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志强:神经外科“多面手”

2023-05-16陈秀超郑颖璠

大众健康 2023年4期
关键词:志强帕金森病神经外科

陈秀超 郑颖璠

见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伊志强,是在一个手术日的晚上。作为“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这一中国神经外科医师最高荣誉的获得者,伊志强每周的手术都排得满满当当。很多患者因病情复杂,辗转多家医院,最后在伊志强这里得到妥善救治。這些荣誉和成绩的背后,凝结的是一位神经外科“多面手”日复一日的默默深耕和卓越努力。

探秘颅底“天花板”

神经外科医生探索的是大脑这个人类最精密、神经系统最复杂的区域。颅底肿瘤又是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对术者水平要求极高的一类疾病。

2019年,一名28岁患有巨大颅底软骨瘤的女患者(化名刘婷)找到伊志强。因被肿瘤折磨,进食困难,她的体重还不到35公斤。肿瘤虽然是良性的,但因为放疗、化疗均不起作用,只能通过手术切除。当时,刘婷身上的肿瘤已经长得很大,从她的下颌一直向上生长到了颅底,侵犯颅底骨质及颈1~3椎体,压迫气管、食管,包裹同侧椎动脉,牵涉范围广,手术难度极大,风险很高。

颅底在人脑深部,被脑组织覆盖,解剖结构复杂,孔隙众多且穿行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颅底往往被口腔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专业医生形象地称为“天花板”。颅底向上是大脑,属于神经外科范畴。所以,颅底也是神经外科的“地板”。一些跨越颅底生长的颅底肿瘤,常会涉及神经外科、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骨科等多个学科,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完成。团队合作进行手术时,大家可以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面对一些特殊病例时,由于不同科室医生的专业知识不同,每个人都只能做其中一部分,剩下的部分能做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可能都没底。这种顾虑,有时会让医生的技术难以在患者身上发挥到极致。

在找到伊志强之前,刘婷已经辗转多家知名医院。好几次,都是在最后一刻,专家团队觉得手术风险太高而选择放弃。接手这台手术,就意味着医生要设法完成一个多学科合作的工作,对术中涉及的神经血管保护、颅颈骨结构稳定性重建等操作,都要一一处理好。如果没有对复杂颅底技术、脊柱内固定技术及脑血管介入技术的熟练掌握,就很难把控好手术的风险。

在刀尖上“跳舞”

伊志强恰恰就是具备这些优势的人。他擅长颅内肿瘤手术,尤其是累及颅面、颅鼻、颅眶、颅颈等多部位的复杂颅内外沟通肿瘤。这无疑让他成了这台手术的绝佳人选。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伊志强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为刘婷进行肿瘤切除手术之前,伊志强给她做了血管造影检查,充分评估其血管受累情况及代偿情况,且提前“排雷”,在确认对侧血管发育良好的情况下,将受累侧的椎动脉颅内段做了栓塞,预防术中出现来自颅内的致死性出血。

手术中,由于少了这一顾虑,伊志强对肿瘤和被肿瘤侵犯的颈椎骨质进行了大范围的切除,然后通过金属内植物将颅颈固定起来,避免后期因头部和颈部间不稳定造成神经损伤。经过长达12个小时的奋战,伊志强圆满结束手术。刘婷术后也恢复得很顺利。出院前,刘婷进行了复查,CT片显示肿瘤已被切除。但伊志强仔细阅片后,发现在颈1椎体前方,还有一个可疑的小凸起,应该是残余的肿瘤。因为这部分肿瘤位于前方,侧方手术入路很难发现并处理。伊志强与患者及家属商量,建议延迟出院,再次手术切除残余肿瘤。考虑到刘婷刚做完一次大手术,身体会吃不消,伊志强决定待她休养一段时间后再行手术。

7个月后,刘婷在复诊时确认了伊志强之前的判断。但这次,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伊志强的面前:残余肿瘤位置很深,不易显露。在认真评估后,伊志强决定经口腔入路在内镜下切除肿瘤。相比大脑这个人体最干净的器官,口腔内存在多种细菌,从口腔入路,意味着更高的感染风险。这就好比在刀尖上“跳舞”:如果手术做得不够精细,将保护大脑的一层极薄的硬膜穿破后,口腔里的细菌进入大脑,就可能给患者造成致命的感染。基于对相关解剖结构及内镜技术的熟练掌握,伊志强没有退缩,在充分准备后,将刘婷的残余肿瘤彻底切除了。术后第二天,刘婷就能自行经口喝水,很快便康复出院了。

“1+1>2”的效果

伊志强回忆,在刘婷的整个手术过程中,他用到了显微颅底外科技术、内镜技术、血管介入技术及脊柱内固定技术。在他看来,一个医生同时掌握多种技术,就可以融会贯通,互为支撑,把每个技术的优点发挥到最大,起到“1+1>2”的效果。

