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跑赛事安全保障规范化的现实成因及应对思考
——基于2021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事灾难事故的调查
2023-05-19付群,侯想
付 群,侯 想
(1.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清华大学 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越野跑是由马拉松、徒步运动派生出来的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下(包括山川、沙漠、森林和平原等)进行的长距离跑步、徒步或接力活动[1],是户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其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1997年开始引入中国,其中2002年杭州西湖跑山赛的创办被民间越野跑爱好者称为中国越野跑的起点。2009年,由户外运动品牌The North Face举办的100公里耐力越野赛——“北京国际越野跑挑战赛”,成为中国越野跑赛事商业化的正式开端[3],凭借激情愉悦的、独特的、身临其境的参赛体验[4],以及自然环境的雄浑与壮美,越野跑赛事备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成为路跑爱好者亲近大自然和挑战自我的方式[5]。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山地、草原、沙漠、江河湖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6]。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体育+”行动,促进融合发展,鼓励体旅融合发展,将登山、徒步、越野跑等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发展旅游的重要方向。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发和贯彻落实为路跑赛事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越野跑赛事作为路跑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呈现井喷式蓬勃发展态势,赛事规模从2014年的71场到2018年的481场[7]。
在发展过程中,赛事泛滥、粗放运营、安全保障水平参差不齐、政府责任不明、行业秩序混乱、标准规范性差等突出问题给越野跑赛事的组织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数据表明,2014-2021年5月共有31名选手在越野跑赛事中遇难(不含马拉松猝死等非越野跑赛事的伤亡事故)[3],其中,在2021年5月22日甘肃白银市景泰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事灾难事故(简称“白银事故”)当中,高达21人遇难,8人受伤[8],酿成我国越野跑赛事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灾难事故。在“赛事热潮”和“事故热议”之下,如何让越野跑赛事的安全保障走向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成为行业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如何让越野跑赛事在守住“安全”的底线下更好更健康地运营,更好地满足人们层次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参赛需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2021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事灾难事故安全保障的分析,探究其灾难发生的现实成因,以期为越野跑赛事安全保障规范化提供现实参考。
1 2021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跑赛事灾难事故的现实成因
1.1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意识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从“白银事故”的风险防范来看,赛事组织方并没有正确认识客观事实,即对百公里越野跑赛事潜在的安全风险认识严重不足,更没能认识到危险发生后将带来怎样的后果,这充分表明有关部门“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理念树得不牢[9]。(1)对赛前风险评估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赛事筹备过程中赛事组织方未对赛事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思想上麻痹大意、工作上马虎松懈,风险防范的责任不落实、措施不精准,关口层层失守,最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对赛中风险应对缺乏足够警觉。赛事当天11时天气骤变,摄影师联系组委会是否停止比赛,但未得到反馈;12时17分参赛选手通过GPS定位设备发出求救信息同样未得到回应;12时30分参赛选手将手机拍摄照片发送至赛事官方微信群,照片中显示10人在抱团取暖抵御严寒,但却未引起组委会的警惕;13时蓝天救援队队员指出根据经验赛事必须停止但并未得到采纳。以上事实证明,赛事组委会并未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也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3)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资料表明,大多数运动员为了追求身心愉悦和精神享受[10],往往注重竞赛装备的轻量化,仅穿着短袖短裤,而易忽视安全保护。