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建构性及现实性
2023-05-15王丹彤
王丹彤
解读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建构性及现实性
王丹彤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因而围绕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探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资本论》中无产阶级概念的深入挖掘,一方面意识到资本的统治力量,资本主义的经济领域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核心场域;另一方面既要看到无产阶级的现实性,更要着重把握无产阶级这一范畴的建构性内涵。面对当今社会产生的新变化,我们也要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做辩护,分析社会阶层的新特点,把握无产阶级概念的实质,展现这一思想的现实价值。
阶级;资本;无产阶级;现实意义
《资本论》中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的阶级观,以及他对于无产阶级概念的深入认识。对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西方自由主义往往从政治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经济领域中的统治和压迫问题就会被忽视。马克思则注意到经济领域的压迫才是主导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的对立,资本主义的经济领域成为了权力压迫与无产阶级反抗的核心场域。
一、阶级观点——以经济为核心的政治论域
(一)经济领域的压迫成为社会对立的根本
《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了将资本主义带来的压迫问题局限于政治领域的观点,他提出的阶级概念是对此问题的一种新的特定的解释,体现了马克思对自由主义的超越。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观点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都是追求自由、反对压迫,认为要想达到自由民主就要消除一切形式的压迫。但自由主义强烈反对的是政治上的专制,反对专制的人或国家对于实现个人自由的阻碍与威胁,他们把压迫与统治问题限定在政治领域,而没有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对于个人的统治已经成为更根本的问题。这也并非是他们的盲目,而是受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经济领域的问题被他们刻意忽视了。在马克思看来,经济领域的压迫和对抗才是主导社会对立的根本,资本主义的经济领域才是权力压迫以及反抗压迫的中心场域,经济权力才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根本的权力结构[1]。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对劳动以及劳动者的控制,它在资产阶级社会之中拥有支配一切的权力,“作为他人辛勤劳动的制造者,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2]359同时,马克思也指出,资本主义的统治不同于以往直接的压迫与奴役的形式,而呈现出新的特点。它看起来非常像是自由协商同意的结果,特别是表面看来它似乎不存在不合理,人们仿佛是在根据自身的意愿进行劳动生产,实则在这所谓自由的背后隐藏着统治、压迫的本质。正如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2]629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压迫形式,经济权力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为根本的统治。
(二)无产阶级——反抗资本统治的关键
马克思在关注经济领域的压迫之前,对于社会问题的根本认识以及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解放也经历了思想的转变。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当时为大多数人认可的政治解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政治解放在一定意义上确实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绝不是人真正的解放。资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自由民主的国家,在政治意义上完成了所谓的解放,但这仅仅是局限于政治领域。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仍然感到压迫,这个压迫就来自资本的统治。马克思认为这是超越政治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是“阶级”,需要找到被资本压迫最为严重而想要反抗的阶级,这就是底层的工人阶级、劳动者,即是无产阶级。他们遭受了最普遍的苦难,却享受不到真正的福利,所以他们本身就是同资本主义的一切相对立。马克思将反抗资本统治的使命交给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具有普遍性质,他们只有在解放一切领域之后才能解放自身,他们通过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反对资本压迫的政治斗争,即阶级斗争,实现真正的解放。因为资本统治带有普遍性以及强制性的特点,那么对资本的抗争就需要群体性的带有强力色彩的反抗。按照《资本论》的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物与物的关系折射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并且这里体现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即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2]10所以《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家以及工人,也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代表着各自的阶级,并作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承担者”而出现。工人劳动者对于资本的反抗必然要通过集体的力量,必须以阶级的立场进行斗争。
二、无产阶级概念的建构特征
(一)无产阶级承载马克思的政治理想
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提出有着客观且必要的现实基础。在工业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无产阶级在马克思理论中不仅是作为一种直接的事实,它还体现了超出事实层面的建构性特点。无产阶级体现着马克思推翻资本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理想。无产阶级斗争的目的就是要废除私有制、消除资本对劳动的支配与对人的统治。马克思赋予无产阶级在人类解放斗争中革命主体地位,无产阶级可以通过自身摆脱被剥削的困境,实现自身解放同时也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主体地位的认识超越了之前的思想家,将人类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解放出来是马克思认为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下一个理性目标,他把完成这一理性目标的希望寄予无产阶级。只有无产阶级可以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压迫、剥削与不平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担当者。此时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不仅是现实中的工人群体、无产者,而是作为马克思革命理想的载体,也是承载他政治理想的理论范畴。
(二)从历史总体的角度把握
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不能停留于直接的现实层面,应当透过现象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产阶级需要一套理论,揭示资本主义自由交易背后所隐藏的对抗性。这需要将资本主义的客观经验事实“把握为和理解为总体的因素,即把握为和理解为历史地变革着的整个社会的因素。”[3]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那些人、事物与社会关系就会成为历史的一种偶然的、变化着的样态。无产阶级需要从社会历史总体的角度去把握,无产阶级是具有普遍性的阶级,他们斗争要瓦解的是整个社会制度,实现的也是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4]《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自身的特性,资本之所以对劳动进行无情的剥削与压榨,是因为它本身无限增值的特点,资本的逻辑体现为资本家对于他所雇佣的工人劳动剩余价值的无偿获取。雇佣工人作为最底层的苦难阶层,最为深刻地体现了资本的剥削性质,他们需要反抗资本的统治、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这需要赋予他们“阶级意识”。有了明确的阶级意识,他们才能从“自在的阶级”发展成为“自为的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彻底的革命意识,共产主义意识是真正的革命意识。共产主义革命也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共产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消灭一切阶级、彻底废除私有制,因而它是最为根本性的变革。