“你掌握的技术越多,就越能给患者提供更适合的技术。反之,你给患者提供的就只能是你最擅长的技术,而你最擅长的,不一定对患者最合适。”伊志强说。

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说:“要想成为一等一的高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就是心甘情愿地长时间接受千锤百炼。”在伊志强的职业生涯中,复杂的病例很多,刘婷的手术只是他展示高超手术技术的一个缩影。除了颅内外沟通肿瘤,伊志强还擅长采用血管内介入与开放手术治疗脑血管病,以及脊柱脊髓疾病的显微外科手术,对利用显微镜结合内镜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患,以及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等也不在话下。

除了经常受到患者称赞,伊志强还得到了来自同事和同行的肯定。同行评价他是神经外科的“全能战士”,团队内的年轻医生形容他是一本行走的“手术教科书”。在这些年轻医生眼里,几乎神经外科所有的手术,伊志强都做得相当棒。现在,团队内的很多医生都能独当一面了。他们在独立做手术时,伊志强仍会在旁边坐镇,观看手术录像,用自己的知识指导年轻医生如何将手术做得更好。

伊志强的这种“全能”,也体现在他参与医疗援助的时候。在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地区,伊志强经常是一个人把神经外科相关疾病治疗全包下来。这给当地医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不但让当地医生开了眼界,更惠及了当地患者。

曾有一名贫困的脑膜瘤患者,肿瘤长在颅内、眼眶和耳内,当地医院无法请到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眼科专家共同会诊,导致手术一直被搁置。伊志强在援助期间了解到患者的经济情况和身体情况,便认真设计了手术方案,独立完成了肿瘤的切除及颅底重建,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让解剖结构“活”起来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伊志强作为导师助手,经常随导师一起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开展手术合作。他发现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颌面部及侧颅底区域的解剖是非常复杂和陌生的。为了能更好地从手术视角了解该区域的解剖结构,伊志强将自己的博士课题锁定为侧颅底及相应中颅窝区域的显微解剖和虚拟现实三维影像研究。他希望通过这个课题,掌握该区域的解剖结构特点和颅内外沟通路径,从而更好地解决颅内外沟通肿瘤患者手术创伤大、风险高的问题。

为完成这个课题,伊志强用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在位于地下三层的解剖教研室里,对15个标本进行细致的解剖研究。当时,他要先把标本血管里的血栓清理干净,然后拿着红蓝胶水对脑部的动脉、静脉血管分别进行灌注,以了解血管走向;要模拟手术入路,从手術视角逐层解剖分析;还要给每一个标本做CT及磁共振扫描,再输到电脑里成像,继续进行模拟操作。因为解剖室里见不到阳光,伊志强去得又早,有时一忙起来到夜里三四点钟才离开。伊志强回忆道:“基本上,那一个冬天就没怎么见过太阳。”

正是这种一般人觉得非常枯燥的解剖训练,成了滋养伊志强神经外科职业生涯的强效营养剂。经过半年的解剖研究后,伊志强能够比较快地将平面CT及磁共振图像等进行立体化转变,原先解剖书上的知识在他脑子里“活”了起来。他经常告诫学生,如果只会看平面图,不能将它转换成立体结构,或者只是背熟了脑部的结构关系,而没有动手操作的经验,那在实际手术中肯定要“迷路”。

在伊志强看来,一台手术能做、会做,和能做好、做得漂亮,不是一个层级的事。伊志强的敬业和专业,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和高效。即使患者出院后,伊志强也关注着患者的恢复情况。“刘婷手术后这几年,我一直和她保持联系。现在的她,已经可以正常生活,自食其力了。”伊志强欣慰地说。

责任心和成就感

对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的人来说,选择医学就是选择终生学习。伊志强就是这样做的。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来,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他在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系统率先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组建了围绕帕金森病的多学科团队,让很多深受帕金森病折磨的患者和家庭恢复了正常生活。

伊志强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帕金森病患者术后唱歌、跳舞、打球的视频。一位高龄的帕金森病患者,逢年过节都会给伊志强发来长长的祝福短信,其中也把家长里短娓娓道来。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忙得连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证吃上的专家和患者之间的交流。

2022年,伊志强又在院内开展了一项新技术,利用脊髓电刺激术治疗糖尿病足、带状疱疹和难治性腰痛等疾病,同样也组建了多学科治疗团队,已经帮助多名患者解除病痛,重获新生。平时,他也充分利用自己技术全面的优势,热心公益,服务社会。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伊志强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派出的第一批抗震救灾队员之一。自2019年起,他对国家队医务人员进行脑震荡和运动性颅脑损伤救治的培训,为国家冰雪运动及冬奥会保障服务。

在被问到是什么激励着他在神经外科专业道路上前行时,伊志强说了两个词:责任心和成就感。在他看来,医生这个职业做的都是人命关天的事,每一台手术背后承载的,都是患者和其整个家庭的信任,不能辜负。

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在其书《医生的修炼》中这么写道:“外科手术像其他事情一样,技巧和信心是从经验中积累的。我们都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作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伊志强还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不断修炼着。

猜你喜欢

志强帕金森病神经外科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学习“集合”,学什么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
Analysis of Tibetan Plateau Vortex Activities Using ERA-Interim Data for the Period 1979-2013
帕金森病的治疗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两种置胃管方法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98例
志强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