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翻译家恽代英
——兼析恽代英《阶级争斗》译本

2023-05-14戎佩珏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恽代英争斗阶级

戎佩珏

(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常州 213100)

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①。他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其思想涉及哲学、政治、社会发展、教育、家庭伦理、宗教、妇女解放等方方面面,对当时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②

恽代英还是一位伟大的红色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在我国翻译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长期以来,恽代英的翻译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恽代英的翻译活动作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探究其翻译动机和目的,进而总结出其翻译思想。

一、恽代英的翻译活动

恽代英的翻译活动始于1917年,主要译作有:由新青年社出版的《阶级争斗》,发表在《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和《中国青年》上的译文《和平损失与战争损失》《顽童》《笑》《论睡眠》《爱情与知识》《儿童游戏时间之教育》《户外生活》《禁食疗病说》《人寿保险事业之发展与长生会》《儿童问题之解决》《卫生之婴儿哺乳法》《婴儿之体操》《聪明之女郎》《蠢鱼的故事》《美国人对于早婚之意见》《一个基督教徒讨论非基督教运动》《英哲尔士论家庭的起源》《拉法格论古代共产制》《哲学之意义》《斯通勒夫人教育学说》《自然之母教》《苏俄国家的教育》等,内容涉及养生、家庭、爱情、婚姻、儿童问题、教育、哲学、政治以及宗教等。

通过翻译,恽代英向国人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社会制度、教育方法等,其翻译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尤其引发了青少年读者的反思。通过翻译,恽代英自己也增长了知识,坚定了信念,如通过翻译《阶级争斗》,他的政治信仰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一度信仰泛社会主义(尤其是无政府主义③)转变为笃信马克思主义。1921年,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渐渐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借助翻译介绍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恽代英也严肃地指出,原作的内容有的不一定正确,因为国情不一样,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他在《〈儿童游戏时间之教育〉译者按》中说:“吾每译此项文字,心中辄怦怦若有所感。吾之此译,非谓吾国妇女,可一一将所言施用于吾国之家庭也。国情之不同,游戏用品之不完具,彼之所言,有非我所可行者,吾人惟当师其用意,变通而神明之耳。”④这种辩证的观点还见于《〈儿童读书年龄之研究〉按语》中。由此可见,恽代英对待翻译态度认真,对所翻译的内容有自己的见解,不是一味地“拿来主义”。

二、《阶级争斗》恽代英译文分析

《阶级争斗》(TheClassStruggle)的原作者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主要领导人柯祖基(Karl Kautsky,现译卡尔·考茨基),原书名是《爱尔福特纲领解说》。1920年2月,陈独秀应武汉文华大学校长邀请,参加该校学生毕业典礼并发表讲话。在武汉期间,陈独秀与恽代英进行了会晤,并委托恽代英翻译考茨基的这本书。这本书的英文译本书名是TheClassStruggle,译者是英国人博恩(William E.Bohn)。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即依据此英译本。

《阶级争斗》是一本政治类的书籍,文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内容。《阶级争斗》一书准确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阶级斗争学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对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思想和政治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⑤。然而时至今日,鲜有论文对该译本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与评价。恽代英不仅英文修养好,而且知识面很广,这为他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将从词义的选择、褒义与贬义的处理、术语(概念)的翻译、长句的处理等4个方面分析恽代英译《阶级争斗》的译文。

(一)词义的选择

在翻译过程中,单词或词组的意义的选择非常重要,词典提供的只是基本释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意义可能不同。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弗斯(John Firth)曾经说过:每一个词,使用在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⑥)。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结合上下文对一些重要的、关键的词的词义作适当的选择。例如:

(1)原文:In his relation to his employees he is not a fellow-worker, he is a driver and exploiter.

