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财会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05-16曾阳欣玥
曾阳欣玥
高职财会专业教师是财会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已经成为应对数智化新时代巨大变革、引领高职教育应对时代潮流以及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边界壁垒、社会各方对职业教育的缺乏了解、“双师双能”标准模糊、封闭的职业生涯发展渠道等,致使高职财会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因此,建议通过产教融合新模式,丰富培养渠道,共建产业学院,构筑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共同体;依托产学研工坊赋能与成长,拓宽高职教师社会服务渠道;打造“双师双能型”名师工作室,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机制,夯实“双师”素养培育体制机制,扩宽多元化的教師职业发展通道,最终实现高职财会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
产教融合的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近10年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开展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型城市等一系列试点,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75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地方政府努力下,全国共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构建起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在产教融合的发展中,专业教师走在前线,肩负着培养顺应时代需求的人才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技术促使财会工作迈向数智化时代,对应新技术、新业态,高职财会专业教师唯有培养和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职财会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新发展赋能高职财会教师转型的时代必然
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中,将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教改革的重要支点。计划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师培训中对接新标准,更新知识技能,对接新专业目录、新专业内涵。”因此教师的发展要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特别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需求,在教师培训必修模块中应该纳入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同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将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和“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专业目录的变化引领了财会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2022年,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在 “财经商贸大类”中财会相关专业都涉及到了新技术相关内容,如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的职业面向提到财务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岗位,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的职业面向提到财务大数据分析、财务机器人应用岗位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引领教师转型的方向,指导教师职业发展,所以高职财会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是职业教育新发展赋能的时代必然。
(二)顺应数智化时代下财会人才新需求的应然之举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会计、审计和税务领域,财会工作的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得到迅速提高,财务信息得到及时传递。业务数据高效率处理,同时也对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人力资源市场需要的财会人才首先是能够满足智能时代经济管理决策需要、能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共享; 其次是具备时代责任、职业素养、诚实守信、沟通能力; 掌握财务管理、税务筹划、公司治理、资本运营、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知识,能胜任财务数据分析和辅助企业运营管理工作。数智时代对财务工作的变革带来人才的新需求,教师是培养人才之本,教师需要跟上时代步伐,顺应数智化潮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技能,所以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是应然之举。
二、高职财会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财会专业自身特性带来校企合作边界壁垒,阻隔了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多数为当地的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企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虽然中小微企业对专业财务人才有着强烈需求,但其多数是家族经营,所以天然地对外部人员存在疑虑。同时,财会部门是企业的核心职能部门,核算与监督是财会部门的重要工作,对企业整体经营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与一般业务部门相比,财会专业与企业展开校企合作时面临更大的阻力。
(二)企业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信任感和认同感不高
当今部分企业对高职院校缺乏了解,这些企业不知道职业教育,把高职院校和其他类型学校混淆,认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技术开发、科研、培训能力,担心其无法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更愿意选择本科院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当地中小微企业,因而学校与中小微企业合作较多,但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应用与人员培训较弱,不具备行业前沿发展代表性,在财务新技术应用、人员培训等方面缺少长期规划的实力,所以难以满足高职财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需求。
(三)“双师双能”标准模糊与封闭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阻滞了职业能力培养
首先,“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国家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界定和名称,但其认证却缺乏统一、科学的国家认定和资格标准,因此地方院校在培养师资时无法对高职教师的激励和考评等制定统一、合理的衡量标准。其次,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时间较短,如职业本科是近年提出的发展类型,其仍在摸索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化、特色化的标准。最后,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更为繁杂,一方面具备企业背景的教师在企资历、职务任职转化互认体系尚未建立,另一方面,校内教师的企业挂职经历与职业资格证书也无法实现评审指标互认。所以“一刀切”的评审指标无法兼顾不同类型教师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导致教师只关注评审指标,影响职业能力培养积极性。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财会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可以通过打造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有、共用、共享”的产业学院,实现专业融通、师资融会、课程融合的同时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一)依托企业教师工作站,助力教师职业能力提升
依托企业教师工作站,优化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实施办法,教师以小组编队轮训方式深入企业,以员工身份顶岗任职履责,承担企业日常经营、项目实施等实际工作,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各岗位工作职责、管理要求、技能需求、企业文化等,学习财会专业在实践需要的新技能、新技术、新标准。开展校企教师联合授课,搭建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平台,建设结构化兼职教师资源库,企业导师与专任教师资源互通、团队授课,共同开展企业财税应用、财务与企业金融规划、纳税筹划、智能财务大数据分析应用等生产活动,最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打造产学研工坊,促进教师职业能力提升
通过校企双边导师合作成立产学研工坊,围绕企业现实问题展开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和政策应用能力。服务地区特色产业园区,拟开展企业财税应用、财会与企业金融规划、纳税筹划、智能财务大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与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在产业发展中应用科研成果,在企业运营中利用科研成果提高生产力,帮助园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切入点,逐步扩大到其他产业,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和政策应用能力,形成一批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并进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助推地区中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定期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职业能力
依托于产业学院,打造“双师双能型”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分批次加入名师工作室,通过集中培训、实地指导、课题研究、校企合作等研修活动积极发挥名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方面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在组织结构上吸收企业人员进入工作室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纳税筹划、财务大数据分析、财务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开发及产业应用;重点关注“1+X”证书制度,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师培训,培育出一批具备“1+X”证书的教师,全面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打造一支有创新精神、技术过硬的“双师双能型”结构化教学团队。
(四)完善机制,推动教师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没有太大区别,“一刀切”的做法较为普遍,没有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而是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评审标准,评审细则有待商榷。因此,出台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标准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应该在制定标准时适度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个性化与高职教师来源的多样化。此外,激励机制的存在也可为教师提供方向,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热情。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与当地产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教師激励机制,细化考评标准,针对不同职业背景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制定细化、阶梯化的分阶段发展目标,将职业能力的考核结果与物质激励挂钩,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职业技能。
四、结语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财会领域发生巨大变革,企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动机,产教融合新模式带来了专业发展新机遇,一线教师走在改革的前沿,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才能提高高职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高职财会教育改革。提高教师职业能力,除了学校、社会等外部推力外,作为财会类专业教师也应该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成为一名“双师双能”型教师。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2019年度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B023]、2021年柳州市职业教育一般课题[项目编号:LZJ2021C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