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记者主体意识对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2023-05-21徐静涵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8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融媒体电视新闻

【摘要】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发展在路径上发生了诸多改变,但对如何跳出传统电视新闻摄制的思路及表达机制仍缺乏独立的思考。近年来,电视新闻领域在尝试转型过程中采用了越来越多的传播形式,不可避免地有更多主体意识参与到新闻叙事的各个环节。作为媒体监督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电视新闻同时也是观众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其真实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以“真实”为基本要求的电视新闻,如此的主体意识渗透会对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避免报道失实?这一系列关于电视新闻创作中主体意识运用的思考,成为了新闻报道史上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主体意识;报道失实

【基金项目】融媒体背景下海南主流媒体视频新闻报道机制变化研究。项目编号:HJKY(YB)22-04。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08.041

电视新闻,就是以不同的信息技术为媒介,通过网络、手机、电视等向观众传播不同信息的一种方式,主要以声音和图像为主。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电视新闻要通过信息的采集、解说词的串联等,最后以图像的形式向受众进行完整地展示。从更广的范围来看,电视新闻是对电视类新闻节目的总称。与报刊、杂志的媒体相比,电视新闻具有声形并茂、直观生动、及时快捷等优势。

对于电视新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真实性。而新闻的真实性不同于文学真实性,也有别于广告真实性。它要求报道者必须根据事实进行报道,对事实进行符合原貌(也就是原汁原味)的报道,不允许添加任何虚构。这样才能杜绝虚假新闻和不实新闻,维护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当下正处于融媒体高速发展时代,越来越多的视频新闻形态出现在受众视野当中。无论传统的消息类电视新闻形式还是当下流行的新闻vlog形式,在吸引流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住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考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必须客观记录所看到所听到的一切,就像一台摄像机尽量避免个人主观倾向性,尤其不能添油加醋、道听途说。但作为新闻内容的传播者,记者在新闻稿的写作、素材的采集整理以及后期的制作上往往会受到自身主体意识的影响,由个人情感因素来支配新闻的发展,由此也产生出许多虚假报道,对社会和民众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这样一个问题也浮出了水面——那就是对于电视新闻,到底该不该介入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如果可以,可以介入多少?

1. 新闻真实性写照

主体意识,就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主体意识几乎决定了一切。它是创作者的创作动机、素材选择、方法采用等一系列创作环节的思想源头和理论支撑。只有具备了主体意识,作品才是“鲜活”而又“自然”的,才是个性的,才是有思想、有类别、有内涵的。但作为电视新闻,真实性是其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新闻的真实性又涵盖了事实真实、对象真实以及表达真实三个层面上的深刻内涵。

1.1 事实真实

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落到新闻传播活动的实处,就是指每一具體的新闻报道与报道对象的符合性,一定“全体”报道与相应时空范围内整体事实对象的符合性。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新闻原则,强调的正是新闻的事实性真实,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由于新闻是对真实存在的事实的报道,这就决定了事实性真实是新闻事实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

然而新闻的真实性本身也受到主观性的制约:新闻是记者根据客观事实加工制作的,是对事实的梳理与整合,以达到使观众清晰地掌握新闻脉络,了解新闻事实的目的。纯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在事实与新闻之间,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从事实到新闻的必然要求,是新闻报道中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特定标志。它代表了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没有它,新闻就丧失了存在的根本依据。

1.2 对象真实

新闻中的对象并不仅仅指新闻中的人物,还包含了时间与地点。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语言、人物动作都必须真实,在任何一个环节上若有半点虚假,都会引起观众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怀疑,从而影响整个新闻的真实呈现。尤其新闻中所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必须是当事人所述,而并非编导的主体意识的表达。

可以说作为艺术创作的产物,在任何一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中,都时刻体现着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只是创作者自身的意识和思想介入程度不同。剧情片应该是其中创作者主体意识渗透最深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从前期的剧本创作,中期的画面拍摄,直到后期的剪辑制作,创作者的思维、表达理念以及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往往对全片的最终呈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无论题材的来源是否有现实依据,在作品的最终表现上一定都会体现出创作者脑海中所呈现出的画面,表达创作者所要构置的思维理念。而电视新闻则与之有极大的不同,虽然全片也时刻流露出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但这种主体意识的根本来源是选题本身所带给创作者的“思维启示”。创作者从选题之初就是通过对选题意义进行审视和思考,从中发现值得进行深入挖掘的角落,而后进一步了解隐藏在选题之下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真实地呈现或是还原的同时塑造出动人的形象,挖掘出形象之下的深刻人文含义。追求的核心是不加人工雕琢或渲染所展现出的一种“原始风貌”。

1.3 表达真实

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其实就是如何作好新闻的真实表达。首先,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其次,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用事实说话”主要包含四个层面的含义:①用典型事实说话;②借用背景材料说话;③通过再现场景说话;④借用同期声说话。但究其电视新闻的发展过程,时常出现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许多虚假新闻追查到最后,常常是靠捕风捉影而得以生存,有些甚至就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所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源头抓起。也就是说,动笔之前,首先要经过查实与确认,是否真正发生了你所要报道的这条新闻,保证确有其事。

