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虚邪瘀”论治痛风研究进展

2023-05-17杨精华祝昌昊王耀光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4期
关键词:痹证痛风研究进展

杨精华 祝昌昊 王耀光

【摘 要】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不同医家对痛风的认识虽有不同,但总体不离娄多峰教授“虚邪瘀”论治思想。临床中运用“虚邪瘀”理论,分期论治,去菀陈莝,扶正固本。急则止痛,通利关节,祛邪为主;缓则补虚,补肾健脾,扶正蠲邪。中药内服结合外治法,重视日常调护,治疗痛风常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 痛风;痹证;虚邪瘀;中医药;研究进展;娄多峰

痛风临床表现为急性期以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缓解期以痛风石形成及关节炎反复发作为特征。西医学治疗时在急性期将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药物[1],缓解期则以别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为主要药物[2]。尽管上述药物疗效确切,但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中医药结合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日常调护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著名风湿病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创立痛风“虚邪瘀”论治体系[3],按照其痛风分期“正虚候、邪实候、痰瘀候”辨证论治[4],可进一步提高痛风的临床疗效。笔者通过检索文献发现,当代医家治疗痛风观点大多包含于“虚邪瘀”理论中,故本文简要阐述从“虚邪瘀”论治痛风的理论基础和当代医家论治痛风学术思想及内涵。

1 痛风的中医病名考据

痛风依其临床表现,在古代医籍多以“痹证”“痛风”“白虎历节”“痛痹”等病名出现。痛风以痹证作为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认为痛风多由正气亏虚,风寒湿邪侵袭,阻滞于局部经络、筋脉骨节所致。痛风作为病名首次出现在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曰:“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认为痛风患者先内有血热,后因外感风寒湿邪,内外合邪而致病,湿热瘀浊之邪壅滞于局部,气血不畅,不通则痛。《丹溪心法》中又将痛风称为白虎历节风。痛风以痛痹作为病名首次出现在明·虞抟《医学正传》,曰:“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认为痛风即《黄帝内经》痹证中之痛痹,又因其呈四肢关节走痛,疼痛剧烈如虎咬之状,故名白虎历节,其虽认可丹溪内有血热之说,但治疗仍以辛温为主,兼以辛凉。清·喻昌《医门法律·风门杂法七条》曰:“痛风一名白虎历节风,实即痛痹也。《经》既言以寒气胜者为痛痹矣……即攻里概不远热,獨《千金》犀角汤一方,深有合于经意,特表之为例。”同样认为,痛风即为《黄帝内经》风寒湿痹中之痛痹,治疗宜温药散表,同时注意清解里热之邪。此外,痛风尚有“旋风”“风痹”“贼风”“箭风”等称谓[5]。

2 从“虚邪瘀”论治痛风的理论基础

对于痛风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虽有不同的认识,但总体不离“虚邪瘀”理论思想。其发病不外乎内外二因,或因脏腑气血亏虚,痰、湿、热、瘀病理产物内生,伏于三焦、筋骨血脉,遇感即发;或因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留滞经络不去,遇新感则发,迁延难愈。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机,本虚责之脾肾亏虚,气血不足;标实为痰、湿、热、瘀之邪内蕴三焦,流注经络、筋脉、骨节。

2.1 正虚为本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痛风发病不离正气虚损为本,主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脾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痰浊湿热内生;肾虚则秽浊不泄,下焦浊邪留存。或因饮食失宜,久病过劳,伤及脾肾,致痰浊湿热内生。或因营卫气血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流注经络关节,留而不去。脾肾亏虚易致痰湿热瘀病理产物内生,正气不足易致风寒湿热之邪外袭,邪气伏而日久又加重脏腑气血虚损,形成恶性循环,致痛风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娄多峰[6]认为,痛风患者湿热痰瘀之邪之所以久留不化,实因正气不足,脾肾亏虚,痰浊内生;或正气亏虚,卫外不固,外邪侵袭,而致本病。金明秀[7]亦认为,痛风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脾虚水湿不化,肾虚温煦失调,进而生湿生痰,化热生瘀,浊瘀流注经络,遇感而发。

