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实验室的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与对策
2023-05-20李凌霄
李凌霄
摘 要:在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很多卫生隐患,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卫生防患。针对潜在的卫生隐患,从改善长久以来在应急管理机制上的理念被动化、模式单一化、投入表面化等弊病入手,持续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既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工作压力,也是一种促进自我完善、确保实验安全的发展契机,做好防控工作已然成为高校实验室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O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4-0083-04
0 引言
自2020年以来,我国面临着新冠疫情、甲流等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严峻挑战,这些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各行业、各领域都有着广泛地深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重塑社会行为规范的效果。对高校而言,随着这些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以其相应的应急防控措施的实施,高校的正常运作,学生、教师、教辅及后勤工作人员都需要在新形势下调整既往的行为习惯,在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尽可能保证学习、工作的正常进行。
高校实验室的维护与运行同样面临着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管理工作的影响。根据教育部针对高校在2015-2017年实验室安全运行的调研显示,有90.3%的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1]。这种隐患在后疫情时代防控工作日趋常态化的当下,更是显得有整改的必要。因此,需要明确现有的实验室卫生隐患,自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的缺陷以及需要明确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具体措施等,都是高校实验室需要应对的基于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某高校综合实验楼为调研平台,探讨有针对性构建卫生应急管理机制的可行性,以便为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持续的强力保障。
1 实验室的卫生隐患
综合实验楼属于该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支撑平台,对重大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建楼年代久远,基础设备多少有些老化陈旧,其本身就是一个容易产生疏漏的地方。再加上各实验室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的不同,彼此对卫生条件要求也不同,遵守的严苛程度也不经相同,这就给全校防控工作带来必然的困难。介于目前所处的后疫情时代对实验人员的特殊要求以及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各类安全事故[2],那么,如何有效地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可部分引发或转化为物的不安全状态[3],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管控就成了当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1.1 实验室本身存在的卫生隐患
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断建设,综合实验楼及各类实验中心共拥有的精密仪器多达上百种,其中就有十分昂贵的进口仪器,比如等离子光谱仪、X光衍射仪、扫描电镜、X荧光分析仪。在专门的研究测试中心还会有一些特种装备,测量标准更为精密。但考虑到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实验人员既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又要正常使用这些测试仪器,两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以三维X射线显微镜为例,作为具有放射性危害的特种仪器,其运作时间较长,往往需要持续工作24小时以上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实验活动。这期间不仅不能断电,而且需要有实验人员伴机驻守、不能随意离开,这自然会有产生交叉传染的风险。而很多涉及生物医学类试剂的实验项目,容易产生较高的卫生风险,如某些生物试剂在实验器皿上的隐形污染,易对实验人员产生不可避免的传染风险。
1.2 废弃物处理不当带来的卫生隐患
由综合实验楼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有废气、废液以及废弃固体三种,其中尤其以废液居多。这些废弃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各异,有一些哪怕已是废弃状态的试剂,依然需要单独处理,不然既有可能污染周边环境,也有可能带来人身伤害。发生在2013年4月的南京某高校废弃实验室爆炸事故,虽然主要原因在于施工人员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私自使用明火拆卸金属仪器,但背后的潜在根源在于校方对废弃实验室存在长期的管控缺失,没有彻底清除残存的易爆废弃物。此外,类似生物科技、医学实验等方面的科研活动,如果不按照规范认真、全面地处理实验活动后的废弃物,同样有可能产生传播病原体的安全风险。虽然目前已有的废弃物处理条例已经比较全面、明晰,但考虑到目前處于防疫常态化的当下社会,如果安全、规范、全面地处理掉实验废弃物的前提下,还要避免防疫工作的达标。
1.3 基于问卷调查发现的卫生隐患
为了便于了解综合实验楼卫生防控的情况,本文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在一周时间内总共有856人参与,都是经常出入实验楼的一线师生群体。调查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实验楼进出口进行线下现场填写,另一种是采取问卷星方式进行线上填写。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卫生防护措施、卫生防疫常识、卫生防护用具的使用以及实验室相关防疫用具的配置等封面。被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等院系(涉及19个班级),包括本科和硕士层次的学生以及少量的实验室指导教师。因此,仅从被调查人员的分布上看,本次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结果是可信的。
