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梅
2023-05-16鲍安顺
鲍安顺
一
我去西湖孤山,那儿已经不孤,可是感觉人很孤。
不孤,是去的人很多,多得让我喘不过气来。孤,是我内心很孤。我想,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和靖,在这儿归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被世人称之为旷世洒脱,超逸大德。可是,我却莫名地为他终生不仕、不娶,而且无子,感觉悲悯。这时,有几位同行女士,非常扫兴地说,看什么墓,来西湖是看美景的。我听了,内心更加孤了,为感觉,为自己,更为一千多年前在这儿归隐山林的诗人。
林和靖,也叫林逋,他是那么喜欢梅,植梅养鹤,梅妻鹤子,成为他生活里的至高追求。他却不知,此举后来成了许多中国文人的精神向往,至圣至洁,高不可攀。我也想成为他的知己,可是汗颜不配,是灵魂里少了点什么,还是学识浅薄?古越国有赠梅风俗,说春秋时越国使节诸发出使梁国,手执一枝梅花为见面礼,向梁王致意问候,可是梁王的臣子韩子却不理解,以为一枝梅花不算什么礼数。南朝诗人陆凯居江南时,给在长安的好友范晔寄去梅花一枝,附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近代秋瑾写给友人的《菩萨蛮》里也有此意:“聊将心上事,托付浣花纸。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梅花是赠给知己的,是最好礼物,可是韩子却不欣赏,他不是梅花的知己。
苏轼去孤山拜过林逋墓,而且在梦见林逋的第二天,有人送来林和靖《自书诗卷》,让他鉴赏。那书卷上写的诗和字,如盛开之梅,一朵朵,轻盈飘逸。他看了推崇备至,不能自已,于是写下了《书和靖处士诗后》:“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那“神清骨冷”,梦里如烛光的清澈明眸,说是梦遇,其实是神交,是知己的通达,心灵的契合。我感觉,他是与林逋隔空对话,是梅花知己,曲高和寡,正如苏轼曾经拍大肚问众人,里面装了什么?都说锦绣文章,还有人说满腹经伦,只有他的侍妾王朝云说,一肚子不合时宜!从此,他当朝云如红颜知己,在朝云去世后,还写诗说朝云如梅花。
苏轼是林逋知己,是因为孤山,还有梅、林和靖的诗和孤坟。那坟不孤,是因为有林和靖的梅诗,还有如苏轼一样喜欢梅,且写梅诗的无数诗人。是呀,人生滚烫,心为梅狂,一世倾情,是林逋所好,也是诗人们所好。难怪世间不仅有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有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成了诗人通达心身的精神光芒,也成了互为知音的代名词。
晚清博学大儒姚燮说:“忍得清寒持得瘦,一生知己是梅花”,那梅花知己,是大儒的心靈寄托,也是他心智高洁的目光境界,更是中国文人和中国文化里的幽谷风情,高山流水,风光无限!
二
苏轼与梅岭有缘,他在诗中多次提及,可谓情深意长。梅岭古道,是唐朝张九龄奉旨开凿的,打通了广东对外的道路,称“古代京广线”。梅岭古誉“梅花故乡”,古道两旁梅海如潮,有红梅、白梅、绿梅、腊梅花。苏轼两次路过梅岭,第一次在绍圣元年南贬路上,第二次在元符三年北归途中。当年他58岁,南谪惠州,从梅岭古道进入广东。到了他幸免大赦北归时,已经64岁了,也正是在北归途中,他在江苏常州辞世,享年65岁。
苏轼由儋州渡海北归时,曾与岭南雅士吴子野等友人,同游清远峡广庆寺,并作北归题记,后碑失于灾变。那是小寒时节,苏轼在《清远舟中寄耘老》里诗云:“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让人读后,触景生情,想象梅岭的梅花,在小寒的冷风中,盛开于万壑千岩之间,让行舟里的苏轼,看得心思缜密,情怀分明。当时,他生活清贫,内心却不受羁绊,在自嘲中于心不甘,惬意洒脱。如今梅岭古道旁,有棵参天大树,下立一碑,上书“东坡树”。有人说,此树为苏轼亲手所植,而我以为,当地人崇敬苏轼的盛名,以此纪念他,彰显梅岭的古风遗韵。
是呀,苏轼在小寒节气,再踏上梅岭古道时,情怀沧桑,恍然隔世。那梅岭梅花,是他一生中的精神依托。他43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驿站道上看到冬天的细雨梅花,曾写下“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几乎他每次被贬谪时,都特意去看梅花,欣赏梅花的风雪苦寒,视为知己。可以想象,他在64岁的回京路上,已经看淡了仕途风波,其中有麻木,也有疲惫,更多的还是他的心智超越,洞悉了世事人生。在梅岭古道上,梅花仍旧是他心灵的寄托。他写给朋友的诗里,不再有壮志激情,却有小寒时节的梅岭风光,千峰万壑,仿佛开出了他一生的寻梦情境,梦萦香气,梅姿百态。是呀,他长达二十年的贬谪生涯,不断地被流放,几乎在一两年就要换一个地方,那辗转的颠沛,精神的折磨,生活的贫困,还有他最后一次回归时,已经失去了最小的儿子和爱妾知音王朝云。可是苏轼,虽然年高却心化苍凉,情怀淡然,写下了梅岭风光,留下了梅花诗心,文字的烟云记忆。