2.2 邪伏三焦 伏邪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早期医家把伏邪限于六淫之内,随着伏邪理论日趋完善,其包含范围也逐渐扩展[8],如《王氏医存》曰:“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癖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三焦是人体运行诸气和通行水液的通道。《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若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劳逸失当,伤及脾肾,导致三焦功能失调,则痰、湿、热、瘀之邪内生,邪气内伏于三焦,流注于筋脉,遇感而发。此外,营卫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亦可内合于脾胃,致湿邪内生,伏于中焦,流注下焦。黄文政[9]认为,痛风湿浊瘀毒之邪的排泄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密切相关,三脏代谢失常,则秽浊之邪内生于三焦,留而闭阻经脉,则骨节肿痛。王新贤等[10]认为,痛风伏邪的性质是痰、热、瘀,其发病往往因饮食不节,致中焦湿热、痰浊内生。痰湿下流犯肾,肾脏泄浊不畅,浊留体内,痰湿郁而化热,炼液为痰成瘀,气血不畅亦可化瘀,痰、热、瘀相互胶合而为病。周慧敏等[11]认为,肾泄浊功能失调,三焦水液代谢失常,则易致“热血痰浊”蕴结成毒,成为伏邪留而为害,流注筋骨、皮肉,而发为痛风。

2.3 瘀从内生 《临证指南医案》曰:“病久入络。”“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开创久病入络学说之先河。朱良春[12]创立“浊瘀痹”学说,认为痛风本质在于湿浊痹阻,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路志正[13]认为,痛风慢性期,正气日耗,正虚邪实,痰浊与瘀血交阻,深入筋脉骨节,则致关节畸形;痰浊与瘀血胶结日久,则可见痛风石。娄多峰[6]认为,瘀血形成是痛风进程中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其主要病机为痰浊阻滞经络复加外邪侵袭,气血壅滞较重;或因肝气失于疏泄,气机痹阻,气滞血瘀;或因痰浊、湿热留滞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与痰浊、湿热胶结而发为痛风。

3 分期论治,去菀陈莝,扶正固本

痛风急性期以标实为主,表现为红肿发热伴剧烈疼痛,治疗宜急则止痛,利湿清热,化瘀泄浊。缓解期以脾肾亏虚为主,虽无明显疼痛,但因久病入络,深入筋骨,痰湿浊瘀胶结可出现关节硬结变形,治疗宜健脾补肾、利湿泄浊,同时并用搜剔通络之法。

3.1 急则止痛,通利关节,祛邪为主 痛风急性期,内伏之痰、湿、热、瘀之邪,遇感而发,痹阻经脉气血,局部红肿热痛,治宜利湿清热、化瘀泄浊、通利关节,主要目标为减轻患者剧烈疼痛等症状。许建秦[14]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宜采取以攻邪为主的治疗方法,自创除痹止痛汤,以土茯苓、金钱草、车前子走下焦利水化湿,萆薢、石菖蒲走中焦清热化湿,旨在快速缓解疼痛。张皖东[15]认为,痛风发作由于先天脾肾不足,湿热之邪内生,进而血脉瘀阻。急性期当以治标为主,自拟方药治疗,以金银花、连翘清热透达,直折热毒;土茯苓、萆薢利湿祛浊,通利关节;黄柏、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清利下焦湿热;威灵仙、垂盆草祛风除湿,宣痹通络;炒白术、山药温脾补肾。张永康[16]认为,湿热壅滞证候为痛风急性发作之突出表象,应急则治标,主以清热利湿消肿,兼以调补肝肾。常用清热、利湿、化痰之品与加味金刚丸合用,以秦艽、防己、连翘、夏枯草等清热利湿散结,牛膝、续断、杜仲、菟丝子等补益肝肾。熊辉[17]认为,痛风患者急性期湿热、瘀毒互结为病,致关节红肿热痛。治疗首当清热利湿解毒以治标,自创蠲痹历节清方清热利湿解毒,酌情予以补气活血之品。王行宽[18]认为,急性期应清热利湿泄毒祛风治其标,以四妙散加虎杖、忍冬藤等清利湿热通络之品,同时配合威灵仙、萆薢、秦艽、防风、独活、蚕砂等加强祛风之力。以上医家论治痛风急性发作期的学术观点均体现出痛风“邪实候”以祛邪为主的特点。