译文:他对于被雇者,不是一个伙伴,只是一个鞭笞的人,剥夺的人。⑦

例(1)中的driver一词,《英汉大词典》的释义是“监工,工头”,《新英汉词典》的释义是“监工”,《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的释义是“驱赶动物者,牧人”,《英华大词典》的释义是“监督奴隶或罪犯工作的人”。“监工”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是:(1)(动)在厂矿、工地等做工现场监督工作;(2)(名)做监工工作的人。如果翻译时简单地将driver译为“监工”,语义上是通的,但它失去了阶级性,未能充分传达原文的阶级情感。从上述词典释义看,《英华大词典》的释义比较符合语境,但表述过长。好的翻译始终要根据具体语境,在目的语中寻找最自然、最贴切的表达。恽代英的译文将driver译为“鞭笞的人”——一个拿着鞭子,将工人当奴隶或牲口一样驱赶,强迫他们劳动的人,翻译得非常形象、非常到位,充分传达了原文的阶级感情。再如:

(2)原文:Therefore poverty is regarded as a visitation of Providence, or as the result of shiftlessness or carelessness.

译文:所以那时的人,只说贫困是命运不佳;不然,便是不灵巧不谨慎使然。⑧

《英汉大词典》对visitation 的释义为“天罚,天赐”,对providence的释义为“天道,天意,天命,天佑;上帝”;《新英汉词典》对 visitation of Providence的释义为“天灾”;《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对visitation的释义是“天罚,天谴,报应”,对providence的释义是“天助,天佑;上帝,苍天”;《英华大词典》对visitation的释义是“降刑于人以罚其罪”,对providence的释义是“天佑,天命,天意;上帝,天”。这几本词典对visitation和providence的释义大同小异,义为“来自上帝的惩罚”。如果照此直译,显然与作者的政治观点不符。恽代英则译作“命运不佳”,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地道得体,通俗易懂,贴切而自然。此外,恽代英将be regarded as译为“只说”,将被动式转为主动式,又将or译为“不然”,将shiftlessness译为“不灵巧”,将result译为“使然”,译文前后贯通,一气呵成。

(二)褒义与贬义的处理

译者在翻译政治文献时,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词语的褒贬意义时,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应尽力再现原文作者的政治立场、态度和情感。例如:

(3)原文:Many a slave holder has in former times torn husband from wife and parents from chil-dren, but the capitalists have improved upon the abominations of slavery; they tear the infant from the breast of its mother and compel her to entrust it to strangers’hands.

译文:古时许多蓄奴隶的,或随意的孤人之子,寡人之妻,但资本家变本加厉,乃至于从为母的怀中,夺婴孩以勉强他付托于生人之手。⑨

例(3)中的improve,本义是褒义,make something better,是“改善、提高、变好”之义,加了介词upon,也是此义。但在原文的具体语境中,这个词语的意思却是贬义,原作者是在对资本家进行挖苦嘲讽。恽代英将improve译为“变本加厉”,这个“本”就是奴隶制,而资本家的做法则大大“超越了”旧时的人。该译文再现并强化了原作的语气、立场、态度及其讽刺性。再如:

(4)原文:However wretched his home may be, however miserable his food, nay, even though he famish, the well-being of the capitalist is not disturbed by the sickening sight.

译文:无论工人的房子怎样可怜,他的食物怎样坏,甚至于连坏的食物亦没有;但这些颠连困苦的情形,都不得扰害了资本家的幸福。

例(4)中的sickening义为“令人厌恶的、使人作呕的”,属于贬义词。如果按照词典释义翻译,阶级立场就发生了变化。恽代英将它译为“颠连困苦”,译文很传神,很形象,读者读后仿佛看到了穷人凄惨的生活场景,产生对无产者的同情心和对资本家的憎恨感。