在理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时,不仅要在客观现实层面去把握,更应体会这一理论范畴的建构性。这并不是要忽视这个概念的唯物基础与客观实际,思想与现实应当努力追求统一,只是单方向的趋向是不够的,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只有从双重意义、双向维度去把握,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无产阶级这一范畴的实质,才能得到对这一概念更为全面的认识。
三、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无产阶级在当今社会的新特点
无产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其学说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改变,在当今社会似乎不再存在像资本主义早期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尖锐的对立,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也遭到了很多质疑。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理论时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当今是不同的,时代变化了,理论遭到质疑是无可厚非的。那么,在当今社会无产阶级是否还存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在当代是否还具有意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不再遭受着像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那种痛苦境遇,而是开始在不同程度上享受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无论是在生活处境、社会环境还是阶级构成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特点。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数量在不断减少。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工人的群体结构发生着改变。资本家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要求日益提高,脑力劳动显得更为重要,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工人数量不断减少。这就使得一些西方学者单纯从表面现象得出,马克思提出的那种为大机器化生产的工人阶级概念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中已经失效了。二是工人阶级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工人不再像以往那样长期被强制劳动,社会福利制度也更加完善,这些都与早期情况大不相同。工人阶级在社会中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与满足感。三是当今的企业管理模式相对松散、自由,不同于旧式的企业等级结构。现在的组织形式更为自由平等,以团队为导向,减少了在旧式等级结构下对于工人的剥削;企业的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似乎也更为平等、友好,两者都有各自的权利与义务,阶级对立问题不再那么突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包容度也在加大,社会在努力调和差异与不平等,对弱势群体有了更多的关注,表面上的不公正被很大程度消解掉,社会矛盾似乎暂时被掩盖了。
(二)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时代价值
面对上述变化,我们需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具体的无产阶级理论之中去寻找答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的界定,分为“自在”与“自为”的区别。《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到“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5]这就是说,单纯靠出卖自身劳动而生活、从属于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即是“自在的无产阶级”。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的“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并不是直接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的工人阶级,而应是在“自为”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是现实性与建构性的统一,这也是与“自在”和“自为”相呼应的,除了在现实中的无产阶级群体,也应注意到在现实之上建构起来的革命力量。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要在“自在”与“自为”双重意义上去理解,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之下。马克思提出的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无产阶级理论不仅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面貌,并且使得无产阶级革命在国际领域爆发,工人阶级整体情况得到巨大改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给这一理论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即使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工人生活境遇明显改善、阶级矛盾缓和的当今社会,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依然没有失效。只要资本逻辑没有变,资本的统治就不会变,资本家依然要剥削工人来榨取剩余价值,现代社会依然处于马克思所涉及的问题之中。我们不能将适用于以往时代的理论直接照搬到当下,不能单纯用之前的资本主义特点以及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去直接分析当今社会的问题,而是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发展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面对一些西方学者的质疑,并不能说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已不再适用于当下,他们对于这一理论的质疑,值得让人研究思考,同时也能让马克思这一理论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在运用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的时候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应用,要以现代社会发展变化条件为转移,从具体事实出发,这也是贯彻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原则。同时,也要将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同当代社会具体发展相结合,让这一理论更具时代性,用理论本身蕴含的革命性与批判性来指引当下,让当今社会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09.
[2] 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3]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任立, 燕宏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253.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13.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95.
:10.15916/j.issn1674-327x.2023.05.005
A81
A
1674-327X (2023)05-0016-03
2023-02-27
王丹彤(1999-),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生。
(责任编辑:许伟丽 刘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