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讨

2023-05-21王虹王宏伟

种子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

王虹 王宏伟

摘    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稳定粮食增产的重要方式,可以使大豆的边行效应和固氮养田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在保证玉米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增加一茬大豆收益,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要点和推广策略,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7-004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S565.1       文献标志码:B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市场对食品需求量的增加,如何满足居民的食品消费需求、如何有效地利用耕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逐渐发展。利用间作技术,合理配置大豆和玉米,减少了群体种植的矛盾,使作物产量最大化。因此,要加强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价值,从而推进玉米和大豆提質增产,提高种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种植户的收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概述

1.1 特点

1)田间配置不同。对于大豆、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其田间布局应遵循“高主体,高低协调”原则。一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一般以大豆2~6行、玉米2~4行的带间轮作方式为主,区别于传统的无法带间轮作方式。二是大豆和玉米的带间距离较大,降低了玉米对大豆的遮挡效应,作物的密度得到了有效提高。在传统的间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带间距离较小,玉米对大豆的生长产生了较大影响。三是缩小了大豆和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为产量提供了一定保障,实现了多收一季大豆的目的。常规间作模式没有缩小株距,也没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2)机械化程度不同。传统的轮作方式存在着行比不合理的现象,由于行数较多,单元宽度较大,不能充分利用其边际效益和补偿效应。带状复合种植既能够实现独立收获,又能够将播种和施肥作业同时进行,大大提升了种植的机械化程度。对机器的设计参数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个机器的宽度比相邻带间距小,为机械化收割提供便利。二是在玉米株距、大豆行数、行距等方面,应满足行距、株距的最低限度[1]。三是施肥时,玉米肥箱和下肥量要大,大豆肥箱和下肥量要小。

3)产出目标不同。常规种植方式更倾向于利用优势作物的生产能力,总体产量较单作少。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使两种作物和谐生存,实现共同增产的目标。一方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在保证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实现多收获一季大豆;另一方面,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农事活动,大大减少了操作环节,投入成本少,利润多。

1.2 优势

1)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从总体上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高效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采用作物交叉种植的方式全面提升耕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土地资源流转,从而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在间歇性播种过程中,利用成熟的玉米片对大豆种子进行覆盖,使其不受日光直接照射,促进其茁壮生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避免大豆幼苗受到病虫害为害,大大增加了大豆的实际产量,使大豆的生长节奏与实际生产模式相吻合,增加了大豆的营养价值。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升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玉米和大豆,能够有效地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农民获得双倍收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2)有利于优化光热资源利用。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两种作物间相互竞争的问题,提高耕地利用率,增加耕地的产出。同时,由于两种作物带间距大、内行间距小,与传统的种植方法相比,能较好地降低较高作物对低矮作物的遮挡效应,保证作物充分利用光、热条件,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同时,在具体生产中,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调整玉米、大豆作物的种植面积,根据作物的共存、协同增产原则,能够促进作物持续稳定高产。

3)有利于减少人力、物力投入。利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加大带隙宽度,实现农业工艺和农业机械高度融合,有效提高机械的通过率,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2]。在实施大豆、玉米农事作业中,采取协同收割、联合撒播、施肥等措施,减少了单一作物的操作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与传统的粗放种植相比,最大化减少人力、物力投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此模式既可以利用和玉米间作的大豆的根瘤菌固氮来提高土壤养分,又可以通过优化田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增强了农业系统的生产能力,保障了农户的经济效益。

4)有利于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鲜食玉米和鲜食大豆日益流行,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食粮,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率低下问题是当前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一个重要课题。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玉米边际效益最大化,实现增产的目的,有效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

2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2.1 选择品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品种。为了确保植株健康生长,应选用优质品种。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选择高产、耐阴、抗倒伏、抗密集性好的品种,保证成熟期单株果荚数量不少于单作果荚的50%。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要选用具有明显边际优势、适应能力强、株型紧凑、高产、抗倒性强、适宜机收的品种。为了使玉米和大豆共同生长,必须保证玉米穗上部叶与主茎间的角度约为22°,株高260~280 cm,穗高95~115 cm。要根据种植地区的栽培条件,包括天气、环境等外部因素,选择品种,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2.2 适时早播

在保证品种质量后,应按照适期早播的原则促进大豆增产和品质提升。播种时间通常选择在玉米未封行之前,通常在5—6月,具体时机的确定还要考虑到天气情况。利用早期的空间及光、热优势,使低矮的大豆幼苗迅速吸收养分、光照,增强植株的抗阴能力,提高植株的成活率[3]。

2.3 合理配置株行间距

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要在玉米的宽行窄行适度的基础上,加大玉米和大豆的行间间距,保证每行玉米都有边行优势,为大豆的生长和机械化作业提供有利条件。为了保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产量,应采取宽窄行的种植方式。在对间距进行适度扩展的同时,要相应提高种植密度,也就是缩小行间距离、大豆及玉米的穴间距离,在满足大豆和玉米的生长习性、确保大豆及玉米植株生长良好且水分、养分、光照充足的情况下,达到产量最大化。

