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和胃汤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LEP、CCK的影响
2023-05-14张一樱
张一樱
(浙江省德清县人民医院儿科·浙江 德清 313200)
儿童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患儿进食量下降、食欲不振、体质量减轻以及体质变弱等特点。长期厌食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营养不良和免疫力下降。病因以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为主因,其次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与情志失调、暴受惊恐、多病久病、失治误治均有一定关系[1]。目前西医治疗仅限于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创建良好的进食环境和促进胃动力、增加消化酶分泌等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著[2]。中医药治疗方法多,疗效好,安全性高,患儿依从性良好[3]。脾胃不和是儿童厌食症的关键病机[4],治疗重在健脾和胃。瘦素(LEP)和胆囊收缩素(CCK)是抑制食欲的脑肠肽[5]。笔者自拟健脾和胃汤于2020年4月—2021年12 月治疗儿童厌食症患者,观察疗效及其对LEP、CCK的调节作用,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2 例厌食症患儿均为本院儿科门诊收治,根据患儿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复方胃蛋白酶颗粒)30 例和观察组(复方胃蛋白酶颗粒+健脾和胃汤)32 例;对照组男、女患儿分别为16例、14 例;年龄1~6 岁,平均年龄(4.01±1.59)岁;病程3~15 个月,平均(7.38±2.46)月。观察组男、女患儿分别为17例、13 例;年龄1~6 岁,平均年龄(3.95±1.61)岁;病程3~17 个月,平均(7.43±2.36)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儿童厌食症的中西医诊断标准[6]辨证为脾胃不和型[7];2)年龄1~6 岁;3)患儿法定监护人对治疗知情同意;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3 排除标准 1)有消化系统疾病或手术史的患儿;2)药物、代谢性疾病、贫血、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厌食;3)神经性厌食;4)入组前1 个月接受中西药物治疗者;5)厌食病程不足2 个月者;6)过敏体质患儿。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儿家长进行合理饮食指导,嘱其培养患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零食摄入,进食环境要保持清洁、安静、舒适,注意调整饮食结构,营养平衡,适当运动。对照组患儿口服复方胃蛋白酶颗粒(四川峨眉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3549,规格:10 g×18袋),<5 岁,每次1 袋,每天3 次,≥5 岁,每次2 袋,每天3 次。观察组口服复方胃蛋白酶颗粒同对照组,并予健脾和胃汤水煎服,苍术6~12 g,太子参3~9 g,茯苓3~9 g,砂仁3~9 g,内金3~9 g,麦芽3~9 g,神曲3~9 g,防风3~6 g,莱菔子3~6 g,陈皮3~6 g,枳壳3~6 g,佛手3~6 g,甘草3~6 g;兼见便干者加厚朴、火麻仁;便溏者加莲子、白扁豆;多汗者加黄芪、白术;口干者加玄参、麦冬;每日1 剂,水煎取汁50~100 mL,分早、中、晚3 次温服,连续用药1 个月。
2.2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有关标准评定。
2.3 观察指标 1)症状评分:对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大便不调按无症状(0 分)、轻度症状(2 分)、中度症状(4 分)、重度症状(6 分)于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评定。2)体质量、血清锌、血红蛋白(Hb):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称量患儿体质量,计算增重量;比色法检测晨起空腹静脉血血清锌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b。3)血清LEP、CCK含量: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欣博盛生物公司,于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检测。
3 结果
3.1 两组患儿治疗1 个月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 个月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 个月症状评分比较分)
3.3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 个月体质量变化比较 对照组患儿治疗1 个月后体质量增加量为(405.37±35.16)g,观察组患儿治疗1 个月后体质量增加量为(510.15±38.29)g;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4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 个月血清锌、Hb变化的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 个月血清锌、Hb变化比较
3.5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 个月血清LEP、CCK含量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 个月血清LEP、CCK水平比较
4 讨论
儿童厌食症是临床儿科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夏秋交替季节多发,1~6 岁高发。长期厌食症导致患儿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免疫力和营养状况,甚至影响智力[1]。发病机理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功能下降,消化酶活性降低;或环境、药物、饮食等因素抑制食欲中枢;或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微量元素含量不足等有关[9]。复方胃蛋白酶颗粒含有胃蛋白酶、维生素B1和山楂,其中胃蛋白酶为天冬氨酸肽链内切酶,在酸性环境下可降解多种蛋白质,促进消化功能,效果有限[10];维生素维生素B1能够提高食欲、增加进食量;山楂富含多种有机酸,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加快胃肠蠕动[11];临床用于小儿厌食症治疗有一定疗效,有报道其总有效率在70.5%[12],本文选择复方胃蛋白酶颗粒为对照药,观察结果与相关报道相近。
厌食症属于中医“恶食”“积滞”“疳积”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当,伤及脾胃,运化失职,如《素问·痹论》所言: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因情志因素,卒受惊吓或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对患儿施加压力过大,致情志抑郁,肝气乘脾反胃;或久病大病之后,调理不及时,导致脾受湿困;以上均可致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脾以运为健,补益太过则易壅遏气机,消导太过则损伤脾胃伤正;因此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宗其义拟方健脾和胃汤,选用苍术醒脾助运,疏化水湿,具有促进胃排空、调节胃肠推进运动、提高消化功能作用[13];太子参属清补之品,益脾肺之气,补脾肺之阴,富含氨基酸类、太子参环肽类、微量元素类等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应激、保护肠道等作用[14];
茯苓药性平和,即可祛湿邪,又可扶助正气,有健脾渗湿之功;砂仁为醒脾调胃之要药,化湿行气,实验证实砂仁具有增加胃动素分泌、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作用[15];鸡内金健运脾胃、消食化积,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等成分,具有增强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动素、胃泌素作用[16];麦芽健脾消食,含有丰富的食用纤维,善于促进淀粉类食物的消化,对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有促进作用[17];神曲健脾开胃、善消食积;防风升清燥湿,可用于脾虚湿盛之证;莱菔子消食化积、行气消胀,具有促进胃动素分泌,促进胃排空作用[18];陈皮健脾行气和中;枳壳行气宽中,作用较缓和;佛手醒脾理气、和中导滞、疏肝解郁;甘草和药性、补脾气;众药配伍,可健脾助运、消积化滞。
瘦素(LEP)是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及分泌的肽类激素,是由 167 个氨基酸组成,通过与下丘脑相关的反馈环抑制摄食,属于食欲调控网络中食欲抑制因子[19]。主要参与能量和脂肪代谢,降低食欲、减少食物摄入。胆囊收缩素(CCK)属于中枢神经递质,协同参与摄食调节[20]。有研究显示,LEP、CCK与小儿厌食症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含量升高可增加腹胀感、餐后饱胀感减少摄食,也可以降低胃肠动力,导致食物潴留而诱发厌食[21]。
治疗用药1 个月后总结疗效发现,复方胃蛋白酶颗粒+健脾和胃汤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复方胃蛋白酶颗粒治疗的对照组(P<0.05);两组经治疗厌食或拒食等症状均改善明显(P<0.05);患儿体质量、血清锌含量、Hb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5);血清LEP、CCK水平均较用药前下降(均P<0.05);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都显著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健脾和胃汤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有效方剂。本研究样本数偏少,今后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数,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有效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