3.2 缓则补虚,补肾健脾,扶正蠲邪 痛风缓解期疼痛不甚明显,但久病入络,湿热瘀浊胶结,深入筋脉骨节,导致局部肿胀、硬结,甚则关节变形。同时久病脾肾虚损日重,正气愈虚,则愈易受邪侵而致疾病反复发作。浊邪胶结,正气亏虚,疼痛反复发作,疾病经久难愈。治宜补肾健脾,利湿化浊,搜剔通络。金明秀[7]认为,痛风慢性期正气亏虚,湿热瘀血互结,治疗当补通共施,用药当重补肾益气、通络化瘀。常用杜仲、菟丝子、桑寄生等补益肝肾,桑枝、羌活、独活等祛风湿、利关节,桃仁、芥子等散瘀化痰,穿山龙、蜈蚣等搜风通络。孟凤仙[19]认为,痛风脾肾亏虚,清浊升降失常为内因,进而湿热浊毒内生,迁延日久则“久病致瘀”,痰瘀阻络是痛风慢性期的病机特点。治疗在扶正基础上加怀牛膝、姜黄、丹参、没药、苏木等药活血化瘀通络,取得良效。彭江云[20]认为,痛风慢性期正虚无力驱邪外出,治疗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治宜温扶阳气、祛瘀通络,正盛则邪自去。张皖东[15]认为,痛风日久,气血运行不畅,则痰瘀胶结痹阻,同时湿困日久,则致脾肾亏虚。正虚邪恋,疾病缠绵难愈,治以附子理中汤配合化痰祛瘀之药,随症加减。叶海[21]认为,痛风缓解期治疗应缓求其本,药物常用熟地黄、桑寄生、杜仲、续断、生黄芪、太子参滋肾健脾,白术、白扁豆益气降浊,牛膝、独活、土茯苓、车前草、萆薢、薏苡仁活血通络。以上医家在痛风缓解期即“正虚候”“痰瘀候”的治疗中以扶正固本、化痰祛瘀为主,蠲邪外出为辅,与“虚邪瘀”理论思想不谋而合。

4 “虚邪瘀”与中医外治法

痛风的治疗除内服汤药外,中医外治法同样疗效明确。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熏洗、针刺疗法、灸法、针刀治疗等[22]。娄多峰[23]自拟二草二皮汤熏洗治疗痛风所致的关节肿痛,治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再结合关节局部表现,辅以祛邪或化瘀药,灵活化裁,熏洗治疗效果显著。陈杰等[24]将14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予口服塞来昔布0.2 g,每日2次。观察组予口服塞来昔布0.2 g,每日1次;并用二黄膏局部外敷。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症状缓解率及缩短疼痛缓解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齐淯[25]将60例痛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热痹清颗粒和洛索洛芬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病情恢复。由此可见,中医外治法多适用于痛风急性期即“邪、瘀”明显的患者,可以起到利湿泄热、通络止痛作用;若患者正虚较为明显,可内服和外治相结合,以促进局部痰浊瘀血的消散,延缓局部病变的进展。

5 “虚邪瘀”与日常生活调护

痛风属于代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单用药物治疗往往不能取得满意效果。饮食结构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控制痛风的发病同样重要。路志正[26]认为,痛风根源在于饮食,首要节饮食、味清淡以防湿邪内生;次要适运动、调情志可使血脉周流通畅而祛瘀;同时应重视生活起居调养扶正以未病先防。娄玉钤[27]认为,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痛风的核心,正虚候通过禁酒、低嘌呤饮食及合理运动可以降低高尿酸血症的痛风发作风险;邪实候避免高嘌呤饮食、剧烈活动及劳累可降低痛风急性发作的频率;痰瘀候可做拉伸练习-神经肌肉功能练习-有氧运动“以动防残”,瘥后调摄饮食、形神共养、畅达情志以防食复、劳复、情志复。