梳理调查后的有效数据可见,绝大部分(96.1%)的师生表示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接受过明确的卫生防疫教育,在日常生活和科研过程中有基本的卫生防疫意识,并能做到一定的自我防护。但其中有12.3%的师生表示不愿意在实验室里佩戴口罩或未留意社交距离,有16.6%的师生表示对门把手、仪器把手以及公共器皿的卫生情况并未留意,而是直接用手接触、使用,如图1所示。在卫生防护措施的普及上,有39%的师生认为目前学校及实验楼做得比较到位,且注意到进出实验室需要佩戴手套的要求,但也有31%的师生认为目前在公共卫生事件事态略微缓和的情况下,进出实验楼的检测、登记、防控等环节已流于形式,多为门口的摆设。在卫生防护用具的采购以及在实验室的具体配置上,虽然只有11.1%的师生表示并未留意有何变化,但这个比例换成具体人数也达到95人。考虑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未完全结束的情况下,以上防控意识、防控措施及防控用具等方面的不足,依然会给高校整体公共卫生防控工作带来不小的管理压力。
此外,较大的人员流动性也会带来一定的卫生隐患。不同于其他可以转移到线上教学的课程,实验室的实地操作是避免不了的学习环节。理工科学生必须通过实地的实验操作,甚至是长时期的观察记录,才能取得第一手的实验数据,才能开展后续的学习任务。因此,综合实验楼这一区域本身就是一处进出十分频繁、人员十分密集的地方,由此处产生的卫生隐患可想而知。
2 高校实验室卫生应急管理机制的缺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国各行各业的政策运作都带来了严重影响,但在国家统筹领导下,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在科学防治、严格管控、多部门协作的基础上,有效应对公共卫生的扩散以及影响度。这种基于政府层面的防控应急管理机制,对于高校实验室的应急管理工作同样具有启示意义。但就目前频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而言,各高校实验室并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应急机制,依然存在应急理念被动化、应急模式单一化、应急投入表面化等顽疾。
2.1 应急理念被动化
高校实验室部分实验人员对潜在隐患的防范意识薄弱,并没有足够的应急处理能力,往往都是“事前忽视”“事后处理”[4]。但应急管理机制本身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条例,更不应只是口头上的模糊要求,这样一旦出现事故,就只能是在事后进行被动的应急处理,不仅会造成责任不清、应急缺失,更会产生没有必要的应对错误[5]。可见,应对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理念如果依旧保留以往的被动化特点,无疑将会给实验室正常运作带来风险。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就是实验人员并没有对可能出现的疫情传播缺乏防范意识,对进出实验室人员没有严格地进行登记与测温,也没有对实验室设备使用做好清洁工作,一旦出现一人生病,传染多人的事故时,往往就会造成混乱局面。
2.2 应急模式单一化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应急(处理)模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在通过文字形式将可能采用的应急措施(如防火、防染、防毒、防辐射等)规范成具体行为,以便出现突发事件时采取对应的措施。这种应急模式在部分实验室里流于表面,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文字说明,缺乏针对实际情况的应变性或可操作性。因此,这种模式本身并不符合“應急”所需要的“灵活性”,反而容易陷入机械应对、单一应对的困境。实验室目前已有的有些应急措施,并没有考虑到卫生防疫的需求,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求。所以一旦出现事故,常会出现互相推诿、各不负责、防控滞后的情景。
2.3 应急投入表面化
以文件形式发放各类通知,是当下高校行政工作常见的公文化管理方式,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应急投入却远远不足。实验室根据实验需要,往往会在储存室存放足够的实验用品,也会有常见的防火防爆之类用具。但遇到公共卫生防控常态化时(如新冠疫情防控),却明显缺少应有的医疗器具、杀毒用具、一次性口罩手套以及急救药箱等。即使有的实验室因为人员过多,备有一定的防疫用具,也常常停留在表面上的摆放,并没有发放到具体的实验人员手中,发挥其应有的防护作用。这些在紧急突发的卫生事故中,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应急管理机制本是一种由若干相关主体、相关措施及相关事务相互结合的体系,是一个基于安全原则的可以适当运作、有效发挥的有机系统。但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当下高校实验室的应急管理机制本身尚不健全,主体界定不清、措施不灵活、事务做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高校实验室有必要在防控成为日常工作基本环节的后疫情时代,遵循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切实构建起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避免类似疫情传播之类的公共卫生事件。
3 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相对于国家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管理机制,高校实验室在此方面的应急管理机制明显还不够健全,很多方面尚处于有待完善阶段,不仅在“事前”没有必要的防控措施,而且在“事后”也常常无法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缓解疫情传播的蔓延。因此,特别是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高校实验室有必要持续构建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并将对潜在卫生隐患的应对措施分布在日常卫生防疫工作的不同阶段中进行:
3.1 制定严格的卫生管理条例
各实验室要对自身的卫生防疫工作负有主要的监管责任,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监督检查,及时登记和发现潜在的卫生隐患。在原有安全使用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卫生防控措施。通过制定严格的卫生管理条例,对实验室进行常态化的清理、清洁、除尘等工作,在不影响实验的前提下,做到空气的正常流通。在需要空间密闭的情况下,则需要对进出其中的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室外空气污染到实验室内部。建立并落实实验室准入制度,对进出实验室人员做好登记管控工作,尤其是对不了解实验室的后勤工作人员或施工人员做好管理工作。此外,要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在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全员参与卫生防护工作,以及对设备必要的清洁与保养工作,切实落实好每日整理的行为规范。