此次赛事组委会虽然将风衣、冲锋衣、保暖内衣列为百公里组的建议装备,但运动员几乎都没有配备,致使在比赛中由于气温骤降,缺少保暖衣物,导致失温而丧失生命。(4)对赛事经验存在错误认知。根据以往比赛经验,在竞赛中易发生危险事故的往往是竞技能力稍弱且处在赛事后面梯队的运动员,而本次灾难却是发生在竞技能力强、处在前方梯队的运动员,这是组委会和运动员所没有预料到的,这种经验认知错误给管理者、运动员等敲响了警钟,风险无处不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增强对风险的认识、强化风险的防范意识,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平安回家才是赛事的终点。
1.2 赛事组织管理不规范
赛事组织管理者的责任在于通过科学的组织,使活动人群、竞赛活动物质条件和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围绕竞赛活动的目标有序地运作,而组织管理不规范就会使竞赛科学化的管理落空。从越野跑赛事运营流程来看,运营方首先需要进行赛事立项、赛场考察、赛道勘测与设计,之后是制定实施方案,包括医疗救助方案、应急救援方案以及相关的保障方案,但赛事能否成功举办,还取决于执行者的组织管理能力[11],执行者经验缺乏,人、财、物各方面准备不足,以及工作程序和步骤不清晰,赛事就难以安全顺畅地进行。从“白银事故”的风险防范来看,赛事的组织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赛事组织管理不充分。主办单位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对此次重大活动均未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在开赛前3天才下发《活动方案》,导致各部门准备不足,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赛事。执行单位景区管委会《执行方案》照抄照搬,未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和安保方案。(2)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承办单位县委、县政府《实施方案》只上报未下发导致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和工作任务不清晰,因此出现风险后,未能进行及时处理和解决。(3)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晟景公司赛事运营机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工作人员共11名却负责43项赛事工作,1人负责9项赛事工作,赛事安保、志愿者服务和赛事医疗保障3个总指挥均由1名临时聘用人员担任[8]。前三届赛事均由晟景体育负责承办,理应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运营经验,但在赛前却更换了运营团队,这些临时搭建的团队,由于对现场不了解或缺乏越野跑赛事运作经验,为事故埋下了隐患。(4)专业设备不合格。组委会赛事计时合作单位东软赛客给选手配备的是网格式GPS,必须插卡方可使用,且还须在有信号的地方才可使用,而越野跑比赛配备的GPS要求比较高,即使无信号或信号弱,应该都不影响使用,组委会知道本次比赛线路有无信号路段甚至无人区,但最终还是选择使用低成本的网格式GPS。
1.3 安全保障准备不充分
看似组织得力的比赛,一旦遭受不可控因素如极端天气等,就暴露出安全保障的短板[12],在体育赛事活动中,安全保障和防护措施,显然比活动本身更值得关注。政府、运营方、参赛选手,任何一方失守,就会酿成安全事故,极端天气只是客观因素,是“天灾”,组织不力,管理无方,安全保障准备不足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祸”[13]。此次越野跑赛事已是第四届,虽然前三届安全保障准备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但由于没有遭遇极端天气,因此赛道、通信、医疗、风评等安全保障设施并未得到重视和改善[8]。
(1)赛道设计不合理。医疗站补给点设置不合理,赛道补给点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合理,没有在最困难的CP3(check point检查点)设置医疗保障、救援队伍和能量补给,仅有2名志愿者且与其他CP点工作人员没有交流,造成信息阻断,也即CP2-CP4这两个补给点相距16 km,且累计爬升约1 000米是赛道最难处(见图1),这是一个严重错误,由于往年几届举办没出事故,存在侥幸心理,从而为赛事埋下安全隐患。(2)通讯保障不到位。赛前赛道区域无线通讯信号未全覆盖,工作人员并未配备对讲机等造成信息阻塞,赛事组织机构与救援人员、运动员联系不畅,增大了救援的难度。(3)医疗保障不充分。赛中医疗保障准备不充分,没有配备全程待命的移动医疗人员,缺乏全程追踪和预测机制,加之设计赛道时没有考虑赛道的物资运输和救援交通,致使在灾难发生后无法为运动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庇护。(4)风险评估不科学。黄河石林大景区管委会未按照法定程序对赛事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导致在紧急情况发生后才增派力量、物资、车辆开展救援,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机。(5)应急预案不健全。未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没有指出响应机制,出现运动员、救援人员发出求救信息后,赛事组织方未能及时叫停比赛。如果组织方能够在赛道设计、通讯保障、医疗保障、风险评估、应急预案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周密部署,必然会减少很多潜在风险,损失将会降至最低。
