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边境地区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3-05-16刘兆欣阙军常

关键词:居民社区素养

刘兆欣,阙军常

(1.哈尔滨体育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 2.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

“体育素养是人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体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1]在我国体育领域,关于体育素养概念的核心认知还不够完善,体育素养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明确结论,与美国的K-12标准以及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体系[2]相比,国内现有对体育素养的研究在实践层面仍然偏少,涉及理论到实践的突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2019年是中国与俄罗斯建交70周年,也是中俄国家合作交流年。黑龙江作为中俄边境大省,具备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长期肩负着两国教育领域重要交流活动的使命。俄罗斯是体育运动强国,黑龙江是体育人才输送大省,中俄边境城市居民体育的互鉴交流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研究中俄边境地区居民体育素养的提升策略及应用,是社会体育工作者的一项不容回避的议题,对提高边境地区居民的生活健康质量,社会的体育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体育文化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随机抽样方式在黑河市抽取300名18~70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查阅法:运用互联网、检索百度学术、CNKI、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相关文献资料,并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大量体育素养相关书籍,经过认真阅读研究,并对其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分析,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抽样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征询专家意见,制定了详细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体育参与情况:参与的动机、参与期待、形式、项目、强度、场所、频率、时间等,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8份,回收率92.7%。其中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92.7%。

(3)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对高校有关专家和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问卷设计制定、样本选取及影响城市居民体育素养的因素和提升策略、目标效果等,特别是在提升策略的应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29.0数理统计软件,对已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俄边境城市居民体育素养的现状

(1)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

中俄边境地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机能水平、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压力、愉悦身心。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能够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强健体魄的重要意义,也希望通过体育运动来改善自身身体状况,选择人数为266,占被调查人数的95.6%。36.9%的居民具备体育专业运动知识,基本了解一些体育项目所具备的娱乐消遣功能,25%的居民期待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满足其兴趣爱好,也有部分居民希望通过体育活动增加社会交往,缓解社会压力等。总体看,多数青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初衷都是希望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保持充沛的心态,从容地应对来自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也能扩大社交圈;多数老年人参与体育运动,其动机都希望通过身体锻炼来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总而言之,民众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品位,“体育即生活,生活即体育”的思想正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

(2)居民选择体育运动的项目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们选择体育运动的项目比较多样化,依据他们对运动项目的了解程度以及喜爱程度,选择的项目分别是慢走、快走、慢跑、快跑、室外健身器材、室内健身器械、广场舞、健身操、拳术、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滑冰等。根据采访,许多居民的兴趣广泛,但因为所处地区冬季漫长、寒冷,缺乏合适的场地和设施,大多数居民们只能选择走步、跑步等对场地要求不高的锻炼方式,这也是此项活动受大众青睐的主要原因。此外,在不同性别人群选择的锻炼方式中发现,女性选择参加广场舞、健身操、瑜伽多于男性,而男性选择慢走、快走、慢跑、快跑、室外健身器材,室内健身器械多于女性。简单易行的锻炼方式,使锻炼者更容易控制和掌握运动的量及强度,在增强心血管功能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3)居民选择体育运动的场所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们对身体锻炼的场所选择偏重于开放性、大众性和就近性。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依据到访频率的高低依次为:公共体育场地、公园、社区广场、住宅小区广场、学校体育场、收费运动场馆等。其中,去收费运动场所的居民较少。由此可见,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是推动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升城市居民体育素养的重要措施。

(4)居民爱好体育运动的形式

调查了解到,运动形式分为个人形式、同伴形式和家庭形式,在调查结果中发现这三种形式的占比分别为48.1%、6.1%和5.8%。由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大都是自发行为,因此在这三种形式之中个人形式占主要部分。个人锻炼不仅可以灵活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对于锻炼时间长短、何时锻炼都易于把握,因此大多数人都喜欢自己去运动。然而和家庭成员一起锻炼,对于运动项目和时间选择都颇有局限,但是与家人一起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促进了彼此的沟通。由于社区和单位牵头组织开展的体育运动并不多,在全民健身运动大力推行的今天,以期使更多的人参与健身活动,社区与单位加大力度发展体育工作,是一种趋势,一种必然。

