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高致人淡如菊
2023-05-17何静
何静
阿镗老师再出新著——《我作曲的故事》,邀我作序,受宠若惊之余,不免有惴惴之感,然盛情似火难拒、友情似水长流,岂能拒其美意,于是心潮澎湃,提笔挥毫,愿为新作添几分色。
初闻阿镗老师大名是在十多年前,彼时刚毕业的我去了西部小城一所高校任教,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地要在西部声乐教学上有所作为。初为人师,最初上手,我对男生各声部曲目积累量有些捉襟见肘,除自我提升外,免不了讨教恩师和同行,也会让学生帮我推荐他们喜爱的声乐作品。有一天,一位男学生兴奋地拿来一首刚得来的新作品给我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拿过乐谱,看见上面写着《乌夜啼》,作曲阿镗,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名字,还以为是写流行音乐的曲作者。钢琴视奏后,我愈发兴奋,顿觉其文质兼美,既有中国古典与西方作曲技法,又写得诗意、古典、精致。急忙上网查看,当时网上关于阿镗的信息并不多,但也了解到阿镗是一位十分优秀的作曲家,写过包括艺术歌曲和交响乐等大量的音乐作品。“乐莫乐兮新相知”,从此,阿镗的名字就正式进入了我的音乐视野,他的几首艺术歌曲也便收录到了我个人声乐教学曲目库里,而内心中也一直期望有朝一日能向阿镗老师当面请教。
天遂人愿,2019 年12 月13-14 日,此时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首届优秀歌剧评论征集比赛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作为获奖者,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盛会。由于第一天报到错过了欢迎晚宴,所以第二天正式会议,我很早便来到会场,人群中我看见了一位面带微笑、精神矍铄,背着背包的慈祥老人,看见他和善地和与会专家聊天,并从包里取出他的唱片和论著与大家分享,又有一些老师上前向他求赠唱片,在他们互报家门中,得知他就是阿镗老师。激动与惊喜之情难以言表,我立刻站起身,暗想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可以与阿镗老师相识的好机会,便围过去聆听各位老师们交流,默默学习。这些老师大都是中国歌剧界理论与创作的“大咖”,怎奈人越聚越多,眼见唱片和书就要分享完了,我灵机一动,说“阿镗老师您好,我唱过您的歌,能否也赠予我一张唱片。”阿镗老师看着我露出惊喜的表情,回答道,“好呀,原来你唱过我的歌,那你就是知音。”于是他便将最后的两张专辑和论著都赠予了我。那一刻的我感到十分快乐和骄傲,“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此前虽未曾与阿镗老师谋面,但因为阿镗老师的声乐作品,我与阿镗老师其实在相识之前“友谊桥梁”的主体结构已然建成,只待时机成熟便可以顺利竣工,“一句我唱过您的歌”,便是最好的问候。
这次会议后,我与阿镗老师有了更多音乐上的沟通,他曾多次通过邮件、微信,无偿赠予我他的声乐作品集,并且允许他的音乐作品和文章在我的公众号“在水一芳”上发表,丰富了我教学曲目的同时,也开阔了我的音乐文化视野。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对阿镗老师的创作和为人也有了更全面的认知。阿镗老师早年曾赴美留学,学习小提琴演奏,后又拜名师潜心研究作曲理论与创作,深谙西方音乐作曲创作之道,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完美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古典与现代艺术的审视,众生与自我音乐的对话。他的创作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亦有巴洛克时代的精致,既有浪漫主义的自由也有现代主义的理想,但你又不能把他的作品简单地划分为任何一种风格,我们可以从他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和《神雕侠侣》交响曲中窥见一斑,我想这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绘画等音乐姊妹艺术的痴迷,这便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深邃的内涵与艺术修养,而艺术家们在艺术造诣上的终极比拼,恰恰都是那些“弦外之音”的比试。“繁音忽已阕,雅韵诎然清”,音乐即人生,我们可以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听出属于阿镗独有的创作标签——“功底深、意境深、修养深”,所以阿镗老师的音乐作品近些年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及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便在情理之中。
收到阿镗老师的书稿《我作曲的故事》(以下简称《故事》)后,我一气呵成,读罢感慨良多。这本书以作曲家本人的视角,全面阐释和解析了他音乐创作上的心路历程,书中囊括了他已出版的全部音乐作品的缘起、创作、演出及业界评论,更附有珍贵的演出视频网址等,书中讲述的作品从阿镗老师1969 年(或1970年)创作的第一部至今都有广泛影响力的小提琴代表作《重见光明》到最新创作的小提琴教材,创作时间跨度长达50 年,这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音乐创作和演出市场都发生了风云变幻的改变,读者可以透过这些故事的讲述,感受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音乐的创作环境,从这角度来说,《故事》不仅仅是阿镗老师的个人作品集,也对中国当代音乐史做出了丰富详实的补充。阿镗老师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创作历程的全方位总结,更是中国当代音乐口述史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当代音乐史学研究价值。