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区域水产品加工产业链特色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3-05-19董晓静王鑫鑫
王 鹏,董晓静,王鑫鑫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食品与药品系,山东 威海 264300)
0 引言
作为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种类繁多的海产品不仅承载着解决人类食物安全的重要责任,更肩负着提高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使命。加深对海洋食品的开发,提高对海洋资源的高质化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是落实“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1]。
威海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年总产值1 200 多亿元,位居全国第一,金枪鱼胶原蛋白肽、海参口服液、鱼肝油、海带丝等产品享誉海外,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威海市“中国海鲜之都”称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荣成市“中国海洋食品名城”称号。据威海市水产品加工行业研究报告统计,威海市水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有1 000 多家,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分析食品智能加工人才培养现状表明,山东省内目前尚无一套切实可行的育人体系可以与区域水产品企业生产精准对接,培养适应新时代服务区域海洋产品加工“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山东省蓝色海洋发展战略需求[2],主要表现在:①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高职院校没有把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做到实处。②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实训条件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契合度不高,学生毕业后无法与企业生产精准对接。③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过于传统,导致学生参与性差、实践及综合应用能力匮乏,教学效果不理想。
1 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思路
针对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威海区域水产品产业特点和需求,团队确定了“多方协作,探索实践”的主题思路。自2017 年起开始进行校企联动的研究和实践,并与山东省教育厅、威海市海洋发展局积极沟通汇报,获取政府层面人才培养需求导向;与区域水产行业持续交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明确育人理念不断更新育人体系。明确了人才培养应与区域产业共生共长的育人理念,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以产业链为引导,岗位群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创建“产业化、岗位化、智能化”的三化教学理念,结合“蓝色海洋文化”育人和产教融合策略,形成“产业链型”技能育人培养新模型;构建本专业“公共平台+核心技能模块+个性化开发模块”课程体系;创造了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三个越接近”实训条件,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大力开发活页化、岗位化接地气的教材或指导书,充分发挥企业和学生的主导角色,更加贴近生产,不断更新,适应产业转型的发展需要。项目除在本校进行实践和完善外,与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协会、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在全省、全市范围进行了推广和实践。经过5 年多的探索实践,该成果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成为省内相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依据,为区域产业链的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人才;在多家企业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研发新产品8 种,建立企业标准4 项,企业累计新增经济效益4 000 多万元。
2 主要内容
2.1 解决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脱节的问题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明确了人才培养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和服务地方产业的宗旨,打破原有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束缚,创建“产业化、岗位化、智能化”的三化教学理念,结合“蓝色海洋文化”育人和产教融合策略,形成“产业链型”技能育人培养新模型[3-4]。课程设置结合产业和岗位的需要,打破原有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设置的“枷锁”,成果基于高校/ 学生、政府/ 行业的内外“双联动机制”,顶层设计了技术技能产业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及课程体系,构建产业链式一体化培养体系,通过多途径协同融合的全新校内外联训和创新的“要素关联式教学”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示意图见图1。
图1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示意图
由图1 可知,以生产岗位为主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形成以海洋食品加工岗位为依托,融入“1+X”证书的智能加工技术的特色课程体系[5-6]。
2.2 解决教学过程与教材不够灵活的问题
深入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在校内建立中试型水产品实训生产线,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实训设备,为学生营造“三个越接近”实训环境,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从人才角度全方位保障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完美融合。3 个越接近见图2。
图2 3 个越接近
深度融合专业内各学科间的关联知识点,从优化提升专业授课师资结构,引导式授课,强化真实生产的实践能力等措施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实现海洋食品加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7-9]。
大力开发活页化、岗位化接地气的《海洋调理食品加工技术》、《即食休闲食品加工技术》、《海洋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等教材或指导书,都能充分发挥企业和学生的主导角色,更加贴近生产,不断更新,适应产业转型的发展需要。
3 创新点
3.1 育人理念与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创新,课程体系的创新
明确了人才培养应与区域产业共生共长的育人理念,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以产业链为引导,岗位群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既增加了岗位群适岗性的个性化要求,又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性要求。打破原有课程界限,根据工作岗位,从原料验收到生产加工研发再到产品检验,最终到产品营销,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其中生产加工研发岗位遵循海洋“三品”多层次复合型产业规律,进行递进式课程设置。
海洋“三品”见图3。
图3 海洋“三品”
本着产品由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原则构建本专业“公共平台+ 核心技能模块+ 个性化开发模块”课程体系,实现从宽口径职业领域到专门化就业岗位人才培养,将学习者的学习路径与就业目标及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达到学习与工作岗位精准对接的成效。
3.2 实现“育人+服务+创新”三者有机统一
利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的“三个越接近”实训条件(图2),实施校企协同育人,以食品加工行业的职业道德为根本,以夯实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为核心,以服务区域经济为落脚点,以塑造学生创新理念为拓展,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在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企业的同时,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充分发扬“四种精神”[10-11]。
四种精神见图4。
图4 四种精神
以“实际生产操作”为核心进行专业课教学方法全过程关联,是多学科高度融合的创新教学方法。以“精学时、任务化”教学为基本方法,利用高端引智、协同授课、辐射提升的手段,建立重点专业课“校内+校外”的“1+1 双教师”及“技能人才双导师”制度,达到理论与生产实践高度融合的授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