3.2 推行网格化的卫生责任制
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实验室可有很多不同类型,在防控措施落实上有着各自独特的客观条件。推行网格化的卫生责任制,就是本着“一室一策”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明确不同实验室防控的需求,“既要防控新冠疫情,又要防控实验室安全风险,做好‘双防控[6]。以各类光学显微镜或细胞培养器皿为例,它们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需要实验室人员对干湿度有准确地把控。在防疫期间实验人员进出受限的情况下,容易在镜片等关键位置出现霉变现象,这需要实验室依据各自情况,推行有针对性的网格化责任制及监控预警机制,责任落实到人,尽早组织力量处理掉潜在的实验安全隐患。只有每一个网格化的实验室在卫生防疫上都达标了,才能确保整个实验大楼的防疫安全达标,并进而保障各类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做好日常防疫排查工作
加强在岗人员卫生防疫知识宣传教育,在工作、住宿场所保持合理间隔,严格落实“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等要求。如非必要,可以减少或停止见面研讨会的机会,改为线上视频方式,现场会议则要缩短会议时间、加大座位间隔、保证良好的通风。同时确保定期对实验室的重点仪器、实验器具、冰箱、进入门把手、储藏室等部位或区域进行集中消毒。对于经由实验所产生的废弃物,要根据其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处理,如对具有高度传染性或污染性的废弃物,则需要通过统一的高温灭菌处理,装在专用垃圾袋或专用垃圾桶中,并铺洒专业消毒液加以覆盖。此外,可以结合相关的科学技术,比如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智能系统,依托对不同实验室使用数据的梳理,从而发现日常潜在的防疫需要或重点关注环节,并为安全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3.4 进行必要的防控应急模拟演习
防控模拟演习本身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表演形式,而是基于对未来不可预测的卫生风险所采取的有效防范手段。可以立足于综合实验楼工作平台,成立专门的防控演练指挥部,有主管安全工作的责任人任总协调人,各实验室科研人员积极参与防控演练中。在演习开始之前,可制定详细的演习策略、目的及内容,并有对应的详细分工。这样的演习与之前常见的防震防火应急模拟演习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可以结合工作实情、客观条件每一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只有当应急管理及处理成为日常工作的一种潜在规范时,才可更有效地提升实验人员的防范意识,促进他们对各类卫生或安全隐患有足够的识别及应对能力。
就具体形式而言,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运作的应急管控机制,其出发点与落足点都在于“以人为本”[7],任何形式下的“安全第一”其目的都在于保证实验室所有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真正意义的科研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目前的公共卫生防控对于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而言,既是日常科研工作的压力,也是一个促进建设的重要契机,它必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4 结语
21世紀以来的非典疫情以及当下的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带给人们的灾难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但由此也促进了人们对疫情应急管理机制的反思,毕竟全球性流行疾病绝不会就此停止,未来依旧会持续蔓延,甚至出现新一轮流行疾病的巨大可能。而高校实验室的实地操作性决定了实验室本身的不可替代,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单纯依托线上教学就可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员聚集现象,因此它必然是高校防控的重要场所。有鉴于此,高校实验室在疫情防控已处于常态化的当下,更要有“危机意识”,自觉、主动建构起完善的实验室应急防控机制,以便科学、有效、规范地预防及处置突发疫情,真正降低实验室的卫生安全风险[8],从而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应有的支持。
——————————
参考文献:
〔1〕杜奕,冯建跃,张新祥,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三年督查总结[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7):5-11.
〔2〕谌委菊.高校科研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剖析及防患策略[J].山东化工,2021,50(16):238-239.
〔3〕周琳,傅贵,刘希扬.基于行为安全理论的化工事故统计及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01):148-153.
〔4〕洪培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8(34):10-11.
〔5〕潘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88-190.
〔6〕王士国,王杰,卢凡,等.新冠疫情视角下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环境管理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08):304-308.
〔7〕马荔,张卫,陈虹锦,等.以人为本的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38(07):286-289.
〔8〕姚朋君,范强锐,马涛,等.高校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04):282-285.
收稿日期:2023-01-0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研究项目:重大线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0zdxsjg260);“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sx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