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组曲中《拉法皮厄》的艺术特征与演奏研究
2023-05-21李钰雯包恒瑞
李钰雯 包恒瑞
摘要:阿尔贝尼兹是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代表之一,《伊比利亚》组曲是其晚期倾力之作,他在作品中融入西班牙民间音乐,使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内容和复杂的作曲技巧。
关键词:阿尔贝尼兹 《伊比利亚》组曲 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8-0078-04
一、阿尔贝尼兹的音乐创作特征
伊萨克·阿尔贝尼兹是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西班牙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其主要作品有《西班牙组曲47号》《A大调钢琴奏鸣曲》《伊比利亚组曲》《西班牙组曲Op.164》等,他同时是西班牙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更是第一个将西班牙民间音乐元素和专业作曲技巧融入作品中的音乐家。其对西班牙民族器乐吉他、响板等模仿和对西班牙民歌素材、舞曲节奏元素的融合,为之后西班牙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阿尔贝尼兹的音乐创作特征随着自身的成长和背景时代的变化不断更迭,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一个方面来说,阿尔贝尼兹的音乐作品更多的是为迎合大众口味而创作的,深受沙龙音乐影响,缺乏深刻、实质的内容,这时仍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影子,并且当时的阿尔贝尼兹并未遇到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佩德雷尔,这使得他当时的音乐作品并未充分引入具有西班牙民族风格特色的音乐内容。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阿尔贝尼兹早期虽然拥有过人的音乐天赋,却从未系统学习过作曲方面的技巧,正因如此,他不得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作曲能力,丰富自己音乐作品的和声语汇,但他仍未摆脱时代带来的局限性。
第二个时期,也是阿尔贝尼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1883年正值西班牙的民族主义音乐复兴,陆续涌现了许多音乐人才,正因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及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与作曲经验学习,他汲取了许多西班牙民间音乐素材,并将本民族音乐同自己曾学习的欧洲作曲技巧有机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有别于当时时代背景的音乐作品。在这一时期,阿尔贝尼兹的创作更多是歌剧作品创作,同时也为之后钢琴作品创作积累了经验,比如他当时的钢琴作品《拉维卡》被普遍认为是第二个时期向第三个时期过渡的产物。
第三个时期,阿尔贝尼兹前往法国巴黎,结识了众多著名音乐家,富裕的音乐环境使他学习到更为先进的作曲手法与技巧,受法国印象主义熏陶,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开始为作品增添更多元化的音乐内容,在植根于本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运用多种作曲技巧,为作品添加了各种音乐元素:例如模仿西班牙民族器乐和西班牙民间舞蹈节奏,由此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这也是阿尔贝尼兹音乐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也为《伊比利亚》组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拉法皮厄》的音乐分析及艺术特征
(一)曲式结构
《拉法皮厄》采用了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速度标记为快板,拍号为2/4拍,呈示部主部主题用降D大调。