图1 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线路海拔变化
1.4 应急救援反应不及时
应急反应是人或动物在强烈的刺激下崛然而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当人处在应急状态时,可激活人体活性酶的活动,促使有机体具备特殊抵御风险的本能,使头脑思维清晰,动作反应迅速敏捷,从而在危急时刻化解风险,转危为安[14]。应急反应能力是应对危险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一环,也是决定“危”能否转“机”的关键。赛事发生危险时,赛事组织反应迟缓并未及时进行救援,最后导致危机蔓延(见表1)。
(1)救援回应不及时。从风险出现以后赛事组织方的反应来看,救援回应不及时进一步扩大了灾难事故的严重程度。赛事当天11时50分,参赛选手通过GPS定位设备发出求救信息但并未得到回应,14时10分左右,大批参赛选手退赛,赛事被迫中止,赛事组织机构才开始实施救援,但此时并未宣布停赛,在15时、17时仅小范围搜救,直到21时才意识到灾难的严重性,进而进行大范围搜救工作。
表1 应急救援时间表
(2)应急部署不到位。应急部署不够系统周全,期间断断续续有救援人员加入进来,加之地形地貌赛道有近乎一大半的线路地形陡峭,也极大地影响救援时机,其中有6名选手躲到牧民家临时山洞里,在收到请求救援、大范围退赛信息后,前期救援统筹不够,没能及时进行救援。(3)救援人员不专业。非专业山地应急救援人员存在救援持续时间长、组织不力、协同配合能力低、救援效率低等问题,假若组委会有应急预案,在CP3处提前安排救援保障队伍,那么救援将更加及时,人员伤亡也会更小,但是组委会却后知后觉,直到17时才意识到山顶发生的极端恶劣天气(CP4关门时间是17时),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越野赛由于地形环境复杂,因此组织过程中的投入成本较高,并且越野赛一般规模相对较小,举办地偏僻,因此也很难拉到大的赞助商,环境复杂危险系数高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金进行安全及救援保障,这样才能保证比赛的安全,然而赞助资金少意味着能用于安全及紧急预案的资金有限,这也导致了组委会在赛中投入的救援力量有限,所以如何解决“成本高”及“投入少”这对矛盾是解决应急救援不力的重要突破口。
1.5 安全监管措施不到位
赛事的安全监管更强调比赛期间的应急管理、紧急救援、后勤保障等不确定性较强的管理。赛中若无对临时突发状况具有较强领导力和执行力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在应对突发状况时若无果断的决策和及时的行动,赛事将很难安全顺畅地进行下去;若主办方和承办方未组建安全、医疗、救援等专门委员会,未明确赛事活动的职责分工和协同合作,赛事的安全监管措施不到位,越野跑赛事活动的各项安全保障工作将是纸上谈兵。从“白银事故”可知,该赛事安全监管措施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安全监管责任不落实。在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权取消后,市、县体育赛事管理部门忽视安全监管责任,未认真贯彻落实体育赛事行业安全监管责任,未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措施(见表2),未主动为赛事的竞赛组织、参赛保障、安全管理等方面提供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9]。(2)部门职责界定不清晰。职能部门职能缺位、职责不清、职权叠加,调查报告中指出本次越野跑赛事灾难暴露出体育局、气象局、应急局、公安局、政法委、工业信息化局、卫生健康局以及文化和旅游局等至少8个职能部门存在职责界定不清晰、未履行既定职责问题。(3)安全保障监管不到位。市县体育赛事相关职能部门未按照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要求,对赛事执行运营单位制定的安保方案、采取的安保措施等实施有效监管[15],因此,导致了安全保障的源头隐患和风险未得到及时发现和整改。
表2 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
2 关于越野跑赛事安全保障规范化的思考
2.1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越野跑赛事往往是在自然环境中举办,加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以及复杂的、多变的地形和天气,再加上赛段距离长、强度高、技术难度大[16],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意志力是极大考验[17],对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也是巨大挑战,因此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势在必行。(1)强化体育主管部门规范风险认知,对越野跑赛事风险及时进行总结并作出正确的指导,不断加强对越野跑单项赛事风险的认知水平和防范意识。(2)推动单项协会安全教育培训,建立越野跑从业人员培训体系,重视户外安全常识、急救知识、安全保障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尤其要将越野跑潜在的风险类型、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纳入培训内容,逐步降低风险的概率[18]。(3)科学管理参赛人员,要求运动员赛前了解和熟悉赛道、天气、补给等相关情况,带好所有强制装备,在参赛的赛段级别选择上,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做到循序渐进,赛中尽量不落单,最好与有经验的越野跑者一起参赛,赛中随时注意天气和环境的变化,对自身体能和心理状态要有正确的判断,感觉身体不适,应尽快寻求工作人员帮助,尽早脱离危险状态而不能继续强撑,逐步形成和提升防范风险的意识。