(5)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强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每周进行3次以上运动的居民占41.4%,每周进行1至2次运动的居民占22.7%。这表明,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逐渐有了锻炼的意识,锻炼基本达到了规律性。参加体育活动30分钟或以上的居民占所有被调查居民的70%。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可以分为大强度、中强度和小强度,其中以脉搏每分钟160次以上为大强度,以脉搏每分钟110~160次为中强度,以脉搏每分钟110次以下为强度较低。适当的运动强度主要在于自身运动条件相对应的中等程度或高于平均负荷强度时达到。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占被调查总数的68.4%,参加大强度体育运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0%。从数据来看这意味着大多数从事体育活动的居民都达到了有效的运动强度。从体育锻炼强度来看,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强度中,中等强度以上者为男居民大于女居民,较小强度则为女居民大于男居民。从年龄上看,青年人的强度往往较高,中年人的强度中等,老年人的强度较低。它关系到各年龄阶段人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应合理地安排运动强度。在体育锻炼中,应根据自身体质,让生理负荷量达到增强体质的要求,又能与实际承受能力相一致。选择合适的运动频率、持续时间、运动强度,并且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6)居民提高体育素养的期待度

中俄边境地区的居民对未来体育活动的期待程度间接地反映了他们体育意识的强弱。根据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居民具有较强的体育意识,从数据上来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锻炼和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居民占56.1%;对于剩下的43.9%的居民,有条件就进行锻炼的占32.8%,没有条件就不锻炼的占2.8%,根本没打算锻炼的居民占8.3%,可以看出这部分居民体育意识较薄弱。居民中28.5%希望增加便利的体育健身场所和设备,58.1%的居民希望继续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59.8%的居民希望增强自我评估体质健康能力。从居民对体育活动的期待程度来看,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还是有的,但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此,政府职能部门要培养和加强居民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这不仅能让居民认识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意义,又能使他们在坚持运动之后体会到快乐的心情,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成长。

2.中俄边境城市居民体育素养的提升策略

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由居民体育素养水平诊断、实施策略、实施体系和实施效果四部分组成,四者组成完整的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结构

(1)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的设计

诊断居民体育素养水平,就是要明确促进策略实施的范围,并调查掌握实施范围内居民体育素养水平的认知程度,在对调查结果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后续的提升目的、提升策略、实施路径等奠定基础,同时为科学评价实施成效提供量化的指标。提升居民体育素养水平的实施策略就是要制定具体的提升举措,确定实施人群、实施内容和具体方法,并实时收集实施效果,为下一步对现有实施策略的修改完善提供事实依据。提高城市体育素养水平实施系统是落实提升策略的主要载体,以科学完善载体的建设完成具体实施内容才能顺利达到提升目的。促进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高的执行成效是促进策略在执行期间及之后的成效反映,也是促进策略运用执行成效的一个重要表现,对进一步改进提升策略提供了指导性的反馈信息。

(2)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的实施路径

体育素养提升策略应在国家部门相关政策的帮助下,由社区、学校、体育协会、家庭成员在实施体系中共同完成。将多种体育素养手段融入资源,打造多样化的互动模式,为社区管理者提供参考或运营。实施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实施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

①国家部门的政策支持

居民体育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繁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政策法规的支持。近几年来,国家为提高居民体育素养相继出台有关“全民健身”的一系列政策,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政策的颁布,给大众普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指明了道路,推动国民体质的普遍提高。在政府的主导下,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事业中来,使居民获得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手段。省、市各级人民政府也先后颁布了地方法规,这些出台与执行的政策、法规,为居民体育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社区体育的管理