呈示部(第1~125小节)中主部主题(第1~69小节)采用较为特殊的不带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由两个独立平行乐段组成:A乐段(第1~13小节)+A1乐段(第14~35小节)和B乐段(第36~51小节)+B1乐段(第52~69小节)。连接部为第70~77小节。副部(第78~125小节)主题调性从主调的属调——降A大调上进入,其曲式结构与主部同为不带再现的复二部曲式。其中副部首部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C乐段(第78~85小节)+D乐段(第86~101小节)+C乐段(第102~109小节),第二部分则为平行乐段E乐段(第110~117小节)+E1乐段(第118~125小节)。
之后乐曲的呈示部中省略了结束部,直接进入展开部,展开部采用了综合性材料写法,展开部第一部分(第126~159小节)借用了副部材料;第二部分(第160~173小节)则借用了主部主题A1乐段的材料,其调性布局为c旋律小调到降D和声大调,再到降b小调,最后又到降B弗里吉亚调式。
第174小节的连接后进入乐曲再现部(第175~243小节),再现部沿用呈示部的调性——降D大调,其主部主题从复二部曲式缩减为单二部曲式,并作了变奏处理,为A1乐段(第175~186小节)+A2乐段(第187~199小节)。在再现部中,主部与副部之间增加了第200~201这两小节的连接,在第202小节进入再现部的副部,与呈示部副部不同的是,再现部副部从降D大调上进入,再现部副部和再现部的主部一样做了变奏处理,并省略了呈示部副部中的单三再现段C乐段,但仍为复二部曲式,其曲式结构为C1乐段(第202~209小节)+D1乐段(第210~217小节)+E1乐段(第218~225小节)+E2乐段(第226~243小节),整个再现部的变奏处理使之形成了一个动力化再现。尾声为第244~264小节。
(二)和声语汇
在《拉法皮厄》中有着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些常用和弦运用,例如:增六和弦、拿波里和弦、减七和弦。其独特之处在于整首曲目大胆改用了法国印象主义时期全音音阶,使其形成不完整的全音音阶,并将法兰西增六和弦和西班牙民族乐派写作手法相结合,虽然旋律动机在这样的全音音阶写作手法下使音程发生变形,但阿尔贝尼兹削弱了全音音阶的功能性,更强调其色彩性的装饰作用。
除此之外,阿尔贝尼兹还将法兰西增六和弦与德意志增六和弦这两种具有冲突性音响效果的和弦结合起来,产生出独特的“伊比利亞六和弦”,这是一种具有不协和音响色彩,同时又有明确和声功能指向性的和弦,更加丰富了乐曲的音色变化。展开部用了西班牙民族调式般的弗里几亚调式的丰富调性色彩,过渡到再现部,使中古调式与传统调式完美融合到一起。《拉法皮厄》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阿尔贝尼兹对于四五度叠置和弦在本曲目中的使用,例如呈示部中的第52~59小节,上声部的四五度音程构成的不断下行的密集柱式和弦,更加强了不协和的音响色彩,表现了西班牙人民热爱自由与粗犷热情的个性。这些元素使整部作品产生了大量不协和音程,使《拉法皮厄》成为《伊比利亚》组曲中和声语言最不协和的作品,同时又通过持续低音中和了不和谐音响色彩带来的怪异感,使和声织体语言饱满,和声语汇丰富,还加入对西班牙民族器乐响板和吉他技巧的模仿,加强了《拉法皮厄》的舞蹈节奏律动,为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朦胧梦幻诗意般的色彩。即使是这样丰富的和声音色变幻,阿尔贝尼兹仍然将西班牙民族音乐风格的韵味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点。
(三)艺术特征
《伊比利亚》组曲是阿尔贝尼兹在被病痛折磨的人生低谷的个人背景,以及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其中《拉法皮厄》是采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一市区名称而命名,此曲正是为感叹其繁荣的市区、迷人的景色、丰富的人文色彩而创作的。整首曲子以快板进行,主部主题依靠着动力性的节奏进行展开,感情基调活泼欢快,描绘出一幅马德里繁荣多彩的街区景象和西班牙绚烂的人文风采风景画。从副部开始则展现了饱富深情的音乐形象,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对逝世的儿子沉重的缅怀,以及对人生价值意义与祖国命运的思考。展开部则延续了副部的情感基调,且大小调的反复更替和音阶不停上下行变换。从展开部的第二部分(第159小节)则开始了对美好生活的追忆,接着又慢慢陷入紧张与焦虑,但很快从紧张的小调ff的上行旋律转移到明亮色彩的大调,进而来到再现部主部主题,这些紧张与焦虑感在乐曲中一闪而过,也表明了阿尔贝尼兹对祖国真正和平到来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景终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向世人展示了西班牙人民面对一切事物坚强热情幽默的性格,以及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音乐的无穷魅力。