此外,要充分考量土地肥力及土地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由于种植密度太大而导致玉米和大豆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在设定植株间距时,如果间距过大,会导致土壤资源浪费,对大豆根系的吸收与补偿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如果间距过小,会使土壤的竞争加剧,使大豆的生长和产出受到限制。设定合理的间距既能保证大豆健康生长,又能便于机械化操作。

2.4 配置密度

要想实现高产,必须严格控制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密度,要坚持“高主体”和“高低协调”原则。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养分成分、品种特性等因素,以配置合理的种植密度[4]。

2.5 水肥管理

在玉米的施肥管理中,要在玉米播种前施足底肥,主要是氮肥、过磷酸钙、氯化钾,每公顷用量分别为225 kg、675 kg、150 kg。在玉米的大喇叭口生长阶段,施用碳铵,用量为675 kg/hm2,或施用尿素,用量为225 kg/hm2。还要根据大豆的长势和实际生长状况对其进行追肥。

在对大豆、玉米进行浇水管理的过程中,播种之后要及时进行机械开沟,以降渍防涝,同时还要将施肥与浇水结合起来,重视以水调肥。建议使用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按照150 kg/hm2的标准追肥灌水。还可用微喷带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水、追肥及叶面施肥。

此外,为了增强玉米与大豆植株长势,促进植株茎秆粗壮,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还需要在大田中适当增加磷、钾肥。可以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充分考虑玉米与大豆生长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土壤肥力,确定磷、钾元素的比例,从而提高水肥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6 田間除草

玉米是一种单子叶植物,而大豆是一种双子叶植物,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除草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在播种期保证玉米早播、大豆晚播,从而缩短玉米和大豆的共生期,方便去除田间杂草。要掌握好去除杂草的最佳时间,间作田要在播种后进行密闭除草,而套作田则要在大豆播种前和出苗后分别进行1次除草。要科学合理地选用除草药物,防止大豆和玉米发生药害。在上一茬作物收割后,玉米和大豆播种前,去除已萌发的杂草,减少杂草数量。在种植的过程中,要注意在杂草萌芽前进行控制,可以施用精异丙甲草胺+噻吩黄隆,并且要根据土壤的湿度来调整用水量。还可以在玉米的3~5叶期、大豆的2~3片复叶期喷洒除草药物,例如灭草松。在对杂草喷施药物时,应采取物理隔离措施,避免玉米和大豆植株发生药害,并在大豆出苗后选用专用的除草剂。

2.7 防治病虫害

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对病虫害要做到早防早治。在玉米病虫害控制方面,主要是控制地下害虫,如地老虎,以及玉米抽穗期的玉米螟、玉米生长后期的纹枯病。在大豆病虫害方面,主要是防治蝇虫、根腐病。防治病虫害要以农业防治为主要方式,改善田间的通风、光照及卫生状况,让大豆和玉米更好地生长,提升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在防治常见虫害方面,要采取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2种方式,比如释放天敌、悬挂诱虫等,或者喷施白僵菌可湿性粉剂、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等。在病虫害为害程度较大的情况下,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但应遵循“适度、适量、适时”的基本原则,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5]。

3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策略

3.1 完善推广机制

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推广机制,让广大民众清楚地了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越性,提高推广成效。农业部门的相关推广人员应该积极地参加到技术推广工作中,对该技术在种植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势和效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将技术内容与推广机制有机结合。农业部门应该对推广工作进行详细分工,防止相关人员在推广工作中出现互相推诿或不作为的现象,从而影响推广工作成效。推广人员可以被划分成2种类型。一是技术应用型推广人员,主要工作是对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展开实践操作,使种植人员对种植流程和方法有更多的了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推广。二是知识科普型推广人员。这部分人员在进行推广时,要重点强调这项技术给种植者带来的好处,让种植者对这项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这项技术的推广,为以后的工作做好铺垫[6]。

3.2 建立种植示范区

建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可以让农户更好地观察品种和技术的不断提升带来的经济效益。大部分农户的种植水平还很低,做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可以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农户的合作程度。在种植示范区建立好之后,应该积极地组织农户去参观和实地测产,通过实际的数据,让农户更加了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点,更深层次地理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农户持续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我国农业领域的先进技术,既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也可以提高2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掌握该种植技术的要领和方法,并进行合理选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助力。除此之外,在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还需要做好技术推广等工作,让更多的种植人员了解该技术的优点,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维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与优势[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3):37-39.

[2]王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讨[J].河北农业,2022(10):91-92.

[3]魏建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病虫草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8):227-229.

[4]吕秀英.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2(9):23-24.

[5]陈西凡.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应用综述[J].种子科技,2022,40(14):33-35.

[6]杜勇芝,汪宏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析[J].南方农机,2022,53(14):93-95,123.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
北方大豆种植技术
昭通市昭阳区天麻仿野生种植技术
坡耕地种植苎麻综合利用技术及效益分析
浅谈杨树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探讨
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猕猴桃茶树立体种植模式探析
茶园开发与茶树种植技术研究
探讨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