社区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居住的地方,社区体育组织负责满足所有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体育从某种程度上是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社会体育管理应是为了适应其本身的需要,对广大居民进行高质量社区体育管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社区应努力改进其组织和系统,以便更好地实现其目标。社区居委会要将社区体育纳入社区工作计划并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确定社区体育管理中不同层次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对其实施必要的评价和奖励。改进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建立社区体育领导小组和协会,完善活动场所章程和管理制度,规范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场所的管理,促进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社区居民建立体育档案,添置设施,强化管理。社区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添置各种健身硬件设施,增加体育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适宜的健身环境。社区要聘请人员加强对各种体育健身器材进行看管维护,确保各种设施完好,提高体育设备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培养骨干,科学引导。社区体育是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了让社区居民能够科学、安全、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社区应常邀体育专业人员参加,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健康知识的科普讲座和建议,推广体育运动项目,使社区内的体育教师、文艺工作者、退休体育人士及其他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的领导和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地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成为社区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同时,社区还应主动与社区卫生部门取得联系,为社区居民提供锻炼前的身体检查,预防运动损害。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人们科学健身意识。对身体有疾病的居民,联系专业人士,制定相宜的运动处方,积极引导市民参与适当的体育锻炼项目和形式,逐渐提高城市居民的科学健身水平和生活质量。

③学校体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尤其是高校在体育设施、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等方面,社区要充分利用、合理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学的指导作用。包括适时开放高校体育设施。社区要主动联系高校,请求高校在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适时开放体育设施,方便社区居民能进入校园进行体育锻炼。借力培养社会体育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体育作为一种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健身需求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缺口。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提高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高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优化课程设置,即按照国家标准开设必修课程,并结合学校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开设选修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即增加实习实训时间和机会,并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协同机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即提高教师和教练员的数量和质量,并加强专业培训和交流。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可以提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使他们能够深入到社区对社区体育实践进行引导,对于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的培训,还可以开通社区体育健康知识热线、搭建社区体育知识网络咨询平台等,对广大社区居民进行体育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发展。为了完善居民体育素养评价制度,我们应该发挥不同水平学校特别是大学在体育科研方面的优势。我们要求学校体育教师和科研人员紧密联系社区实际,归纳并撰写适用于社区体育的实务指南,用于引导城市社区居民科学体育锻炼。同时,我们也健全了居民体育素养评价指标,构建了社区居民体育素养评估体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监测和促进社区居民的体育健康水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体育社团特色优势的推动下,大多数体育社团都是在有着共同的爱好、兴趣、感情、友谊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体育群体,其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多元化的要求,城市社区应充分利用各种体育项目的特点,吸引各种性别年龄群体加入社区,如中老年妇女的秧歌舞、广场舞、太极拳、太极扇舞等,引导社区体育群体成员积极参加,以提升居民的体育素养。

④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可以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和能力,增强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相反,一个冷漠、紧张、消极的家庭氛围会导致人们产生不良情绪、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体育运动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压能力、培养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有效途径。在家庭之中,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积极参与各种适合自己和孩子的体育活动,如散步、跑步、打球等。这样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也可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他们从小就养成锻炼身体、爱好运动的习惯。总之,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建设一个温暖而又有活力的家庭氛围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做到的事情。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家人都拥有一个健康而又快乐的生活。而现在社会上,一些家长拼命打工赚钱,一些人沉迷于赌博、网络游戏,这种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良好习惯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做为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具有一种家庭责任感,家长要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儿童应将在校期间所掌握的体育技能知识,通过家庭活动表现出来,给家长带去正确的体育观念与方法。因此,加强家庭体育运动习惯,创造良好的家庭运动氛围是提高居民体育素养的重要手段和体现。

⑤居民个体的运动参与

动机是驱使人们参与并坚持某种活动的内在力量,它与人们的需求有关。要实现提升策略,就要让居民个人主动参与,要把居民个人的主动参与作为促进居民运用体育素养策略的重要环节,要通过这一事实体系,营造一个积极的体育氛围,激发和吸引居民的自我锻炼动机,让他们能在多种体育环境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和群体,使得更多的居民愿意参与到运动中来,并在体育中提高体育素养。