三、《拉法皮厄》演奏重难点分析
(一)旋律線条及音色处理
这首作品由于和声使用特殊,音色变化丰富,且伴有多个层次的伴奏织体,在演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旋律线条杂糅的情况,所以现在分析如何处理好这首作品的旋律,以及不同段落中需要用到的手指技巧。
乐曲最开始主部以f音量进入,表情术语标记意为“光辉的、明亮的”(指以纯熟的技术和炫耀的风格来演奏),要达成这种光辉饱满的音响色彩,全曲旋律声部几乎都采用双音及和弦的方式来呈现,其中包含双音及和弦断奏连奏的结合,所以在演奏过程中需要使手腕保持灵活性、适应性与弹性。
例如在第四小节的双音连奏时,旋律声部在高声部,弹奏过程中需使旋律音尽量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除了使用得当的指法和突出旋律外声部之外,还需要手指放松,并尽量贴近琴键,减短手指到达下一个键位的时间,以得到一个柔和的音色。第一个带重音标记的和弦需要把手指力量向下送,在连接第二个和弦时手腕带动手指,并运用气息,使力量从第一个和弦转移到第二个和弦上并放下,让弹奏重音时原本紧绷的力量分散出去,形成一个比之前更为柔和的音色。第三个和弦在时值结束时要稍提起手腕,带动手指离开琴键,为第二拍的重音做准备。四小节第二拍中需要用到的是一种变相的“落滚”动作,只不过这种“落滚”动力势能更大,反弹力也更强,同样在弹第一个重音的手把手指力量向下送,在触及下一个跳音时,手指跟随琴键反馈的弹力向上轻微抬起,为下一小节的音乐做准备。
例如第八小节的双音断奏,主要注意跳音的演奏。弹奏双音跳音时,在旋律声部突出的前提下务必使手指同起同落,下键后手指灵巧地要像触电般抬起,保证双音的整齐和清脆响亮的和声效果。
从副部开始音乐形象发生变化,音色要求更加柔美饱满,手指贴键,用三关节(掌关节)支撑手腕,带动手指转移力量,使音乐更加连贯。与主部的跳音相比,副部的跳音弹奏应更偏向连跳音,整个胳膊放松,手指稍微钩住,以突出指尖的短促力量,手指向下抛,深深触及琴键底部后回弹,紧接着手腕带动手指弹奏下一个音,整个过程迅速且连绵,弹奏时像一串小点连成的一条线。另外要特别注意作者为一个和弦所标记的表情术语,意为“一股劲的力量感”和“简洁的”,这个术语在曲目中出现多次,在弹奏这个跳音和弦的时候,需要把手型架好,使用手臂力量,快速把手掌推向琴键,在反弹的时候手像抓住东西提起来一样,使手指也给予琴键一个弹力,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和弦音效更加清脆响亮,它更倾向于一个作为渲染色彩的和弦,也像是具化成音符的乐句气口,可以把它比作人打嗝一样,短促且有力,有支撑并且饱满,丰富了音乐形象。
展开部第二部分(第159~173小节)的卡农片段弹奏也是一个重难点,要注意两个声部的交错,找到对应乐句,分析每一个小动机,处理好声部间的纵横关系,注意片段中的起句收句,除了单声部线条以外,其中和声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延留音和不协和音程的处理。
最后如何突出整首作品的层次感呢?这部作品的力度布局跨度相当之大,从ppp到fff。通过协调运用手指和身体力量来达到控制整首曲目的力度走向是相当重要的,演奏者需要适当采用弱音踏板,使声音变得更加细致微妙、对比强烈。
(二)舞蹈性节奏与伴奏织体的处理
这首《拉法皮厄》取材于西班牙民间歌舞音乐素材和拉丁美洲时尚舞厅舞曲“秋拉斯”,在节奏上十分自由,具有强烈的推动感和律动感。在曲谱上能看到许多自由速度,也叫“弹性节奏”的标记,这种应用在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很常见,也是最能抓住听众耳朵的曲目处理方式。所谓自由速度就是在音乐中允许有些音符的时值略延长伸展,另一些则相应紧凑缩短,后者的一部分时值被前者夺走,以补偿其延长所占用的时值。在本曲演奏中,主要采用旋律部分速度的自由伸缩,而伴奏保持均匀速度,从这首曲目奔放流畅的音乐性格上看,演奏“弹性节奏”的时候不应过大延长音乐结构,应该保持一个基本的音乐速度,使整首曲目的情感和音乐形象不发生过大改变。另外要特别注意重音标记,正是这样对传统节拍的强拍强位改变,使音乐不停地向前推动,且某些重音还起着强调和声功能性的作用。
在伴奏织体弹奏中,例如在第110-111小节,从这一段开始了左右手长串的十六分音符六连音的快速长琶音,不仅速度快,而且涉及手指伸展问题——在弹奏这种琶音时手要放松,手指尽量展开,以便够到下一个音;另外要注意在演奏长琶音时,大拇指转换的位置距离大,练习转指也是非常关键的,对琴键位置距离要多加把握,手肘的摆动幅度不能过大,在左右手交替的时候,让双手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保证音色的一致性。弹奏过程中不要只注重每个音头的颗粒感,也要找到在放松状态下手的惯性力量,像是画圈一般,一轮轮、一圈圈的感觉。综合了以上这些方法,这一段的演奏才会流畅悦耳、音量平均、音色统一。
