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作文导写及佳作展示

2023-05-18李明华

关键词:读屏论据纸质

李明华

文题导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

读了上述材料,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一、言之有的,论点鲜明

(一)明背景,要有现实眼光

关于阅读方式优劣之辩,这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材料中“纸质图书”前冠以“传统”二字,意味着“读屏”即是现代化阅读方式。有人认可,说明其一定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例如快节奏生活环境下的易检索、多媒体技术加持下的强互动性等。倘若只关注材料中“‘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就容易导致论证片面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生活方式的不同、工作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人们个性化的阅读方式。电子阅读也好,纸质阅读也罢,我们不应将它们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的观点才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

(二)明对象,要有矛盾观念

能否厘清材料中的事实对象、人物对象及议论目的,关乎论证时的针对性强不强。纸质阅读方式的优劣材料没有多说,双方的主要矛盾在于“读屏”的弊端上。由此可以确定议论的事实对象是:“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人物对象是:倾向于纸质阅读、否定电子阅读的人。议论的目的是:“读屏”不等于碎片化浅阅读,二者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

(三)明概念,要有审辨意识

能否厘清论题中的重要概念,关乎能否围绕论点精准行文。本题中至少需要厘清两个概念:“碎片化”和“浅阅读”。“碎片化”的是内容还是时间?阅读的深浅与“读屏”之间是否构成必然关系?概念不清,论证就会含混、空泛,很容易受人质疑。

二、言之有据,论据贴切

论据需要选择,但“选择”不是简单的挑选,而是在有了合适的论据后,剪裁安排,突出重点。比如在论证“读屏也有切身之感”这一分论点时,可以运用热点素材“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对于该素材,我们多将评论点放在其表达的丰富主题上,比如二舅身上所散发出的民族品质——坚毅、顽强、智慧。但这些放在本题之下显然不妥,而应把关注点放在短短十分钟的视频对人们内心的触动上。

论据在选择时不能有理解偏差,不能认为只有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才能作为论据,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也在论据的范畴。例如一机在手天下我有、指尖轻点生词立现、打卡促阅读、与作者互粉等,都是支撑“读屏有益”的有效论据。因此,在选择论据时我们还要多关注社会,力求论据的多样性。

三、言之有法,论证充分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类比、对比、比喻、因果论证等。关于阅读方式优劣之辩的论题,可采用对比(纸屏对比、古今对比)、类比(故宫文创、数字敦煌)等方法进行论证。

四、言之有辩,论证严密

批判性思维的合理运用是提高思辨能力的“助推剂”。常用的批判性思维有:辩证思维(既要有“书”修心,也要以“屏”观世)、层进思维(何谓“共存融合”,为何要“共存融合”,如何“共存融合”)、逆向思维(读“屏”易浅表,读“纸”就一定精深嗎)。

参考立意:

1. 以“屏”观世,以“书”修心。

2. 闲时读书,忙时读屏。

3. 掌上阅读,“屏”分秋色。

4. 让“屏”读与“纸”读比翼双飞。

5. 处处屏读琐碎,时时卷墨留香。

佳作展示

以“屏”观世 以“书”修心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屏观世,以‘书修心”。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阅读的方式一如初盛之花,绽放新意。“读屏”与“读书”是否一定有高下之分呢?我认为不然。大数据时代需要有“读屏”的快捷广阔,亦不可缺“读书”的纯净修心。

有人说快节奏的生活哪有时间细品文字,不如手机一搜来得方便。

不错,读“屏”的确方便快捷,但读“书”更如醇香美酒、清香甘茗,其氤氲之气,可以陶冶心神,岂可弃如敝履?观古之圣人,不乏潜心阅读之辈:孔子博览群书,韦编三绝,终成一代圣贤;宋濂勤学好问,精益求精,收获一身才学。览近代大师,心浮气躁的鲜矣,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焚膏继晷,徜徉文学之海;钱锺书先生匿于一室,品读群书,养学者之风……由此观之,翰墨书香能够实实在在地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犹如于深幽处点亮明灯,于淤滞处注入活水,于洪流中积蓄力量。以书修心大体若此矣。

于内我们当以书修心,于外我们当以“屏”观世。

整日埋身题海,何以迅速了解世界形势?何以快速把握时代脉搏?读“屏”,这时便像一个骄傲的孩子,举起小手高喊:我能!的确,从“读书”到“读屏”,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纸质书籍的电子化,让获取知识更为便捷;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视通万里”。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化打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让人们能在跳转来源、聚合推荐等方式里,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丰富了学习的体验。尤其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用之得当,将大有裨益。

读“屏”与读“书”反映的正是现代科技与传统阅读习惯的碰撞。科技与传统有机结合,所带来的盛景比比皆是。第12版《新华字典》的问世,记录传统词汇的同时,输入“点赞”等新生词汇,外附二维码辨真伪,老字典焕发新活力;让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鸡肋般的课间操,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敦煌舞、蒙古风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亦无需将读“屏”与读“书”作高下之分,何妨以“书”修心,以“屏”观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同学们,读“屏”观世莫浮于表面,生浮躁之气;读书修心,非固守传统,不思变通。让我们以“屏”拓展眼界,以“书”修养圣心,瞻望美好明天!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后,先论证了纸质阅读能够涵养精神,接着论证电子阅读的观世之用。然后联系当下,在举例和类比中强调观点:无需将读“屏”与读“书”对立起来,而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后,对读“屏”和读“书”的正确方式加以辩驳,很有思辨性。

猜你喜欢

读屏论据纸质
读屏时代阅读更需清晰之心
读屏时代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读书了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论“读屏”时代大学课程教学方式的调适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