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循环经济新模式的典型做法与启示
2023-05-14舒也郑卓联高帅钟晓军
舒也 郑卓联 高帅 钟晓军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0)
1 引言
广州经开区成立于1984 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区东部黄埔区内,粤港澳大湾区和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经开区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经济实力、综合发展水平分别位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第一位和第二位。经济指标高基稳增,2021 年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 158 亿元,增长8.2%,以广州市6.5%的土地面积,创造全市15%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 771亿元,连续4 年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前3 位。经开区已形成新型显示、汽车、新材料三大两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绿色能源、生物安全、高端装备、美妆大健康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全市50%,同时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国家级经开区第一位[1]。经开区先后获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最佳实践园区等。经开区的循环经济工作起步早、成果丰,在做大特色产业园、做优产城融合、做活空间集约、做深资源利用、做强能源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典型的经验做法。
2 典型做法
2.1 “龙头企业+生态圈”做大特色产业园
经开区聚焦大园区与小企业之间联通的断层短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上市公司金发科技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建设华南新材料产业园等一系列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园,为小微企业营造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搭建起初创型企业与经开区之间的桥梁。
一是“龙头企业引领双创孵化”协同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以龙头企业的带动,集聚一批小微初创型企业,搭建小微企业与经开区之间的桥梁,形成专业化特色产业园。产业园针对科技项目、创业团队、中小微企业、规模性成熟企业等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联合、开放、共享、创新”的方式,最大限度整合生态圈内各类企业资源,形成产、学、研、园等协同运作的“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微型科技企业的协同创新,形成共谋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圈[2]。
二是“双创孵化服务链条”助推孵化器链式发展。产业园通过搭建“众创空间(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加速器(省级)”科技创业孵化全链条,覆盖主导产业的全产业链环节,为专业化特色化产业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创业物理载体。精准嫁接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源优势,在提高企业孵化成功率的同时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创新升级[3]。
三是“双创孵化服务体系”保障孵化器长效发展。产业园根据各类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共性、个性服务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搭建包括“商务服务、投融资服务、市场营销服务、创业辅导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产学研服务、政策服务”等七大功能平台的孵化服务体系,为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增强和促进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交流、交易和合作。
2.2 “多区合一体制”做优经开区产城融合
经开区采用全国独有的四区合一体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以及出口加工区合署办公,行政区域总面积480.56 km2,4 块牌子,1套管理机构,已形成精简高效、为民亲商、务实创新的独特管理体制,保障经开区在经济产业与生活配套的协调融合发展[4]。
一是经济区与行政区分设互补。经开区与黄浦区以“分设不分家”的原则梳理行政体制,4 块牌子、1 套管理机构的模式进行管理。经开区侧重辖区内的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等工作,黄埔区的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功能,实现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体制。
二是体制优化促进政务服务精简高效。根据“精简、统一、高效”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对政府内部机构、职能、人员进行整合,率先实行大部制改革,经开区各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政策互通,决策与执行效率高,拥有省级、市级财权与事权,在规划调整、行政审批等多方面具有自主权和效率优势。
三是产城协同发展构建一体化空间格局。按照经开区与黄埔区一体化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好经开区与行政区的关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实现对产业发展、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城市空间、市政配套的一体化布局。经开区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黄浦区保障实施地铁、交通路网、安置区、产业配套、公共服务、水利及景观六大基础设施工程,打造未来城市的样板区,合力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实现资源要素的整合、比较优势的放大、发展短板的互补。
2.3 “分片区产业更新”做活空间集约利用
经开区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空间资源紧张、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瓶颈,通过分片区实施产业更新,推动全区城市空间结构提升,打造黄埔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是产业导入激活经开区功能更新。以功能提升作为产业更新的目标,开展重要道路沿线的产业功能布局,提高园区更新中的产业用地比重。结合产业区块的划定,引导产业空间集聚,鼓励区块内以产业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推进存量旧厂房拆除重建或提高容积率。