另外,在这部作品中要尽量突出低音或者低音声部,没有它音乐就会变得单薄,甚至尖锐刺耳,所以在弹奏每个低音或低音和弦时,下键要深且快,找到手指“抛”的感觉和把手指力量贯入到琴键甚至琴弦中的感觉,使它在时空上产生延续感,做到音色深沉浓厚,保证低音的横向线条。与此同时,它的音量仍然不能高于旋律声部,因为旋律勾勒出了基本的音乐形象,要使旋律声部和低音产生相互作用力。
(三)音乐情感处理及踏板运用
这首《拉法皮厄》极力描绘了家乡马德里热闹欢快愉悦的风景画,但仍在一些地方流露出与之相矛盾的负面情绪,这些复杂情绪的交织造就了这部作品丰富的音色变化。
从呈示部的主部开始,复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A段)和第二部分(B段)的音乐形象有所不同,A段呈现出一种欢快愉悦明亮的色彩,这可以从阿尔贝尼兹标注的表情术语“光辉的”和“愉悦的”中看出,这一段的触键應该突出音符颗粒感,以达到明亮的音色,为了强调曲目中所带有的舞曲节奏、低音的延续,采用与音同起同落的踏板,踩放迅速。B段相对于A段来说,调性发生变化,从大调离调变成了色彩黯淡的小调,音乐情绪也从欢快愉悦变成了忧愁,像是行走在现实美好的马德里街市中突然出现的迷幻狂乱的幻觉,最终以C大调全终止结束,一切忧思就像发生的一场梦一般转瞬即逝,这一段是比较具有歌唱性的一段,像是在诉说一段悲壮的史诗,需要使用深推的触键方式来表达沉重的音乐形象,在踏板应用上可以采用音后踏板,辅助手指连奏与和声连接,加强旋律歌唱性。
除此之外,要特别注意主部最后两小节的音乐术语,意为“短促有力的,只奏原音符一半的时值”,这里的跳音要弹得非常果断,强而有力。另外,因为这是主部的终止部分,所以要营造出强烈的结束感,在这两小节可以做一个渐强处理,力度在最后两个属到主的和弦达到高峰。
从副部开始,动力化的节奏不再那么明显,转而是一种抒情形式,歌唱性的旋律线条也更为明显。D段为C段的发展中段,情绪比较统一,表达出对家乡思念之情和一种谐谑的效果,所以音色也需要统一,采用低抬指、快触键和指尖跳音的方式,把手部动作控制到最小幅度,使这一段中活泼的跳音元素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整流畅的音乐线条。在一些起强调作用的重音部分,使用音前踏板,达到丰满悦耳的音效效果。音乐来到E段时伴奏织体更加密集,和声色彩更加丰富,并且进一步发展了之前的素材,推动了情绪发展,所以整体音量需要相比C、D段更响亮。
音乐来到展开部,它的素材选用来源于副部主题,在前半部分(第126~159小节)像一个“小调版”的副部主题音乐,所以在音乐情感上和副部主题大相径庭。从这一部分开始,音乐情绪变得徘徊忧愁低落,音乐在小调大调反复变换,要注意对比两种调性。音乐在大调上行,紧接着在小调下行,像是一问一答,预示着阿尔贝尼兹对祖国命运前途和自身未来的担忧,大调上行时音色要坚定明亮,音量由弱渐强;小调下行时音色应该是柔和且叹息的,音量由强到弱。最后音乐在小调上不断地下行,准备进入展开部第二部分的时候,要注意一句句渐弱,突出层次感。
第二部分开始是一个不同的音乐形象,其音乐更加柔情,像是对过去美好事物的回忆,需要采用半触键的方式来降低音量,增强音色的柔软度。踏板采用音后踏板,一小节换一次,要连续连贯,但又要清楚不能混乱。在第二部分的抒情部分过去后,巧妙连接了一个小调片段,一个陷入沉思和现实的卡农片段,这个时候要注意作者标记的表情术语“立即的”和“典雅优美的;轻盈优美的”,迅速调整音色,手指下键后在琴键上拖着产生分力,以使音量更加微弱,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小调部分后,准备接再现部分前,有一个向上推动的情绪,作者也作了“一点点渐强”标记。在最后虽然标记为ff,但这里的力度仍要循序渐进,由强到更强慢慢递增。
参考文献:
[1]左宝宝.阿尔贝尼兹《伊比利亚》钢琴组曲和声特色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2]周薇.西方钢琴音乐史简述(二)[J].音乐艺术,1985(03):52-59+65.
[3]刘雅声.西班牙民间音乐元素在阿尔贝尼斯《伊比利亚》钢琴组曲中的体现及演奏技巧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4]董蕾,卢乃鑫.钢琴组曲《伊比利亚》创作技法中的吉他语汇略释[J].北方音乐,2018(23):97+104.
[5]强占全.析《伊比利亚》组曲的曲式结构及调式特征(三)[J].艺术评鉴,2018(03):6-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