在新闻稿写作以及新闻创作的其他环节中,记者同样会出现很多表达上的误区。例如:新闻“事实”不够具体。记者在新闻稿撰写过程中过多使用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短语,冲淡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真实性。比如,有关一个欢庆场面的报道,记者写到现场热闹非凡、场面壮观、舞蹈精彩,这样写出来虽然语言流畅,感情真挚,但是观众有一种笼统的感觉,同时会有强烈的记者将自身主体意识强加给观众的压迫感,尤其是在口播新闻中,既无法从中看到场面具体是如何宏大,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样的,在新闻稿中大量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是新闻稿写作的一大忌。新闻写作如果搞虚构、搞虚夸,就成了“假大空”,就会失去新闻乃至传媒的公信力。

2. 记者主体意识介入

由于电视新闻担当着社会舆论监督的任务,所以排斥虚构和扮演,一部吸引人的、有价值的、反映社会现状的电视新闻在选题、立意、语言、结构、节奏等方面的选取、安排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部分的合理安排,部分与部分之间的优化结合,都会对整部电视新闻的效果和意义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在这当中,记者的主体意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谓记者意识既不是只停留在脑海中的意识形态,也不是只指导创作行为的方法论,而是结合了创作方式与创作理念的综合思想与行为表现。

2.1 “有形参与”

电视新闻创作中,主体意识的介入表现在创作过程的每一环节中,从选题,到拍摄,再到最后的编辑成片,主体意识的介入并非生硬地表现自我,而是含蓄冷静地介入。记者主体意识在电视新闻中的体现,既是一种“我表现”形态,同时又是一种“表现我”的过程。而这样的“表现”,不仅体现在对被采访对象的介入上,也体现在理念的介入上。电视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由创作者主导的一种具体形态的呈现,通过创作者所拍摄和选择的镜头来向观众传达画面中“似远又近”的世界。另一方面,又通过这些镜头来诠释并实现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表现目的。

2.2 “无形参与”

设想,如果不是记者凭借自身敏锐的观察力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凡的故事,会有多少平淡却饱含深意的题材与观众擦肩而过?又如果记者只是将数月甚至数年所看到的、听到的“碎片式情节”不加整理地呈现给观众,能有多少人可以从那些或许平淡无奇,又或许枯燥乏味的镜头中体会到感人至深甚至是发人深省的心灵震颤?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细节一定是最动人的,同时,细节也是最真实,最考验创作者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力、理解力的。然而捕捉这些细节的,不仅仅是一支笔或一部摄像机,而是隐藏在内容之后的创作者的“眼”和“心”,这或许就是创作中主体意识的核心。

3. 电视新闻中的记者

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的创作主体,在平衡新闻事实和其主体意识的呈现上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新闻既要反映事实,同时又要表明观点,新闻所表明的观点,是在用事实说话的条件下,就是通过事实的叙述表明的。没有无事实叙述的新闻,也没有无表明观点的新闻,事实叙述和表明观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在电视新闻的创作中必须做好新闻的真实呈现与记者自身的主体意识高度结合,并各尽其职,使两者在有机结合中发挥自身优势,创作出既真实又动人的电视新闻。

在融媒体时代,要做好电视新闻,避免失实,就要做好以下幾点:

(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避免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破坏了创作思路或影响自身的新闻导向。

(2)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在新闻稿撰写及整个电视新闻制作环节中,注意结构的设计、段落的安排,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避免视角的单一导致的新闻报道呈现出明显的主观倾向。

(3)在情节、细节的梳理上严禁“想当然”。新闻创作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与文学创作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将推测、推论,甚至是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向观众呈现均属于“想当然”。新闻编导要做的仅仅是将凌乱的新闻线索加以整理,为观众更清晰地呈现新闻事实,引发观众自身对事件进行思考,产生观点和态度。

(4)培养质疑精神,注意核实引用资料。许多电视新闻记者在节目制作时并非所有资料都是第一手资料,对于资料的来源,以及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等所采用的材料的真实性必须进行严格的查询与核对。同样,对于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仍然要保持质疑精神,也要进行认真的核查。

(5)内容的描写和表达上要注意分寸,避免过分地夸大、渲染、拔高。新闻描写是否恰如其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记者自身的态度,也就是记者的主体意识能否保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如果带有个人的好恶,在素材的选择以及新闻稿撰写中就会出现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有关的事实,影响新闻事实的完整、真实呈现,从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新闻失实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赵喜桃."真实的艺术"——对新闻真实主观倾向的思考[J].新闻知识,2011(06):38-39.

[4]李勇.倾向和局限——浅析新闻真实性的主客观制约因素[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45-48.

[5]郝树亮.试论新闻的倾向性与真实性[J].新闻与写作,1998(03):30-32.

[6]舒宗民.谈新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J].新闻知识,1995(02):16-17.

[7]吴春一,陈静,苏丽娟.影响电视新闻真实性的细节[J].声屏世界,2010(04):28.

作者简介:徐静涵,硕士研究生,讲师.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融媒体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