二是分区推进产业更新。以国土空间治理和土地综合整备的思维引领产业更新,以“增存联动”“用地置换”为抓手,实现成片连片更新。针对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等板块特征,分区提出差异化的更新战略。知识城板块通过片区内的存量旧村改造,形成以征促批、以改促建的联动改造模式[5]。科学城板块通过对土地和功能进行统筹梳理,积极发展楼宇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总部经济产业集群,实现片区层面的土地提质增效。黄埔港板块结合旧城更新和老旧小区微改造,加快导入知识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以“腾笼换鸟”的手段实现土地集约节约。
三是鼓励产业更新与城市更新同步推进。丰富产业类项目改造内涵,优化“商改商”项目实施路径,鼓励低效商业物业加快升级改造。加强旧城镇、旧村庄改造中的产业功能导入,通过城市更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拓展空间,腾挪整合产业空间,预留充足的产业发展用地,优化城市更新项目产居比,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2.4 “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做深资源高效利用
经开区面对超大城市垃圾围城的难题,打造了集城市废弃物处理、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市民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成功破题垃圾处理,化“邻避效应”为“邻利效应”。
一是形成完整的生活固体废物处理产业链。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国内固体废弃物设计处理规模最大、处理类别和处理工艺最齐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由第三资源热力电厂、生物质综合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炉渣综合利用厂、飞灰资源化处理厂、危废处理厂、医废协同处置项目及公用配套工程等8个部分组成。其以“循环”为理念,统筹园区内垃圾焚烧、生物质、餐厨、危废、医废、污水、炉渣处理等废弃物处理项目,从源头到终端,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闭环[6]。
二是运用全球领先的技术实现“变废为宝”。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先进技术实现垃圾“一废变四宝”——焚烧垃圾发的电、污水渗透液降解而来的淡水资源、浑浊气体过滤降解而来的清新空气、能当环保建筑材料的炉渣。此外,园区内的广州东部固体资源再生中心生物质综合处理厂是全球最大的城市有机废弃物联合处理项目,拥有全球单体最大的联合厌氧系统,总处理规模达3 300 t/d。
三是打造集处理、科普、旅游为一体的花园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首创“循环经济产业园+环保主题公园”模式,以“云山珠水、环保明珠”为主题,打造国内第一家以固体废物处理为主题的3A 级旅游景区。园区布局在青山绿水环抱之中,内有环保科教中心、园林景观区、休闲娱乐运动区等区域,以生态园景观为载体,融入体验展示和科普教育。同时,创造性地将垃圾焚烧发电厂烟囱作为工业旅游观光塔,并设置高空观景平台,可俯瞰园区全貌。
2.5 “综合能源智慧服务”做强能源精细化管理
经开区不断探索智慧用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形成以智光综合能源产业园(以下简称“智光”)等为代表的综合能源智慧服务商,提供数字能源技术与综合能源服务,支撑经开区在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能,助力节能减排。
一是依托能源技术创新搭建综合应用管理平台。智光构建了相互关联的多技术、多学科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在电机控制、电能质量、新能源接入及电气交通等应用领域,持续推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微网、储能等技术,全方位构建综合能源系统,实现区域能源高效使用。
二是数字化手段赋能综合能源服务云平台。智光积极推进在能效领域的咨询、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深度挖掘节能空间。提供大型工业用户能效管理服务,打造工业电气节能增效整体解决方案,其提供的大型火电厂节能增效整体解决方案平均节电量超过20%。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在互联网平台基础上,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形成业界领先的能源服务云平台,实现园区用能精准监管。
三是能源领域投资拓展畅通金融“活水”。智光积极用好资本市场资源,打造了能源领域资本运营平台,在电力电子技术、储能技术、节能环保技术、能源数字技术、能源安全控制、光伏新能源资产项目等方面进行投资、并购,解决园区清洁能源投融资难题,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3 对浙江省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启示
浙江省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经过近10 年的发展,已取得一系列显著的成效。当前浙江省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逐步进入深水区,通过对广州经开区典型做法的深入剖析,对浙江省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高水平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特色产业园”做法助推浙江块状经济产业园发展
浙江园区的块状经济特色明显,形成桐乡针织、乐清工业电气、北仑装备、柯桥印染等一批典型的园区[7]。以块状经济为园区特色,畅通大园区与小企业之间的渠道,通过园区内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开发建设专类细分的特色化产业园,为一批小微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搭建起企业与园区之间的桥梁。
3.2 “分片区产业更新”做法为园区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面对浙江多数园区在园区循环化改造过程中面临的空间资源紧张、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瓶颈难题,通过分片区实施产业更新,重点聚焦核心区域的产业提升,腾退低效产业空间[8]。以“增存联动”“用地置换”为抓手,以国土空间治理和土地综合整备的思维,推动园区产业空间结构提升,实现成片连片更新。同步推进园区所在地的城市更新,达到产城协同融合提升的效果。
3.3 “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做法提升资源高效利用水平
资源循环利用是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重中之重,目前浙江多数园区已建立起专业化的垃圾处理设施,但与高水平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建设要求仍有较大差距[9]。可以在有条件的部分园区打造集废弃物处理、研学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一方面,统筹各类危废、医废、污水、炉渣等处理,实现园区垃圾“变废为宝”;另一方面,以“环保主题公园”模式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为园区带来优美的生态景观以及额外的旅游经济收益。
3.4 “综合能源智慧服务”做法助力园区智慧节能降碳
依托智慧能源、储能等平台,提升园区综合能源的智慧服务。支持园区积极从外引进综合能源智慧服务相关企业和平台,挖掘培育如长兴太湖能谷等本土智慧储能平台,探索智慧用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微网、储能等技术,打造能源服务云平台,实现园区用能精准监管,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