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主要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技术分析

2023-05-21李景峰

种子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田间管理小麦

李景峰

摘    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范围广泛。小麦种植是我国一些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能推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为了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除了采取科学的栽培种植技术之外,还要做好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文章论述了小麦主要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技术,以期为小麦种植人员提高种植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生长阶段;田间管理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7-005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1 小麦播种期田间管理技术

1.1 土地翻整

播种小麦前,整改土地能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可以选择犁耕或旋耕相结合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在深耕1年后,每间隔1~2年再次深耕。针对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田块,应扩大机械设备的深耕面积。针对灌溉不便或土壤墒情较差的田块,可以采取保护性的耕作方式。播种小麦前不需要进行耕地作业,应在地面上直接播种。在整理土壤的过程中,应将大土块打碎,防止硬度和体积太大而影响土地平整性[1]。

1.2 控制播种量和播种时间

小麦播种量和播种时间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小麦的抗旱和抗倒伏能力,应结合小麦品种、播种时间和土壤肥力水平确定小麦播种量。土壤肥力一般的田块应选择半精播技术,将小麦种植密度控制在3 375万~4 050万株/hm2。如果错过了最佳播种时机,每延后1 d需要增加播种量120万~225万株/hm2。旱作和晚茬的小麦种植密度应控制在2 700万~3 600万株/hm2。

1.3 镇压工作

为了提高小麦种植的种苗率,保证幼苗质量,提高种子的抗旱能力,在播种期间要做好种子镇压工作。可以在播种机械设备上安装镇压设备,能及时掩埋播后的小麦种子。完成播种后,使用镇压器镇压2~3次,打碎土块,为小麦提供健康的生长条件,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在镇压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种植密度,否则会影响小麦种子的出芽率。

1.4 科学施肥和灌溉

如果田块应用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土壤墒情和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在小麦播种完成后应及时浇水。秸秆还田后土壤可能会比较松散,并且地表裂缝较多,要抓住土壤墒情比较好的时机做好镇压工作,提高土壤的抗旱保墒能力。如果基肥用量比较少,应结合实际情况多次追肥和灌溉。

1.5 田间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小麦播种后30 d,田间杂草处于萌发期,抗药能力较差,要抓住最佳的除草時机,掌握好除草时间,最好选择下雨后除草。此外,该时期还要做好地下害虫的防治工作,可以选择40%甲基异硫磷乳油112 500 mL/hm2或50%辛硫磷乳油18 000 mL/hm2,和清水混合后均匀喷洒地面,防治效果显著。

2 小麦苗期田间管理技术

小麦苗期具体指小麦播种出苗到小麦拔节前。该时期的小麦以长叶、长根和长蘖吸收营养为主,是决定穗数和每穗小穗数的关键时期。小麦苗期的田间管理主要目标是在保证苗全和苗匀的基础上,促进幼苗长叶和分蘖,并培育壮苗,确保幼苗能够顺利越冬,为第2年的小麦穗多、穗大奠定基础,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2.1 控制播种量和补苗

在翻耕过程中,旋耕机械设备可能会导致秸秆翻耕不均匀,造成小麦种子播种过深,加之土壤板结,会造成小麦出苗迟缓或影响小麦正常出苗。在出苗后可能会出现尖黄、株少和叶蘖少的情况。应做好松土工作,提高土壤透气性,确保小麦能及时出苗和正常分蘖。此外,播种量过大会导致小麦出现疙瘩苗,为了减少该情况,应科学合理地控制播种量,并在播种前做好发芽率的测定工作,还可以利用中耕技术清除干净多余的弱苗。小麦出苗后,应及时检查幼苗的生长情况,发现缺苗后及时补种。将需要补种的小麦种子放在冷水中浸泡24 h,晾干后播种即可,能有效保证出苗率。在出苗前遇到降水天气要及时松土,破除土壤板结,促进幼苗根系的正常生长[2]。

2.2 科学灌溉越冬水肥

针对北方冬小麦的水分管理,应在越冬前及时灌溉,确保小麦幼苗能够安全越冬,为早春小麦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选择好冬灌时机,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气温为7~8 ℃时开始,5 ℃左右时结束,并且灌水量不能太大,当天浇透渗完即可,不能大水漫灌。小麦出苗后,如果肥力不足,可以结合冬灌施肥,使用尿素75~150 kg/hm2,能更好地促进小麦返青,确保小麦在越冬前更好地分蘖,同时增加分蘖量,提高小麦成穗率。浇水后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导致水分流失,必须要做好划锄松土工作。

