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两个结合”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

2023-05-14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国式中华民族

刘 飞

在2023 年6 月2 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进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的重大论断、重要命题。显然,习近平总书记这里讲的“根基”是指文化、文明的根基;这里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中国道路”既是中国通达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复兴之路;同时又是超越现有的西方式现代文明,推动引领人类文明达到新发展境界、构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进步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一个结合”发展到“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标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这个重大命题深刻揭示出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文化建设同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联;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文化根基、文明渊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逻辑。因此,深入理解把握这一文化命题的深邃思想理论内涵,对于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两个结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本清源,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清楚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根据在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本有源、有根有据的,它不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无端”“无由来”的偶然、意外或“歧出”,而是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深厚文化积淀、文化特质所决定的历史必然选择、必然方向和必然趋势,是自身五千多年文明历程的延续发展和新阶段,因此也是中华民族沿着自身五千多年文明发展逻辑朝向现代化文明演进的“正道”“大道”。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来为中华民族克服危机、走向复兴开辟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达到了第一次高度的文化自觉,其标志就是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从而在思想文化和理论上解决了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么用到中国的具体实际、现实国情中来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在1938 年10 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结合”,党找到了挽救民族危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真理和正确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中国具体国情实际的一部分也在起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也被自觉地纳入“第一个结合”之中。1943 年5 月26 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2]不过,必须要承认,由于迫切的时代需要和当时的现实情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多指向的是在让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国情以改造、“更化”中国;中华传统文化更多时候没有进入文化更新发展的实质性、核心性部分。“第一个结合”的主轴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跟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想文化、哲学、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结合。

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最终实现的关键阶段。“第二个结合”的提出,顺势应时、事所必然,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又一次达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时代自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首先,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发展进程,已经从饮食起居交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政策法律制度等这些文明的外显方面,进入文明的内核、文明的精神层面。其次,中华民族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遭际中,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曾遭到极大的削弱、破坏,如今已经到了需要建设巩固文化主体性、确立高度文化自觉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的坚定文化自我、在精神和文化上达到完全主动的阶段。再次,从党的治国理政,国家的长治久安的角度来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其背后必然要求要有先进的、现代文明的制度的精神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套文明体系。因此,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止于表面,必须要深入到其根本处,对其核心的文化精神、制度精神、价值理念和原则予以正本清源式的创新性建构与深度诠释。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赖于建立在高度文化主体性基础上的高度文化自信。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结合,也就是文明最内核的实质性内容,即思想文化、哲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结合。“第二个结合”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同时也要推动马克思主义高度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的,真正融贯化入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生命体之内,“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之上的“第二个结合”最终是要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新的思想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二、“两个结合”深刻阐明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实现现代化的深层文化逻辑和基本原理

明确提出“两个结合”,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是以一种基于文化生命体的全新文明观,一种有机整体性的和历史性的文明视野来看待和阐发中国的现代化。一个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文化生命体。中国自古以来都并非是现代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中的所谓“民族国家”“政治实体”,中华民族也从来不是一个血缘种族概念。我们中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文化、文教和文明的基础之上,因文聚合而成、以文而立、以文而治的文明国家和作为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民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传统中国依据中华文化完成了“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之大工程”[3],先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再成为政治共同体;先有人文化成的文明天下,然后才建立起邦国;先有文明的自觉意识、文明的精神然后才有礼法制度秩序的建立。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的文化生命体、文明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中华民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首先,连续而非断裂,是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原理。任何一个有机生命体都只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吐故纳新”“有机更新”,都不可能脱离、抛弃自己原有的“体”做一种断裂、突变式的发展。任何想进行这种变化尝试的有机体,其结果都只能是失败甚至是衰亡。因此,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的现代化只能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能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遵循一个文明体发展进步的文化逻辑和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两个结合”事实上提出了一种现代化的文化根基论、文明根基论,真正从理论上深刻解答了何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化而是立足中华文明自身的现代化。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必须要建立在自身文明传统之上,按照自身的文明发展逻辑发展起来。世界上并没有脱离文明根基特点、背弃文明发展逻辑的一概而论的现代化道路。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在更深层次上是中华文明体的现代化,就不能仅仅是经济、科学技术等这些“物”的层面的现代化,而且是,甚至可能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文化的现代化、文明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文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本质性特征之一就是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既要物质富足,又要精神富有。流行的现代化理论往往倾向于主要从经济活动和制度变革来理解现代化的本质和进程。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经常成为现代化理论建构和历史叙事的中心。社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在现有主流现代化理论中往往被重视不够。其实,文明更新、文明进步和文明跃升是现代化的本质维度,现代化的文化是现代化事业和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支撑。“两个结合”的提出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在理论上极大拓展了现代化理论。也就是说,“两个结合”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明逻辑,推进了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现代化理论建构,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牢固的思想文化基础、理论基础。

再次,文化只能在创新发展中存续和发扬光大,“两个结合”的论述蕴含着一种现代化的文明更新进步论。任何一个文化生命体都有自己的特点特性,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发展逻辑;同时要在历史进程中保持自己的生机活力、不断发展壮大,又必须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去进行自觉的自我扬弃、自我发展和自我革新。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需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面对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僵化保守、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我们需要坚持现代化的根本取向,在坚定的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着眼于建设现代文明来看待它、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它,积极地去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去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篇章。

最后,从社会变迁、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变革发展在其中起着某种中轴性的巨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要让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革命”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一以贯之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一场“伟大社会革命”。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彻底变化,必然要求相应的文化调试与文化适应。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一切文化只是人类生活的办法”,社会制度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一旦离开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文化和制度都是“无从说起的”[4],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和制度必须要适应人们社会生活的实际处境。另一方面,文化对于推动社会变迁又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5]

三、坚持“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也就提出了“文化现代化”和“文明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文化现代化、文明现代化,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指明了中国、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根本文化问题、文化任务和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可以说,“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党今天看待全部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方面,通过“两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深刻阐明了党的文化领导权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必须以党的领导为其核心要素,必须要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通过“两个结合”加强和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可以夯实并扩大党的文化领导权,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精神感召力。

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文明的本质在于“人”而不在于“物”。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和关键是“人”,目的是为了“人”。文化现代化、文明现代化的根本实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思想意识、精神的现代化,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培育“时代新人”会成为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重要主题,“育新人”会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

高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精神其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根本文化精神上的相契合之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和文化发展方向,本质上就是要育人、树人、立人,就是要尊重人、实现人、捍卫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让每一个人都能发展出健全独立的人格、确立起自己的主体性,真正成为自己的生活、成为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能够理性自主的“主人”,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国式中华民族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中国式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