(4)提供详细信息服务,确保赛事组委会赛前通过多种途径和平台将路线资料、天气预报、预防损伤及科学训练等详尽的赛事服务信息提供给参考者。(5)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各级政府要加大力度宣传,使参赛者形成科学、安全、规范的参与意识,切实抓好重大赛事安全管理工作,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8]。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逐步提高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参赛者、从业人员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思想认识,深刻认识越野赛事风险防范的现实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牢固树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底线思维,将风险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9],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和红线意识,科学辨识风险,提前防范化解,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2.2 创新赛事组织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指系统内对事物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制度、程序和落实措施等,从而确保系统健康有序运转[20]。就越野跑赛事而言,其安全保障工作也应创新赛事组织管理机制,组建明确的安全监督组织,通过风险防控机制及时识别和管理赛事风险,通过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转。(1)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开展赛前风险评估报告,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和安保措施并严格明确启动条件及程序,严格把好运动员赛前关,开展赛前技术会告知赛事注意事项等各项安排,确保赛前安全保障工作做足做好;强制检查必备装备并在赛道中设置随机检测点,危险路段设置安全警示带并有专人全程守护,运用空间信息技术显示选手实时位置为赛事服务来保障赛中安全;总结赛事成功经验、问题教训并通过综合比较优化赛事方案,广泛征求运动员、工作人员等的反馈,提升赛事的人文关怀[21]。(2)建立赛事熔断机制,当赛事遭遇到较高风险时,安全监督组织要及时终止比赛,并启动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将人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22],避免灾难事故的发生或降低赛事风险带来的损失。(3)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公安、卫生、救援等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建立多部门对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活动的一站式服务,并通过各部门责、权、利的明确实现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23];赛事运营部门应明确各部门具体人员职责,避免功能重叠,形成权责明确、快速高效协同配合机制,迅速进行赛事熔断后的收容等工作,共同推动赛事安全、顺畅、精彩、满意地进行。
2.3 制定竞赛安全保障体系
竞赛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既是为了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符合规定和要求,也是为了赛事能够安全、顺畅、精彩地进行,更是为了避免突发事故的出现,进而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和品牌形象,实现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赛事目标[24]。为了确保赛事安全、顺畅进行,各项保障工作要事无巨细[25],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和组织安排,越野跑赛事运营方应从竞赛管理组织保障、风险管理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后勤保障、信息沟通保障等在内的多个保障内容制定运动竞赛安全保障体系。(1)竞赛管理组织方面要完善赛事策划,要保证医疗急救在半小时之内能够到达事发地点并配备移动救援力量,要注重体育赛事的赛前管理,在赛道制高点设置通信中继站并配备移动通信中继站,保证每个打卡点都有通信信号。(2)风险管理保障方面要科学规划赛道,完善赛道布置工作,合理设置医疗站和补给点,做好路标标识在每个岔路口标识方向及注意事项并有专人负责看守,在赛道危险处建立应急避难所并在醒目位置标识,设置备用赛道和下撤点[26],一旦选手遇到危险可及时进行紧急避险。(3)人力资源保障方面要配备足够的专业越野跑赛事运营管理人员,要配备专业山地户外赛事裁判和专业山地户外应急救援人员,便于加强赛事安全管理,从而确保越野跑赛事活动安全顺利进行[27-28]。(4)后勤保障方面要准备足够量的物资,确保能够把补给物资、医疗物资等及时配送到每一个打卡点和补给点,最大限度满足参赛者对物资的需求。(5)信息沟通方面要保证赛道通讯畅通,要加强无线网络、无线电通讯、定位系统以及信号未覆盖赛道配备可移动中继站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并同时利用多套通讯系统分别指挥管理通讯、监测赛道通讯和组委会调度通讯。