(三)术语(概念)的翻译

《阶级争斗》是一本政治类的书籍,文本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等,其中有很多(概念)术语。如果译者对这些术语的内涵及外延不清楚,那么要忠实地再现原文面貌将是非常困难的。1920年前后,国内还没有权威的术语翻译手册,只有《英华大词典》(1908年出版),以及江南制造局编的名词翻译参考书,还有一些散见于报刊杂志的用词。恽代英知识渊博,阅读面广,英文基础扎实,积累的新知识、新词汇也比较丰富,所以他翻译《阶级争斗》时能得心应手。如他参考的译本出现的新词有class struggle(阶级争斗),means of production(生产工具),bourgeois society(资本社会) ,exploiter &exploited(剥夺者与被剥夺者),exchange value(交换的价值), rel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供给与需要的关系),social reform and social revolution(社会改良与社会革命),national party(国民党),state socialism (国家社会主义),the property-holding class(有产阶级),interest-bearing capital(利贷的资本), method of production(生产方法),instruments of production(生产工具),trust(托拉斯),stockjobber(股票商),emancipation (解放),labor movement(劳工运动),socialist movement(社会主义运)动,等等。再如:

(5)原文:the industrial reserve army

译文:劳工后备军

industrial在上述几本英汉词典里的释义基本都是“工业的、产业的”,但恽代英没有将其译为“工业后备军或产业后备军”,而是变译为“劳工”。这种变译很恰当,顾及了上下文,因为原文中这一节讲的主要是劳工问题。

(四)长句的处理

恽代英在翻译《阶级争斗》过程中,对一些长句子的处理,策略得当,译技高明,堪称楷模。例如:

(6)原文:To invest his little savings in some small independent industry were for him to fall from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 ten to one he will be thrown back to his previous condition, with the bitter experience that the small producer can no longer keep his head above water—an experience which he have purchased with the loss of his hard-earned savings.

译文:他若把他所储蓄去做小的独立的工业,只当是把锅里东西丢到火里去。他能救得十分之一像从前境遇,便是好的。他的痛苦的经验,令他知道小生产者已是没有生路。这种经验,便是他损失了的辛苦储蓄的金钱所买得惟一的教训。

这个长句子有4层含义,恽代英用断句法将原句切分成4个小句,然后一一翻译过来,层次清晰,意义明确,逻辑分明。另外,恽代英在翻译此句中的experience时,灵活多变,将最后一个译为“教训”,既“信”又“达”,堪称妙译。再如:

(7)原文:Credit is today, just as it was formerly, a means whereby to render non-capitalists—whether property holders or propertyless—subject to the payment of interest; today, however, it has, further, become a powerful instrument wherewith to convert into capital the property in the hand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of non-capitalists, from the large estates of endowed institutions and aristocrats down to the pennies saved by servant girls and day laborers.

译文:现在的借贷,与从前一样,是使有产的或无产的非资本家要担负利息。但今天他更变成了各种财产,从各种非资本家手里,大到富人贵人的遗袭财产,小到工人婢女储蓄的几个钱,都成为一种资本家的有力武器。

从意义层面看,该句有两层含义,由于原作者在中间使用了几个从句,所以整个句子长且复杂。恽代英在翻译时将后面的从句提前,把“成了有力武器 ”放在最后,译文读起来自然顺畅。

三、结语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指出:没有翻译就没有共产党。因为没有翻译,中国人就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恽代英是一个伟大的翻译家,更是一个红色的翻译家。他翻译的《阶级争斗》一书不仅促使他转变了政治信仰,进而成长为一名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而且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影响了一大批知识青年精英,如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薄一波等等,更是对毛泽东的政治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深刻影响毛泽东的三本书之一。

注释:

①②刘辉:《恽代英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封四,封四。

③“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各派社会主义都来了,我就看过各派社会主义的书,在最初一个时期,无政府主义受到了欢迎,超过了马克思主义,很多人相信无政府主义,以为痛快得很,可以一下子解决问题。”“五四运动以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曾一度深刻地影响了五四时期的一代知识精英,尤其是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和工读主义,像灿烂的星辰,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等概莫能外。”见李良明:《恽代英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31页。

④李良明:《恽代英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24页。

⑤1936年,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说:“有3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3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和《社会主义史》。见李良明:《恽代英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12页。

⑥FIRTH J R: Modes of meaning,in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p190.

猜你喜欢

恽代英争斗阶级
两败俱伤
五四时期的恽代英与学生运动
甲壳动物争斗行为研究进展❋
两败俱伤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手机屏幕的争斗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恽代英的两副对联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中国青年》创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