苏轼一生多次写到梅岭,在《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其一》中诗云:“回首天涯一惆怅,却登梅岭望枫宸。”可见他身体疲惫,百感交集,回望曾在朝廷做过高官,德高望重,如今却白发苍苍,站在梅岭的最高处,想象来路和去路,心生苍茫,那是他平生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写下了寄友的惆怅诗语。苏轼在《赠岭上梅》里诗云:“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那梅岭,满山梅花,让他想到青梅煮酒畅饮的痛快,黄梅成熟时的细雨美景,多重的心灵意蕴,犹如他梅染霜雪的一生,风雨颠沛,辛酸多艰,在煎熬中老熟,变得淳美超逸,襟怀洒脱。正如苏轼在《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所云:“笑时犹带岭梅香。”那梅岭梅开,笑意人生,梅香透阵。
苏轼在《北归度岭寄子由》中诗云:“青松盈尺间香梅,尽是先生去后栽。应笑来时无一物,手携拄杖却空回。”苏轼一生,只有在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信里,谈到了自己一无所有,可以想他路过梅岭,看到青松梅花时,真是一无所有,就是手中多了一根拐杖。他在《过岭寄子由二首其一》中诗云:“从此西风庾梅谢,却迎谁与马毵毵。”苏轼此次回京,他感觉平生最大好处,就是将多年罪官流放的帽子去掉了,只剩下他内心的精神荣光。他看着梅岭的梅花谢落,感觉自己老了,走不动了,眼看着春天就要来临,与亲人团聚,可是却耗尽了生命,如梅花凋谢。苏轼的岭南梅花诗,真实记录了他晚年的心态人生,他生如梅花,死如梅花,有绽放的梅花诗心,诗情烟雨,生命的文化风光。
苏轼在《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中诗云:“争抱寒柯看玉蕤。”他还在《少年游·咏红梅》中写道:“尚馀孤瘦雪霜姿。”那写得是寒柯梅枝,雪霜中的花姿梅影,与他写的小寒梅岭,相映成趣,精彩紛呈。
三
与梅相关的成语很多,比如“驿使梅花”,也也说成“驿寄梅花”。其意被解释为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这梅,是信物,也是深情,更是古人内心寄托的美丽夙愿。我常想,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那是黄昏里独自的愁绪,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乡愁,是风雨中的无奈,寂寞中的开怀,梅香中的渴望。那个宋代的陆游,是不是也有“驿使梅花”的思念?其实,他的思念,他的梅之情结,早已经只有香如故了。
“摽梅之年”,其中的摽梅是指梅子成熟后就要落下来,用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可谓生动有趣。还有,当我们想到“青梅竹马”,自然就想到两小无猜,那种甜蜜中的童真与情深,集结着天长地久的梦与美好,回味与憧憬,浪漫与激越。那恋情,醋酸甜甜,有一种莫名惆怅中的释怀,也有一种梅酸与梅香里的似水流年。
林逋常泛舟游西湖诸寺,如果家里有客人造访,童子便开笼放飞鹤。林逋就知道了,他必然会掉棹划舟而归。据学者考证,林逋于居处只植了一株梅,而且一直如此。成语“梅妻鹤子”,它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典故,比喻隐逸的生活与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超脱情怀,也成了中国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梅开二度,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成语故事。那书童梅良玉与小姐陈杏元,在生离死别之后得以团圆。那天,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在喜结伉俪的“梅陈”完婚之日,二度重开,花朵满枝灼灼,馨香四溢。那梅花此景,让人感动的,不只是它重新开放,而是它作为一种巨大的隐喻,给予人丰富精彩的想象,它开放的意义不是定格的,而成了再度新梅的喜悦,男女之爱的美好,人文境界的心智启迪。
“盐梅之寄”,比喻可托付重任。本意是说,如果烹调汤羹,盐是咸的,梅是醋酸的,那羹汤必须在咸与醋的调和之中,才能生成与众不同、尽善尽美的味道。“盐梅舟楫”,也是说盐和梅的调和,那类似于舟和楫相得益彰的亲融配合,以比喻辅佐的贤臣之意。
那梅是自然之物,然而被人所用,尤其是运用于成语典故之中,就让人在丰富精彩中见精神,于万象缤纷中看神奇!
