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期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2023-05-14余叶青
余叶青
(宁波一院龙山医院医疗健康集团神经内科·浙江 宁波 315312)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据统计面神经麻痹占面神经疾病的60%~75%,其发病率为(11.5~53.3)/10万人[2]。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瘫痪、表情功能减退或丧失,因影响容貌美观,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有寒冷刺激、病毒感染、血管压迫、神经缺血、免疫反应等学说[3]。目前治疗以药物治疗、针灸、理疗、面部康复训练等为主,早期药物治疗的核心是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辅以神经营养药物能促进疾病的恢复,改善预后[4]。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针灸治疗被WHO推荐作为面神经麻痹的替代和补充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后期康复,并且具有疗效确切、成本低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等优势[5]。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使用合适的治疗手段,在急性期多使用浅刺针法,恢复期多加用电针、刺络放血、透刺法、滞提法等诸多方法进行治疗[6]。本研究笔者运用针刺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22 年2 月在本院就诊的102 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以及观察组(常规西药治疗+针刺疗法),每组各48 例。对照组男、女性患者数分别为27 例、21例;年龄22~66 岁,平均(58.72±16.07)岁;病程1~7 d,平均(3.63±1.23)d。观察组男、女性患者数分别为31 例、23 例;年龄21~67 岁,平均(50.09±16.47)岁;病程1~6 d,平均(3.79±1.29)d。经分析,2 组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7]第五版中相关诊断标准,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专科查体、辅助检查等确诊。中医诊断标准:符合《针灸学》[8]中相关诊断标准,依据病因、临床症状、舌苔脉象、肌电图等确诊。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相关诊断标准;2)病程≤1周;3)年龄18~70岁;4)H-B评级为Ⅲ 级或以上;5)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中枢性面瘫、亨特氏综合征;2)面部外伤、后颅窝、耳源性疾病及腮腺等其他病变导致的面瘫患者;3)皮肤感染或有出血性疾病以及出血倾向者;4)妊娠、哺乳期妇女。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9],给予醋酸泼尼松片(重庆科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0020459)口服50 mg,1 次/日,连续5 d,之后每日递减10 mg,共给药10 d;阿昔洛韦片(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1219)口服 0.4 g,3 次/日,给药10 d;甲钴胺片(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90)口服0.5 mg,3 次/日,共给药3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普通针刺治疗,取患侧风池、翳风、牵正、鱼腰、攒竹穴、四白、阳白穴、颧髎、迎香、地仓、颊车、合谷穴,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面部皮肤,医者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 mm×25 mm针灸针进行针刺,得气后各穴行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疗效标准 根据H-B评级制定疗效评定标准[10]。具体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2.3 观察指标 1)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11]评分:2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FDI评估,具体包括躯体功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功能部分正向计分,具体包括吃饭、喝水、说话、流泪和漱口的困难程度等,每项2~5分,分值越高提示躯体功能越好;社会功能负向计分,包括社交的时间长短、睡眠、发脾气、孤立、平静等,每项1~6分,分值越低提示社会生活能力越好。2)H-B面神经功能分级[10]:2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面神经功能分级,将患侧面神经功能分为I~VI 级。VI 级:完全麻痹 :V 级:重度功能障碍;IV 级:中重度功能障碍;III 级:中度功能障碍;II 级:轻度功能障碍;I 级:正常。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分级情况。
3 结果
3.1 2 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分)
3.3 2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例)
4 讨论
面神经的解剖关系复杂,走行迂曲,自延髓桥脑沟外侧部进入桥小脑角池, 经过内耳门入内听道,穿过内听道后入面神经管,再由茎乳孔出颅,穿经腮腺达面部,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支配同侧面部表情肌。面瘫急性发作时,增大面神经管内压力,压迫面神经,面神经继发水肿,循环障碍,导致面神经轴突变性或者脱髓鞘变化,最终出现一侧面部自主运动、表情功能减退或丧失等临床症状[12]。
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僻”“口眼歪斜”“面瘫”等范畴,多由体虚外感风寒,或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袭络而致筋肉纵缓不收。病变部位在颜面部,涉及阳明经经筋,阳明经经筋环绕额部、鼻旁、面颊、下颌以及口周,相合于足太阳经经筋;足太阳经筋从头顶下额部,结于鼻旁,另有一支维系上眼胞,结于面颊;治疗则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主。本研究笔者运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选用患侧风池、翳风、牵正、鱼腰、攒竹、四白、阳白穴、颧髎、迎香、地仓、颊车、合谷等穴。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是治风要穴,治疗风邪所致的面瘫、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眼科疾病、颈源性疾病以及高血压病等疾病,风池穴位于枕骨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凹陷中,其下为枕小神经分布区,内有第三颈神经的皮支和皮下静脉[13]。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可增强卫外阳气,驱邪外出,《针灸甲乙经》言“口僻不正,翳风主之”;现代研究翳风穴在体表的投影位置正处于茎乳孔,浅层分布有面神经耳支,深层有面神经干,舌咽神经腮腺支,耳后动脉,刺激翳风穴可解除血管痉挛、减轻神经水肿、消除炎症,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改善面部神经肌肉功能[14]。牵正为经外奇穴,为治疗面瘫经验要穴,牵正穴下分布面神经丛,针刺牵正穴可调节气血,改善气血阻滞。鱼腰位于眉中,为经外奇穴,当太阳经筋散布之处,取之加强对太阳经筋的刺激。攒竹穴位于眶上切迹,针刺攒竹治疗眼闭合不全。四白可达散发脾热、散风明目之效。阳白穴作为面神经麻痹的主要穴位,还能缓解目眩及头痛之症,阳白下分布面神经颧支主干和颊支,针刺能恢复面神经颞支功能和额肌肌力。颧髎正当颧骨处,为手太阳小肠经穴,足三阳经经筋结于頄,针刺可调整三阳经筋。迎香位于鼻唇沟中,属手阳明大肠经穴,可疏筋活络,通调气血,恢复面部受阻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地仓穴发挥其近端治疗作用可治疗口周疾病,现代研究地仓下分布面神经颊支、下颌缘支。颊车穴,颊代表面颊,车有运输功能,指五谷化生之精微物质通过颊车穴循经运送至头面部,具有转输营养物质的作用;颊车下分布面神经下颌缘支;地仓与颊车均属于足阳明胃经,透刺可以激发阳明经气血,促进面部的气血供应;《千金方》言:“地仓颊车主口缓不收不能言。”地仓、颊车穴区域间分布有面神经的颊支、下颌缘支,支配咬肌、颊肌、颧肌、笑肌、口轮匝肌等肌肉;地仓透颊车,通过透刺直接刺激面部瘫痪肌群(咬肌、颊肌、颧肌、笑肌、口轮匝肌等),促进面部协同肌和拮抗肌相互协作,恢复口角轴的正常运动[15]。李英南等[16]比较了不同深度针刺地仓、颊车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深刺地仓、颊车穴能够降低中医症状评分、提升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以及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恢复面神经功能。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基础,祛风清热,舒缓肌肉僵硬,《四总穴歌》云“面口合谷收”[17]。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83.3%;治疗后2组患者FDI评分以及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刺疗法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显著,能够降低H-B分级和FDI评分,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