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糖尿病遭遇“老年性痴呆”
2023-05-19王建华
王建华
临床实例
王大伯今年62歲,有10年的糖尿病史。最近两年,他的记忆力明显下降,往往刚吃完药,一会儿就忘了,以致好几次都因为重复用药而引起严重低血糖,险些出现意外。原本性格开朗的他,如今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与人交往,一天到晚沉默寡言。
是什么原因让他的记忆力衰退得这么迅速呢?孩子带王大伯去医院检查,最终诊断他患的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在糖尿病的诸多并发症中,有一种常常被忽略,那就是认知功能障碍。据统计,2型糖尿病人群发生痴呆的风险比非2型糖尿病人群高2.8倍,大约1/3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治疗依从性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高血糖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而严重低血糖又可加剧认知功能障碍,两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死亡风险增加。
1.何谓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分为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判断力等。所谓认知功能障碍就是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了问题,当认知功能障碍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就是人们所说的“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致残率高,晚期可使老年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护理负担。
糖尿病所致的痴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血管性痴呆,主要由与糖尿病相关的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所致;另一类阿尔茨海默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脑神经退行性病变。
2.认知功能障碍有哪些症状?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渐进性的记忆力减退、理解和学习能力下降、时间空间的定向障碍等。
3.糖尿病患者为何容易患认知功能障碍?
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这是因为,胰岛素不仅是一种糖调节激素,还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认知,而中枢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4.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为两大类: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和可调控的危险因素。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遗传等,可调控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酗酒、缺乏社交活动等。
糖尿病本身(如反复发作的低血糖、血糖波动等)、糖尿病伴发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等)及其并发症(如脑动脉硬化、脑卒中),都参与了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与发展。
5.如何预防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有些可控,有些不可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可以调控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具体建议如下:
平稳控制血糖 患者除了要降低高血糖,还要注意避免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可对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长期反复低血糖会过早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而认知功能障碍反过来又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科学安排饮食 注意营养均衡,防止热量过剩,提倡地中海饮食(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戒烟限酒。
经常运动锻炼 规律运动或是做家务可以改善患者情绪、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
生活起居规律 保持规律作息及充足睡眠,有助于延缓认知功能障碍。
注意情绪管理 调整心态,放下包袱,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可以提高生活情趣,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
加强智力训练 通过阅读、下棋、打牌、增加社交及娱乐活动等方式,增加脑力活动,提高记忆力。
6.如何用药物治疗认知功能障碍?
目前尚无能够逆转“痴呆”病理进程的药物,但可通过合理使用抗“痴呆”药物(俗称“促智药”)延缓患者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
抗痴呆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胆碱酯酶抑制剂,主要包括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和石杉碱甲;另一类是以美金刚为代表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建议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专科门诊,在医生的指导下个体化选用药物。
需要说明的是,抗痴呆药仅能减缓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并且这类药物起效较慢,常常需要服用2~4周才开始见效,8~12周达到高峰,因此需经过足够疗程(一般为3~6个月)才能评定其疗效。一些患者或家属不清楚使用抗痴呆药物的目的,往往用药一段时间后,感觉效果不明显从而认为没什么作用就停药了,这会导致疾病逐渐加重。
7.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血糖?
由于低血糖会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因此,这类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应适当放宽。另外,在降糖药物的选择方面,尽可能地选择能改善认知功能的降糖药物。不同降糖药物对认知功能有不同影响,二甲双胍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有可能改善认知功能。
总之,糖尿病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常被忽视,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痴呆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功能问题,早期干预,有利于延缓认知衰退的进程,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