简单地说,体育素养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所拥有的以及经过后期教育所获得的体育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体育信息来保持与增进自己的体质健康。要实现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应该从健全居民健身运动管理体系着手,构建社区和学校、社团协会和家庭战略执行系统网络,有效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改善社区体育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居民个体体育素养的目的。以提高全社会体育素养从面到点,从点到面的聚面水平,并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体育素养评估网络。当然,这一提升策略既与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分不开,与政府部门的社区资金扶持分不开,与各级学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分不开,还与体育社团组织管理和活动发展的社会支持密不可分。

3.中俄边境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策略的目标和评价

(1)居民体育素养水平提升策略的目标

提升居民体育素养水平的策略应该以“促进居民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为核心目标,根据体育素养各因素制定具体的措施,针对不同的居民群体采取一系列策略,确保全体居民至少满足最低要求,达到预期高要求的核心目标。简单地说,就是目标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身体素质应在原基础上有所提高,生活习惯应在原基础上有新变化,心理活动应在原基础上向更健康方向发展。

(2)居民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的评价

评价居民体育素养水平的提高战略应从居民体育素养提高战略的构成层面来评价,并就战略的实施目标、方法、内容和成效进行评估。对实施体系过程中社区体育组织建设,设施管理与维护,学校资源整合与利用度,居民参与性与满意度及居民间接生活方式变化与生活质量改善等具体实施状况的评估进行了客观评估。评价方式可进行问卷调查、电话问询和居民体质体能测试等。对中俄边境居民提高体育素养的策略评价主要集中在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动机和态度与能力的转变上,不仅注重过程评价还应注重效果评价,有必要对实施前、后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进行整体评价比较,不仅能体现出提升策略所取得的成效,而且能对我们以后的研究与实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制定出更科学、更高效的评价标准。

三、结论与建议

1.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对城市公共健身场地设施进行科学配置

政府要在体育建设中起到宏观支配作用,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这一基本点上,着力发展便于推广、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大众健身娱乐项目应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大众体育活动发展中应加强综合协调作用、搞好宏观调控、凸显服务理念、规范管理。政府部门要将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融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等平台积极开发社区体育运动和拓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城市公共健身场地设施按国家规定标准配置,使社区居民能够进行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2.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使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的提升战略是一个多元化互动的有机整体,有必要将提升居民体育素养水平的各种手段整合到资源中去,互相配合共同实现,从而使社区体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社区应充分运用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提高策略,发挥社区、社团、协会、俱乐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提高体育素养方面各自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使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社区应通过构建社区体育健康服务平台、开展居民体育素养水平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等方式客观评价居民生活方式间接变化及生活质量,强调过程评价与目标人群质性评价相结合,使得评价结果更客观。

3.增强城市居民对体育素养的认识,增强对城市居民运动技能与兴趣的培养

当今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疾病与灾难频发,使得人们对身体健康问题开始重视起来。身体健康是以加强体育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为先决条件的。强化居民体育意识、加强全民健身工作、让社区居民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让“健康第一”理念在社区居民中形成共识,唯此,才能够唤起广大社区居民对健身的认知,使更多社区居民能够充分了解体育健身运动开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进而积极促使其对体育运动有积极的参与动力,鼓励并吸引社区居民更加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正确认识和指导广大社区居民体育需求,强化对社区居民运动技能与兴趣的训练,着力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形式等特点,不同体育需求内容,让其逐步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体育运动的路径,养成良好的运动方式和习惯,有效提高居民的体育素养水平。

4.建构科学评价体系,使得对实施效果的评价更公正、更客观

推进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水平的提升策略应用评价要趋向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和目标人群质性评价的结合,使评价方式更具人性化,结果更客观。城市居民体育素养改善策略最终目的仍然是促使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持续强化社区居民身体体质,让广大城市社区居民能够以更高的热情投身到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去,城市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也能够持续改善。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素养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石器时代的居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