2.3 耙压保墒防寒

小麦入冬停止生长前,通过镇压能让小麦安全越冬。浇水后地面可能会出现裂缝,导致土壤流失严重,必须要适当镇压。

2.4 返青时期管理

针对浇灌越冬水的麦田或土壤墒情比较好的麦田,不需要浇灌返青水,可以在墒情适合的条件下划锄。如果是缺肥严重的田块和小麦幼苗发黄的田块,可以在春季解冻后适当追肥。针对底墒不足的麦田,可以适当浇灌返青水。

3 小麦孕穗期田间管理技术

小麦进入孕穗期后,对水肥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随着温度的回升,病虫害逐渐增多,应做好麦田的管理工作。孕穗期也是小麦增加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应结合麦田的生长情况,科学浇水和施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并做好倒伏和冷害的预防工作,更好地促进小麦成穗、成大穗,为小麦的高产和稳产奠定基础。

3.1 科学浇水

小麦孕穗期是小麦成穗的关键时期。随着小麦根部、茎、叶等生长,对水分需求量明显增多,一旦遇到干旱缺水天气,可能会导致小麦穗粒的数量减少,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要做好该时期的灌溉工作,并且保证灌溉均匀和灌溉透彻,确保该时期水分充足。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比较大的小麦田块,在大风天气不能浇水,容易出现小麦倒伏。

3.2 科学追肥

小麦进入孕穗期后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大,有些田块基肥少或没有及时追肥,导致小麦出现脱肥,影响穗部生长,小麦出现小穗籽粒减少,生长后期营养不足而早衰,导致小麦出现产量下降的现象。种植户发现田块有脱肥现象时要及时追肥,如果是田间群体大且前期底肥充足的小麦田,应适当抑制小麦生长,可以采取延缓追肥的方法,否则很容易导致小麦营养生长过旺,出现倒伏现象。如果是田间群体较小并且底肥不足的小麦田,要及时补充肥料,可以施入尿素75~120 kg/hm2,确保小麦生长的营养供给。底肥不足出现轻微冻害的小麦田块,要结合小麦的生长情况适当灌溉孕穗水,或在下雨后及时施入尿素45~105 kg/hm2即可。针对缺肥不明显的田块,可以采用根外施肥的方式,施入尿素15 kg/hm2并兑水450 kg喷洒,防治效果显著。

3.3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小麦进入孕穗期后,个体生长旺盛,田间的通风透光性较差,尤其是小麦群体较大或叶面宽大的田块,极易发生病虫害。比如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红蜘蛛、小麦吸浆虫等,应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出现小麦纹枯病后,可以选择5%井冈霉素2 250~3 000 mL/hm2,加入20%三唑酮乳油1 500~2 250 mL/hm2,兑水1 125~1 500 kg后,均匀喷施小麦茎基部,每间隔10~15 d用药1次,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针对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可以选择20%三唑酮乳油1 500~2 25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0~750 g/hm2均匀喷雾防治。针对麦蜘蛛的防治,可以选择15%哒螨灵乳油600 mL/hm2或2.5%联苯菊酯乳油600 mL/hm2,兑水450 kg均匀喷雾防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出现小麦吸浆虫后,选择48%毒死蜱2 250~3 000 mL/hm2,兑水1 125~1 500 kg均匀喷雾防治。如果病害虫害同时发生,可以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该时期杂草生长旺盛,主要是野燕麦和大麦等,会直接和小麦争夺养分和水分,尤其是收获时可能混入小麦种子中,影响小麦的质量和产量。为此,一定要做好杂草的清除工作,采用人工拔除的方式效果最佳[3]。

3.4 预防冻害和倒伏

小麦孕穗期的气温反复不定,可能会出现寒流等天气,极易导致小麦穗不孕和小花不孕,影响小麦健康生长,必须要做好该时期的预防工作。除了选择抗寒和耐寒能力强的小麦品种之外,还应密切关注该时期的天气变化情况,发现寒流即将到来时,要及时给小麦田浇水,保证水分充足。在孕穗期还要预防小麦发生倒伏,做好壮苗的培育工作,在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促进小麦根部健康生长。尤其是拔节期,要结合小麦苗的生长情况,降低孕穗期发生倒伏的概率。同时,做好田间灌溉工作,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严防在大风天气浇水,很容易造成小麦发生倒伏。