四
阳光下的雪地上看梅花,我的心情似雾里看花,那灼灼开放的灿烂梅花,恍然与阳光争春,与寒意中的暖流共融,与我欣赏的目光一起如梦如幻。
看着雪地梅花,那疏影横斜,冰枝玉洁,它一树报春,独先天下之先,开成了二十四番花信之首。我想,这梅花,不争春,只报春,那是生命的超脱,也是它释然的禀性,天赐的怪癖。于是,梅花被誉为了花魁。这花魁,我想是要有气节的,有了气节才见精神,见风骨。是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那是梅花开放的格调,是隐忍的精神,无畏的气节。
是呀,梅花它让世人迷醉,芳魂扑朔迷离。梅,成了人文的典范,脱俗的化身,它不媚俗争奇,不浮躁虚荣,生性高洁,志向清远。我想,梅花盛开,它愈寒冷更鲜艳,愈风雪更奇瑞,愈挫折更弥香,愈风雨更精神,它的冷艳动人,是惊世骇俗的,令所有花朵也望尘莫及。那梅,在经历了磨难之后顶天立地,忍耐着风雪欺凌,怒放俏丽,开得冰清玉洁,坚强不屈。我还想,古人与梅,艺术与梅,气节与梅,汇成了源远流长的人文溯源之梦,那是暗香浮动的铮铮铁骨,傲霜斗雪的泰然自若,它从不低头折节,笑迎的风姿,生命的气象,云蒸霞蔚。
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它疏影横斜,枝的形态里有俯、仰、侧、卧、依、盼之风情,那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之余韵。也就是说,它清癯中见明晰,冷瘦的色彩中见和谐,曲如游龙中披靡而下,像韵律优美的力度与弧线,像时光的动感与沧桑。梅花的颜色,有红色、粉红与白色,艳若桃李,灿如云霞,燃烧成如梦如幻的火焰。它绚丽多情,宛如少女情窦初开,有热情,也有躁动,更有梅色羞涩,如银雕玉琢,雪塑光华,令人肃然起敬,心驰神往。
陆游称赞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他喻梅为知音,曾赋诗云: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可见那梅花的清高,不是孤傲,而是清气乾坤,心志清流,精神的晓风和畅。
宋代卢钺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那雪梅之境,不是雪,也不是梅了。那是一种隐喻,渗透我们的灵魂,像鱼一样游动,像空气一样弥散,像流水一般生动。陆游的咏梅是苦情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由此可见,梅的隐喻是丰富的,丰富得让我们难以想象,绮丽多变,让人心驰神往。
五
听古琴曲《梅花三弄》,内心生出许多想象,既虚无缥缈,又非常美好。那古曲音韵,那情思旋律,富丽中见清丽,多彩中显简约,感觉曲调纷繁激昂,一波三折,婉约多情,让人意绪纠结。我想那古曲词写道,梅花一弄断人肠、二弄非思量、三弄风波起了,写得多好呀,与古琴曲的音乐情感,曲风愁思,真是鸾凤和鸣,相得益彰。我还想,那古曲与古词,与梅花的色彩一样,也是多变的,有红、紫、白、淡粉色的,可谓有色有韵,有情有义。是呀,古人把梅花写成了优美的诗词和音乐,传神,也传情,还极具变幻,有着扑朔迷离的奇妙想象,浪漫风情。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记载,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被改编为古琴曲。有文人说,从此古曲诞生,那“梅花三弄非三弄”了,成就了“千弄万转梅花香”。也有文人雅士,简称《梅花三弄》为“三弄”,说它琴曲别具风情,丰沛充盈,构成了极大审美空间。可见,那“三弄”之境,成了情真意切的生命歌颂:有君子之真、君子之情、君子之操,那恢宏的诗意气象中,飞翔缤纷的色彩之梦,燃烧浩荡的精神渴望,升腾灵魂的天地神往。