难能可贵的是,阿镗老师对于自己音乐作品创作的每一个背后的故事叙述都十分详实,他的语言真实细腻,情感真挚。在本书中匡正了一些以往错误的认知,比如关于阿镗老师的早期小提琴作品《重见光明》的版权归属问题,我们透过他的讲解,知道了整个创作的来龙去脉,理解了他的隐忍与无奈,也感受到了蕴含其中含而不露的善良与真实。值得钦佩的是对于他作品的评价,无论好坏他都会将各方评价真实坦诚地收录进来,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彰显出阿镗老师的睿智与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当然,见微知著,通过他行为处事的风格可以推断他对于音乐创作的态度。可以说,类似于阿镗老师的新著在中国作曲家中还鲜有人出版,这本论著既可以当作雅俗共赏的故事,亦可以作为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师生教材的补充。毫无疑问,新书的出版为研究和学习阿镗老师音乐作品的学者提供了详实宝贵的音乐史料。
阿镗老师的音乐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得益于他作品中不断挑战、不断试错的创新理念。艺术的核心往往不是复杂的技巧、艰涩的技法,而是新的表达方式。对于音乐,阿镗有着天然的高度敏感,加之他不断挑战自我的性格与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作品的品质和高度,这也是阿镗老师作品可以一直得以傳唱的原因。阿镗在音乐作品的选材上非常考究,无论是艺术歌曲还是交响乐,一定是能够引起他思想高度共鸣的内容,所以他的作品总给人词曲合一之感。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有两类非常重要的音乐体裁,那就是《神雕侠侣》交响曲和他的宗教音乐。《神雕侠侣》的新在于形式和内容,这种写作首创了武侠题材交响乐。对作曲家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人类各种思想文化的养分,又与哲学、历史、文学、伦理、诗歌、绘画、建筑、雕塑等相互渗透、包容,而阿镗老师创作的宗教音乐不仅限于一种宗教,而是包含基督教、佛教等,虽然他的宗教音乐因受众群体对宗教的关注度还不够,但却不能否认其价值。“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不一定会在它诞生的时代绽放光芒,却往往能超越艺术家们的生命而传承下来,很多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往往需要更多时间的沉淀。
在我眼里,阿镗老师对于音乐是绝对的“ 真爱”,是一位真正的“乐痴”。作曲在他的世界里不仅仅是他的职业、生存的仰仗,更是他一生的事业与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不辞辛苦、不断试错、不停积累、不懈努力,在学习与实践中迅速成长。其实,树立自己音乐作品的艺术个性是每一个艺术家都向往的,而想让自己的作品在音乐的海洋中独树一帜,是作曲家们的毕生追求,作为小提琴演奏家的阿镗,在小提琴演奏道路上顺风顺水的时候,毅然改弦更张潜心学习作曲,这不得不说需要十分的勇气和热爱。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总是喜欢做什么,说明他在这个方面一定有天赋的。阿镗老师在学习音乐之始就有主动创作意识,对日后他潜心学习打好了基础。而“痴情”的他,看起来特别像个“难得的傻子”,特别是在这个快节奏工业化时代已然影响到古典音乐领域的当下。
现如今搞作曲的人都有这样一个秘而不宣的信条,那就是“能写歌剧绝不写艺术歌曲”,能写流行音乐绝不写古典歌曲,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无利可图。是的,在当今这个时代,只写艺术歌曲的作曲家恐怕会面临生存危机,而阿镗老师的创作从来都是将艺术理想放在首位,从他160 篇作曲故事中可以窥见,他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艰辛与不弃、委屈与倔强、隐忍与豁达、智慧与执着,若不是一位对音乐有真爱的人,绝不会坚持这么久,专注这么多年。他的创作看起来任性却真的在古典音乐日渐式微的当下,走出了一条带有鲜明风格的作曲之路。作为中国人,阿镗骨子里一直推崇和喜欢的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是他作曲的根基,所以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坚持写格调高雅却赚不了钱的艺术歌曲。他迷恋金庸小说,欣赏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只为实现自己的大侠梦,所以他甘愿蛰伏十载,花费大量时间认真学习作曲技法,并最终通过苦学苦练打通了他作曲的任督二脉。从这点来说,我越来越理解阿镗老师虽已古稀,却在他的笑容中露出童真笑容的原因,因为他的世界里,音樂便是他最在乎的东西,这种执著与纯真是他一直怀有的初心,不管岁月更迭,从未更改。
阿镗老师是一位具有真性情的音乐家,没有世俗的心机,唯有潇洒的豪情,喜欢喝酒就斟满,喜欢的诗句就谱写。因为他最倾慕金庸笔下的大侠令狐冲,所以阿镗对权力才色恬淡无欲,却醉心于追求真善美,他为早逝的好朋友写主题变奏曲,他为一幅感动他的画作写独奏曲。诚然,阿镗老师的音乐学习之路道阻且长,求学经历也颇为坎坷,但无论做什么,阿镗老师都会把作曲放在人生重要位置。理所当然的,“幸运”也总会与阿镗老师相伴。阿镗老师在新书中,多次提及自己的幸运,比如有人资助他出版专辑、开音乐会等。阿镗在音乐创作和演出中,一直都有老师、朋友的提携和帮助,但幸运的背后,其实离不开有心人的准备。所以,别人眼中阿镗的驾轻就熟其实得益于他的勤奋,而勤奋对于他来说,不仅是天助、人助更像是一种自助。
阿镗老师的音乐是他抒情的内核,而阿镗老师的《故事》是他精神世界的外延,祝贺阿镗老师新书的出版,感谢阿镗老师对晚辈的信任,感谢可以读到这本书的你,文至此,是为序。
(责任编辑 李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