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2023-05-14李徐恩陈烨娜俞黎丰余天峰
李徐恩,陈烨娜,袁 杰,俞黎丰,余天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医院·浙江 慈溪 315300)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所引起,也可慢性发病;炎症多由胆囊内理化改变和机械刺激所致。患病后并没有特异性表现,常见症状为餐后腹胀、嗳气、饱胀不适感,右上腹、心窝处出现隐痛,一些患者进食后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有诱发胆源性胰腺炎的风险[1-3]。当前临床多采用西药抗生素治疗此病,但效果不够理想。而近年中医药治疗此病的效果越发凸显。在中医理论中,若胃肠积滞,胆汁失利,外加湿邪化热,可引起胆失通降,胆腑气郁,从而发病。因此,宜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方药施治[4]。本文采用柴胡疏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并观察评定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本院2020年4月—2021年10月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将其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 组。对照组48例中,男性28例,女20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为(56.78±4.24)岁;最短病程5个月,最长病程5年,平均(36.78±5.71)月。观察组48例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9岁,平均为(56.72±4.22)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5年,平均(36.72±5.69)月。2 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依据《实用内科学》[5]中慢性胆囊炎诊断标准:1)持续右上腹部隐痛、钝痛,或者其他不适感,可伴有右肩背部放射疼痛;2)经B超检查发现:胆囊有明显增大,轮廓不清晰,胆囊壁增厚且毛糙,内容物透声性出现明显降低;3)病程反复发作,缓解迁延期与急性发作之间交替出现;4)伴有不适症状,如厌油腻、反酸、恶心及腹胀等;5)墨菲征阳性,或者胆囊点压痛。在满足第5)项前提下,外加其他任意一项便可明确诊为此病。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经B超检查确诊为此病,处于发作期;2)年龄均>18岁;3)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4 排除标准 1)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穿孔腹膜炎患者;2)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3)精神疾病患者;4)恶性肿瘤患者;5)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6)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7)脾胃虚寒者;8)过敏体质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均采用西医消炎利胆,溶石,解痉止痛,饮食调节等[6]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柴胡疏肝利胆汤随症加减治疗,基础方为柴胡12 g、川芎12 g、枳壳12 g、白芍12 g、茵陈15 g、砂仁6 g、陈皮10 g、生麦芽15 g、海金沙15 g、丹参15 g、郁金10 g、栀子10 g、炙甘草6 g,随症加减:若胸胁胀痛甚者,基础方加用旋复花15 g、枳实15 g、厚朴15 g;疼痛甚者加川楝子15 g、延胡索15 g;便秘者加生大黄6~10 g;黄疸者加虎杖15 g、地耳草15 g;结石者加金钱草20 g;每日1剂,水煎取药汁300 mL,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每次服150 mL。2 组疗程均为4周。
2.2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复查证实胆囊大小恢复正常,胆囊壁光滑,厚度小于3 mm,边缘轮廓清晰,透声佳;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明显缓解,B超复查证实胆囊大小、轮廓、胆囊壁毛糙、透声均显著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一定好转,B超复查胆囊大小、轮廓、胆囊壁毛糙、透声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和B超复查均未见好转。
2.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评分:①右上腹疼痛:轻度腹痛,计2分;中度腹痛,但可耐受,未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计4分;重度腹痛,疼痛难耐,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计6分。②腹胀:轻度腹胀,自觉有腹部胀满感,腹部稍微有膨隆情况,计2分;中度腹胀,腹部有明显的胀满不适感,腹部膨隆,仍能耐受,计4分;重度腹胀,腹部严重的胀满不适,腹部膨隆,无法耐受,计6分。③恶心呕吐:轻度,偶尔有恶心不适感,没有呕吐,≤2次/日,计2分;中度,时常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是胃内容物,3~5次/日,计4分;重度,恶心呕吐发生>5次/日,计6分。④嗳气反酸:症状轻微,未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计2分;症状较重,已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但可耐受,计4分;症状严重,已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无法耐受,计6分。2)症状缓解时间。
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性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治疗结果
3.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3.3 2 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4 讨论
慢性胆囊炎在中医属于“胆胀”“胁痛”“痞病”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七情所伤而造成肝胆郁结、腑气不通、气机不畅,气血凝滞,终致病发。或肝气郁结,木郁克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蕴化热,湿热蕴结肝胆而发病;或由气郁日久,伤阴化火,煎津灼液,耗气伤阴,血凝脉络,阻塞经络所致。需指出的是,胆为此病病位所在,但与肝、脾等之间紧密关联,病机关键在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胆腑壅塞,治疗宜采用疏肝利胆、清热除湿、通腑泄浊之法。故依据病因病机组方,自拟柴胡疏肝利胆汤治疗此病。方中柴胡疏肝理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含有柴胡皂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甾醇类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保肝利胆、退热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7];郁金行气解郁、利胆退黄、祛瘀止痛,具有利胆保肝、抗菌消炎、抗氧化等药理活性[8];茵陈疏利肝胆、清热利湿,“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医学衷中参西录》),具有松弛胆道括约肌,加速胆汁排泄,保护肝脏,解热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9];白芍柔肝养阴、缓急止痛,与柴胡相配伍,一散一收,共达利胆止痛、清肝解郁、升阳敛阴之功,可抗炎、保肝、降酶、利胆[10];陈皮具有理气化痰降逆之效;栀子善清泻三焦之火邪湿热,具有护肝、利胆排石、抗微生物、消除炎症的作用[11];海金沙清热利湿,可增加胆汁排泄量,并对多种细菌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12];砂仁有化湿泄浊之功;丹参活血化瘀,可祛除血中凝滞,具有抗抗炎、镇痛的作用[13];川芎乃血中之气药,能助丹参活血化瘀,具有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作用[14];麦芽化食消积;枳壳理气消积,二者共用以清除中焦积滞,畅通腑气;炙甘草为使,不仅能调和诸药,还能清热解毒。全方升降兼顾,疏肝畅腑,利胆泄浊,化瘀通络,缓急止痛,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临证时再视患者的具体病情随症加减变化,给予旋复花、枳实、厚朴以除胀;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大黄通便利胆;虎杖、地耳草利胆退黄;金钱草清热排石;则可收到更好的疗效。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升(P<0.05);2 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腹胀、腹痛、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评分均有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上述症状缓解时间叫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表明自拟柴胡疏肝利胆汤能较好改善慢性胆囊炎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辨病施治,灵活加减用药,多环节,多靶点调治的优势,且可避免抗生素药耐药弊端。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