6 小 结

我國痛风发病率高达1.1%[28],无论是急性期红肿作痛,亦或是慢性期关节畸形、肾脏损伤,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探究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通过总结上述文献可知,从“虚邪瘀”论治痛风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虚邪瘀”理论认为,痛风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正气不足为主;标实责于痰、湿、热、瘀之邪伏于三焦,流注经脉骨节。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急则治标,缓解疼痛;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兼有久病入络,治疗以补虚通络为主,兼以泄浊。同时节饮食、适运动、调情志等日常生活调护应贯穿于疾病始终。当代各医家尽管对于疾病的认识稍异,但整体不离“虚邪瘀”的思想,治疗不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大法,辨证论治往往取得良好疗效。基于“虚邪瘀”理论治疗痛风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指导治疗及用药方向,指引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但目前“虚邪瘀”理论深层涵义的解读以及临床推广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相关报道一定程度上证明其在痛风治疗中的作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较为复杂,质量控制难度较大,所以仍需要提高循证医学等级,设计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为从“虚邪瘀”论治痛风提供更严谨的高水平证据。

参考文献

[1] 王昱,邓雪蓉,张卓莉.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0,24(12):862-864.

[2] 傅恒涛,张苗,慈小燕,等.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21,44(8):1811-1816.

[3]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4] 娄玉钤,李满意,陈永前,等.应用风湿病“虚邪瘀”理论诊治痛风的体会与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5):58-61,72.

[5] 李满意,娄玉钤.痛风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6):57-62.

[6] 李满意,娄玉钤.娄多峰治疗痛风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238-5240.

[7] 李嘉辉,于静,金明秀.金明秀教授分期论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8):47-49.

[8] 赵明芬,安冬青,汪建萍.试论伏邪理论的源流及发展[J].中医杂志,2016,57(3):189-192.

[9] 金亮,刘玉萍,邓红霞,等.黄文政疏利三焦论治痛风性肾病临证经验举要[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7):92-94.

[10] 王新贤,殷海波,陈亚光,等.从伏气学说探讨痛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辨治[J].中医杂志,2016,57(13):1168-1170.

[11] 周慧敏,向楠,胡旭.运用伏邪学说从肾论治痛风病[J].陕西中医,2016,37(3):332-333.

[12] 李君霞,黄闰月,陈秀敏,等.浅谈朱良春教授从“浊瘀”论治痛风的学术思想[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4):75-77,86.

[13] 韩曼,姜泉,唐晓颇,等.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慢性痛风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5):4-6.

[14] 何莉,呼兴华,刘双,等.许建秦教授应用除痹止痛汤治疗痛风急性期经验[J].陕西中医,2021,42(9):1273-1275.

[15] 张干,张皖东.张皖东分期论治痛风临床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2):251-254.

[16] 李晓敏,康静,牛金宁,等.张永康教授辨治痛风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1):100-103.

[17] 周彪,郭玉星,陆小龙,等.熊辉教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5):39-41.

[18] 聂云娇.王行宽治疗痛风经验[J].河南中医,2022,42(2):209-213.

[19] 张承承,孟凤仙,卜祥伟,等.孟凤仙教授治疗痛风病的经验总结[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2):123-125,130.

[20] 毕翊鹏,秦天楠,刘念,等.彭江云分期辨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总结[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38-40.

[21] 周丹庆,叶海.叶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20,52(1):188-189.

[22] 韩珊,周静,马武开,等.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11):67-69,80.

[23] 王晴,李满意,潘宏伟,等.运用娄多峰教授二草二皮汤熏洗治疗风湿病关节肿痛的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9):34-35.

[24] 陈杰,郑颖,廖琳,等.塞來昔布联合二黄膏外敷治疗瘀热阻滞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5例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3):16-19,43.

[25] 齐淯.针刺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26] 赵晓峰,刘签兴,姜泉.路志正从脾肾论治痛风经验总结[J].北京中医药,2021,40(10):1092-1094.

[27] 刘国丽,张广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痛风“治未病”探微[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4):45-48.

[28] 倪青.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世界中医药,2021,16(2):183-189.

收稿日期:2022-11-29;修回日期:2023-01-1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1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目(63185021)

作者单位: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通信作者:王耀光

猜你喜欢

痹证痛风研究进展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痛风的治疗
痛风了,怎么办?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