,当一张正方形剪去了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现在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教师出示10cm×7cm练习纸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画一画)。有的说先平均分成10份,再把长方形放在正方形上,看出刚好占了其中的,用小数0.7来表示;也有的说把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平均分成10份当成度量尺,去测量长方形的长,也是0.7。交流中,虽然学生的表征方式有所不同,但都能领悟到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联点,自觉地把小数与十进分数建立了连接。

2. 自主建构,建立小数与整数的强关联

不关心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相互联系,这会使我们丧失在复杂情境下思维灵活性的基础。即在小数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建立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强关联,有助于学生后继的学习。

如:课堂中教师更多地让学生猜一猜用哪个小数表示:“现在老师取的份数比8份多,请你猜一猜会是哪个小数?”学生有的猜0.9,有的猜1……,但大都是一位小数,很少有人想到两位小数。到底是谁猜对了?我们一起来验证奇迹。教师课件出示0.88的图。见图生义,学生有的把后面那列平均分成10份,黄色部分占了8份,这个小数是0.88;有的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黄色部分占了88份,就是0.88。此时,老师没有讲授到0.88的含义,但学生却分明用图表示出来了:0.88表示8个0.1和8个0.01;0.88也表示88个0.01。这种表述方法是学生根据整数的意义中迁移过来的。老师没有满足于此,继续追问:这两个8的含义一样吗?有学生说:前面一个8表示8个0.1,后面一个8,是把前面一个0.1平均分成10份,表示8个0.01。也有学生说: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0.8表示8个0.1;再把0.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01,0.08表示8个0.01。它们在不同位置,平均分成10份的次数不一样。

辩析的过程是明理的过程。学生把从整数中学到的10里面有10个一,100里面有10个十的方法移易迁变到小数中,无声地建立了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强关联。

3. 自动探究,建立小数在数轴上的模型建构

数概念不应该孤立起来认识与理解,应该在數系中结合数的产生过程理解数的意义。为此,用数线(数轴)来引导学生经历与体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多重构建了小数的意义本质。

如:学生在一个正方形中成功找到0.365后,教师又出示了一条数轴:“一只玻璃杯的质量约是0.365千克,这个小数在数轴的大约什么位置,你能指一指吗?”有学生猜:“我觉得应该在0.3和0.4之间。更接近0.4。”教师追问:“能更精确一点吗?”当教师把数轴放大,学生就兴奋地说:0.365就在0.36和0.37的中间。是啊,0.365在0.3和0.4之间,它更接近0.4,所以0.365的近似数是0.4。像这样大约是多少,我们在未来的课中将会重点研究。整合不是课时内容机械地叠加,各学习主题之间应该互相承接、有机融合。这个在找数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不断“十分”的过程,也是一个感知近似数的过程,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数的一种极限思想。

三、深入才会深刻:数形结合,优化教学路径

每一次的磨课,总希望有一点质的蜕变:对内容的重组、课堂的叩问、练习的思考,还有来自于学生的反馈。这节课后,有两句话引发我的深思。

1. 原来“1”也可以这么大啊!

这是在数轴上找0.365之后,学生不由自主发出的感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个位为临界点,向右延宕,按化一为十的法则,以一作十,向右不断退位。1里面有10有0.1;0.1里面有10个0.01;0.01里面有10个0.001……,创造出了无数个数位,表示的数也越来越小。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中:还可以继续分吗?怎么分?每一小段是多少?再继续分……“哦,1原来可以这么大啊!”学生从心底中发出感叹。

2. 整数是不是也可以化成分数?

如果说纯小数是不断向右延宕的过程,而整数则是一个不断向左延宕的过程。在小数的教学后,教师没有放弃这种对比,引导学生按十进制法则,向左延宕,逢十进一,不断进位。创造出了无数个数位,可以表示无穷大的数。在“满十进一”和“化一为十”的比较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小数与整数的计数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

课后一位学生拉着我说:“老师,0.1是十分之一,007是百分之七,小数都可以写成分数,那么整数是不是也可以化成分数呢?”前面的对比,我的目的是想建立“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关联。但学生的这一问却提醒我,数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有层次、立体地呈现这种关联,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教材无论怎样精简、重组,其中所蕴涵的基本原理、所传递的事实性的客观知识是不会变的。在“小数的意义”学习中,我们重组的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改变的是学习材料的取舍,转换的是教与学的方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深入挖掘概念的本质联系,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完整构建过程,才能实现“质”的蜕变!

猜你喜欢

数轴整数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数轴的作用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巧用数轴定解集
“咬住”解集,“握紧”数轴,“破解”参数
答案
数轴上的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