4 小麦灌浆期田间管理技术

小麦灌浆期是籽粒生长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做好灌浆时期的小麦田间管理工作是保证小麦高产和稳产的条件。小麦灌浆期的主要管理目标是保根、护叶、防早衰、增粒重等,应采取以下田间管理措施。

4.1 水肥管理

4.1.1 补施氮肥

小麦进入扬花期后的10~15 d,应施入氮肥675~1 125 kg/hm2,间隔7 d再追肥1次,能保证小麦在该生长阶段不会出现早衰,促进小麦健康生长,保证小麦籽粒的灌浆速度和延长灌浆时间,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4.1.2 浇灌灌浆水

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科学灌溉能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应控制好灌溉次数和频率。如果灌浆水管理不科学,很容易导致小麦贪青晚熟或发生倒伏,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应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情况,遇到降水天气后一定不要灌水,否则很容易发生小麦倒伏,如果该时期小麦生长缺水,应结合小麦生长的实际情况科学灌溉。尤其是中午时段不能灌溉,可能会导致小麦灌浆期提早结束,造成产量和质量下降。需要注意的是,该时期不能选择大水漫灌,应采用小水轻灌方式[4]。

4.2 叶面喷肥

在小麦生长后期,小麦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下降,一旦小麦出现养分不足的情况,要及时给叶面补充养分。可以选择0.3%磷酸二氢钾和1%~2%尿素均匀混合后喷雾防治,也可以选择其他生态活性肥溶液,均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在防治小麦灌浆期病虫害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芸苔素或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针对拖肥比较严重的小麦田,可以适当地增加叶面喷肥频率,每间隔10 d喷肥1次,能有效增加小麦的籽粒重量,保证小麦的质量。施肥时间应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同时控制好药物和肥料浓度,避免灼伤小麦叶片。

4.3 倒伏的补救措施

小麦出现倒伏后,应及时补救。如果倒伏发生在灌浆期前,小麦能自行恢复到直立状态;如果倒伏发生在灌浆期后,该时期籽粒已经形成,小麦有一定的重量,很难恢复到直立生长状态,要及时通过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减少倒伏对小麦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

4.4 病虫害防治

小麦灌浆时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病虫害,主要病害包括叶枯病、赤霉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等。

在叶枯病的发病初期阶段,叶片和叶鞘受害部位比较明显,叶片上会有一些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会逐渐扩大,呈黄白色和黄褐色,发病后的叶片可能出现枯萎、死亡。灌浆期的药剂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可以选择20%三唑酮乳油和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严格按照说明书控制用量和浓度。赤霉病种类比较多,其中,穗腐造成的危害比较严重,小麦集中在扬花期感染赤霉病,应选择渗透性强和耐雨水冲刷强的药剂,可以选择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喷洒小麦穗部,并结合天气情况和小麦品种的特性,控制好喷药次数,每间隔7 d用药1次,连续用药2次,防治效果显著。

蚜虫有怕高温的特点,灌浆期温度升高后,蚜虫会爬到穗上直接为害穗部,影响小麦的籽粒灌浆,降低籽粒数量。调查研究显示,出现蚜虫后会减产20%~30%,甚至达到50%。可以释放瓢虫和蚜茧蜂等天敌,也可以选择10%吡虫啉和40%氧化乐果,能够提高防治效果,在防治蚜虫的同时也能有效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在用药过程中要控制好浓度,结合土壤墒情用药,否则会灼伤小麦叶片。小麦进入蜡熟期后可以收获,该时期的籽粒品質好,能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此外,也可以选择在蜡熟初期阶段到全中期阶段收获,结合小麦品种合理安排收获时间,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齐静.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的推广方法[J].农家参谋,2022(1):64-66.

[2]李英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方法[J].种子科技,2022,40(5):25-27.

[3]李石.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4):210-212.

[4]袁东学,张庆芝.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2):209-211.

猜你喜欢

田间管理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无花果田间管理
早春小麦田间管理抓哪些
小麦测产迎丰收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