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应用模式新探索
2023-05-19柏宏权
柏宏权 李 婷
随着教育信息化2.0 进程的加速推进,教育部于2018 年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优化教育供给的典型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照,引领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而在2020年发布的《教育部科技司关于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的通知》中,要求精准细化实践探索,坚持共同体组织形式,从名师课堂、虚拟仿真教学、5G 条件下教学三类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中遴选出不同应用方向的实践共同体。在此形势下,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启动了“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应用模式协同创新实践共同体”项目,以构建5G 教育应用跨区域共同体协同实践模式,形成科学化的教师培养发展体系,力求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多区域,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发挥共同体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进而丰富教育信息化实践案例,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新路径。
一、构建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的价值定位
构建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是优化新时代教育资源分配的关键路径,旨在依托地缘优势,创新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探究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长效机制,实现育人理念的重塑、教学资源的重组、教育生态的重构,以及区域间互助模式的转变。
1.重塑教学理念,打破标准化教学传统
共同体项目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带来“成绩至上”的桎梏,让教学实践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借助5G技术,能创造与不同区域教育主体合作的机会,使个性化教学与规模化教学均得到良好发展。
2.重组教学资源,促进优质资源流通
5G 网络具有大连接、超低延时与超高速率等技术特性,能够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和流通壁垒。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也能够促进跨区域间的教学合作。两者结合可以使优质资源得以覆盖更多区域,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3.重构教育生态,打造实践共同体生态教育圈
跨区域教学共同体建设,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共同体内部交流、完善、共建、共享。立足于5G技术带来的资源优势,共同体内部逐渐形成开放包容、动态发展的生态教育圈。
4.转变区域间互助模式,实现双向帮助
可推动区域互助模式从原先传统的由强扶弱的“单向帮扶”向两地互补的“双向共进”迈进,由区级到市级到省级到跨省进行推广,由点及面可展开复制,对于目前国家对口帮扶政策的实施是一种有益的参考模式。
二、构建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应用模式探索
1.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应用模式的框架
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特点。其中,教学需求的满足是模式的核心,5G 等信息技术是模式的支撑,专家、教师、学生是模式的参与主体,平台、资源、数据是模式应用后产生的结果。具体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5G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应用模式
构建跨区域教学共同体应用模式的核心目标是满足师生日益增加的教学需求,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5G、全息投影、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能较好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该项目投入应用后,能实现平台、资源、数据的共享共治,构建“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评价方式,最终促进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教育基础工程建设,构建泛在智慧环境,提升区域教育服务供给体验。
2.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应用模式实践
历经7 次现场环境测试,该项目已建立5G全息名师课堂环境,营造出真实的“面对面”授课、虚实结合的远程智慧教育环境,实现了名师课堂、专题课堂的同步直播,将优秀教育资源大范围辐射,为跨区域的学生提供同等的教育平台。这就为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覆盖面、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加速道,打破了教育资源使用“孤岛”的局面,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实现由“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转变。目前该项目已有多种实践成果,并形成了三类典型案例:
一是课程案例。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制定“名师课堂”周,为共同体成员单位教师及学生呈现资源丰富、内容精彩的全息名师课堂。两地教师共享课程资源,共建远程名师课堂。
二是项目案例。围绕共同体主题,目前已形成5 种典型案例:5G 智慧学习空间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资源系统建设、“双师课堂”教学实践、“未来教室”构想、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与社会性素养协同发展的课堂生态探索。项目覆盖范围广,教学应用场景丰富,相关技术产业链的拉动效应明显。
三是实践案例。以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南理工实验小学、商洛商南中心小学为实践样态案例集,积极探索远程课堂教学实践,开展跨区域名师教研活动并构建双师课堂新样态。
三、构建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其他问题和发展展望
在这几年的探索中,该项目在课程、项目、实践中均已取得较好的实践成果,但是随着应用的深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区域内共同体构建方式单一,学校个体推进程度不一,未能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共同体中技术支撑方面依旧存在差异,难以实现区域统一;二是一线教师对5G、VR 等新兴技术掌握程度不高,使用远程软件教学时存在操作困难,导致教学效率降低;三是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完善,良好的教育实践共同体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四是缺乏专业的技术性支撑,尤其是全息技术模块出现了较多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因而,推进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发展,还需进行持续探索。
1.优化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构建的顶层设计
完善5G 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实践共同体构建的顶层设计,将各区域信息化建设程度纳入设计中,尽可能保证5G 信号的全覆盖,确保低延时、高带宽以支持教学应用。
2.寻求社会系统支持,构建良好的教育实践共同体生态系统
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社会各参与方的优势,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打造实践共同体生态教育圈。注意保持生态教育圈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其在不断变化中得以丰富和完善。
3.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通过线上培训、视频辅导、图文解说、在线答疑、企业定点辅导等方式对共同体内的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运用远程教学软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