“三弄”之意,也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英姿次第绽放、个性不屈不挠、气概昂扬向上。为此我想,那梅花的芬芳,艳丽,耐寒的品性,象征节操高尚,真是品性良多,数不胜数,歌唱不尽。我还想,那梅花最初的自然夙愿,在古唱词里写得多好,梅花一弄戏风高、二弄迎春曲、三弄唤群仙。那梅花,一度之弄走进了初冬时节,二度之弄让人体会到深冬寒意,三度之弄带走了残冬消息。还有更妙的唱词,一弄清风、二弄飞雪、三弄光影,弄得梅花暗香浮动,天地冰雪无边,美不胜收。另外,《梅花三弄》,也是改编琼瑶小说的爱情电视剧,分为三部作品《梅花烙》《水云间》《鬼丈夫》,讲述了三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看得我情思缠绵,泪流满面。
红楼梦“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一回,莺儿替三姑娘探春打的花样,是攒心梅花。宝釵见了,建议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又建议用金线打络子。那玉,意指贾宝玉,金则是指薛宝钗。书中的“梅花络”,已经不是梅花了,那是一种极其传神的隐喻,充满机智,也充满情趣。
六
最早知道墨梅清气,是读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写到的清高王冕,他对小说中在京城做高官的危素,连见一面都拒之千里之外。明人孙长真有诗赞王冕画梅:“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诗人独得梅清性,不画官梅画野梅。”那墨梅清香,是王冕的清性,正如诗里野梅,生长深山野地,有着最自然的本真形态;不像官梅,经人工改造,枝干扭曲,有屈从,也有奴颜婢膝。王冕的画,是当时很多达官贵人竞相收藏的珍品,但他宁肯过着清苦贫寒的农夫生活,从不向富家官宦出售画作。他画梅题诗:“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那意思是说他心如冰玉,绝不屈从。王冕的墨梅,笔墨浓淡相宜,浓墨画的老梅桩,在漆黑一团中画活了百年老梅的倔强与峥嵘。王冕曾经在一幅梅花图上题诗,道出自己画梅心得:“老仙醉吸墨数斗,吐出梅花个个真。相见莫嫌颜色异,山林别是一般春。”王冕做到了“梅人合一”,性情再现了他的诗云风貌:“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那清,就是清扬之气。
墨梅清气,也是王冕内心清气,有画艺的馨香,也有自然梅的芳华素洁。那清气,在画内透出清秀神韵,在天地间散发乾坤气象。墨梅不艳,更不俗,那一个“流”字,而不是“留”字,正是王冕用心之处,动感外溢,飘荡弥漫的是清香美德、人生品位、傲气风骨、清高雅意之气,脱俗不浮,漠然献媚。现实中,没有一种梅花是黑色或墨色的,墨梅存在,是洗砚池边的精神高地,也是清气袭人的高贵神往。
王冕别号,有煮石山农、食中翁、梅花屋主等,从中可以看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的清扬之气。他的诗作,同情民间疾苦,描写田园隐逸生活,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明朝诗人徐渭曾写道:“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写出梅的至高人格,让高贵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也黯然失色。那“梅花香自苦寒来”“冰雪林中著此身”,在纷飞雪天,梅清香,虽浪漫绚丽,内质却清廉自洁,超然物外。是呀,墨梅与清气,是王冕的境界,叙述出人世落寞与淡泊的超然情怀。那墨梅,还有自然界的梅,都是外形之貌,只有王冕的清气,才是画魂!
我想起了两件事:一是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专家说,如果种下这颗种子,会发新枝,也会开出美丽的梅花。另一事是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家传一本《宋朝梅》,据说他高超的书画技艺,正是源于这本家传珍品对他最初的启迪,启发了他的心智,让他的灵魂,获取了精湛艺术的创造力。
责任编辑 杨艳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