2.4 完整构建应急救援体系
众所周知,越野跑的应急救援、安全防护设计不严谨,容易引发各种安全隐患,因此,构建完整的越野跑赛事的应急救援体系至关重要[29]。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防灾减灾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以提高救援的效率,基层救援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30-31],这进一步强调了构建赛事救援体系的重要性。(1)根据应急救援的主要特征及救援需要,越野赛事应当建立自救、互救和外界救援等多种类型的应急救援体系。(2)充分发挥政府救援和民间救援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应在民间综合救援组织的基础上设立山地救援分队,补充越野赛事中的应急救援力量;另一方面,中国登山协会应与地方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定期举办山地应急救援培训与救援演练,不断提高山地户外救援的专业性、协同性、高效性。(3)加强越野赛事中专业应急救援的培训,杜绝或减少志愿者等非专业救援人员的配置,为运动员生命安全及赛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4)配足救援人员和设施,赛事组委会应根据参赛人数配备充足的应急救援设施和人员,如布置赛道时,要充分考虑赛道的物资运输、救援交通、保证赛道通讯通畅。(5)设置第二指挥中心,在重点危险区域安排医生、救护车、救援人员等全程待命,在有需要时尽可能压缩救援时间方便选手撤离,赛后有收尾人员,从赛道起点收容到赛道终点,确保不落下任何一名运动员。(6)加强应急救援的制度建设,加强资质认证[32],完善预警机制不断强化风险防范,健全应急平台提高协同配合,加强财政支持引导合理发展。
2.5 贯彻落实政府监管责任
2020年5月《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正式开始实行[33],这进一步表明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突破了审批权壁垒,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反而对各级政府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明确监管责任。中国登山协会和中国田径协会都对国内越野跑赛事进行管理[34-35],谁来对赛事进行监管和安全评估,谁来把关要进一步进行明确,确保协会间的有效衔接和有机配合。(2)优化审批手续。虽然国家层面已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但是越野跑同滑翔伞、航空航天模型、热气球等航空体育同样具有较大危险性,因此应当将越野跑赛事列入特殊项目赛事名录,进一步细化《越野跑赛事竞赛活动管理办法》,使越野跑运动项目的安全标准和服务标准更具参考性。赛事的监管审批应遵循科学规范的审批手续,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升赛事的规范性,进一步优化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3)严格审批标准。对于那些赛事运营规模小、不具备保障能力的运营公司,应该予以淘汰,群众体育赛事的健康运转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实施机制,应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以推动赛事健康持续发展[36]。(4)给予资金支持。符合办赛条件的赛事,应当给予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支持,给予地方财政补贴,给予办赛指导、宣传支持,建立年度体育赛事名录库,制定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来调动公共资源与服务,引导多元主体有序规范参与赛事运营。(5)进行赛事评价。赛后从赛事组织管理、对社会的影响、对经济影响、对环境影响等的角度给予评价,形成赛前准入、赛中监管、赛后评价完整模式,促成行业长期良性健康发展。
3 结语
随着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及体育消费的转型升级,越野跑受到众多路跑爱好者的追捧,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在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体旅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但越野跑赛事的快速发展掩盖不了其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应急救援反应、安全监管措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越野跑赛事的组织管理带来了重大安全隐患。越野跑赛事的举办虽然具有较大的风险,但却是人们亲近自然和挑战自我的重要方式,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因噎废食,社会各界还是要看到越野跑的重要价值和独特魅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监管责任,赛事运营公司遵循专业化、规范化运营,运动员要科学参赛并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最大限度保证赛事的顺利举办及参赛者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个性化、层次化、体验化的体育消费需求,更好维护赛事的相关利益者,让人民群众更安全地走进山野,享受越野跑的赛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