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消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2023-05-14陶苗苗叶红柔程胜平
陶苗苗,王 漪,叶红柔,程胜平
(温岭市中医院·浙江 温岭 31750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进展缓慢、无典型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因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弱酸、抗Hp感染、抑制胆汁反流等治疗均能有效修复胃黏膜屏障,促进胃排空及调节肠蠕动[1-2]。但西药治疗常易反复,长期使用还会损伤胃肠功能,诱发或加重便秘,致肠道菌群失调。中医药治疗脾胃疾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具有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实施个体化治疗和整体调节的优势。2019年11月—2021年1月笔者自拟温中消萎方用于脾胃虚寒兼瘀血阻络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收效良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1月98例脾胃虚寒兼胃络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2~61岁,平均(43.52±6.28)岁;Hp阳性30 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平均(5.16±1.27)年。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23~60岁,平均(42.64±6.03)岁;Hp阳性31 例;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12年,平均(5.48±1.35)年。2组患者上述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标准 1)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非哺乳期、妊娠期女性;2)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5]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并符合《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6]中脾胃虚寒兼胃络瘀阻型分型标准;3)年龄18~70岁。
1.3 排除标准 1)近2周内使用过阿司匹林、药用炭片等损害胃黏膜或胃肠动力的药物者;2)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酒精依赖症患者;3)有胃肠道手术史、恶性肿瘤或慢性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等其他消化道疾病者;4)伴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脑出血、心肝肾功能严重减退等患者;5)临床资料不全、依从性差及对本临床观察用药及其有效成分过敏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方案如下:奥美拉唑肠溶片(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J20190924,规格20 mg×14 片)整片吞服,1次1片,1日1次;硫糖铝咀嚼片(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4513,0.25 g/片)饭前嚼服,1次4片,1日3次;合并Hp感染者行四联疗法清除;以2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期间根据个体差异及检查结果调整用药,采取清淡易消化饮食、禁忌烟酒,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B12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服自拟温中消萎方治疗。方剂组成:黄芪15 g、党参15 g、炒白术12 g、桂枝10 g、枳实12 g、延胡索9 g、莪术9 g、炙甘草9 g、没药9 g、干姜6 g、白芍12 g、饴糖6 g,随症加减,每日1 剂,水煎煮两遍得药汁混合,约300 mL,于早、晚饭后温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2.2 疗效标准 参考《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7]中标准进行评价。
2.3 观察指标 1)2组患者Hp转阴率:采用13C呼气实验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Hp阳性患者Hp清除情况。2)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分别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主症(胃脘疼痛、畏寒喜暖)和次症(劳累/受凉加重、泛吐清水、神疲乏力、面色晦暗)按程度轻重进行计分,主症计为0分、2分、4分、6分,次症计为0分、1分、2分、3分,总分即为证候积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3)2组患者治疗前后PG I(胃蛋白酶原I)、PG II(胃蛋白酶原II)水平及PGR值: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分离10 min,取上清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PG I、PG II水平,并计算PGR值,PGR=PGI/PGII。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温中消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温中消萎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转阴率的影响 观察组49例患者中,治疗前31例Hp阳性患者治疗后有25例转阴,Hp转阴率80.6%;对照组30例Hp阳性患者治疗后有16例转阴,Hp转阴率为53.3%。观察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3 温中消萎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3.4 温中消萎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I、PGII及PGR值的影响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PGI、PGII及PGR值比较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位在胃腑,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充、食饮不节或不洁、用药不当、七情内损致中焦脾胃虚损,升降失常、气机不利,导致胃脘疼痛、胀满等症状。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6]中将该病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证型之分,肝胃不和又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又分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寒,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9-10]。笔者文章中讨论的为脾胃虚寒兼胃络瘀阻型。脾胃为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升降相宜,水谷精微得以正常化生,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调,饮食、起居失调加之用药不当,日久由脾胃气虚又会进一步加重,致中焦虚寒。再者,中焦虚寒,寒凝则血瘀,另“久病入血在络”(《临证指南医案》),气血运行不畅,血行受阻,形成瘀血阻络。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脾胃虚寒兼胃络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上当以健脾温中、活血通络、和胃止痛为主要治法,自拟温中消萎方与西医疗法联合治疗该类患者。方中饴糖甘温质润,起温补中焦、缓急止痛之功效;桂枝味辛性温,可起温阳气、祛寒邪之功效;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炒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起温补扶正兼祛除水湿之功效,实验显示其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小鼠胃排空及提高小肠功能,降低胃液酸度、减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11];黄芪味甘、性微温,善补中气、升清阳、益脾胃,兼能除水湿;党参味甘、性平,可健脾补气、养血生津,其甘补而平,不燥不腻;研究显示,党参能够调节胃肠运动,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并可有效改善懒言气短、四肢无力、食欲不佳等症状[12-13];干姜为温中驱寒之要药,辛热温散,可入脾胃经,既可祛除脾胃寒气,又可助脾胃阳气;白芍与甘草酸甘化阴,有养营阴、缓急止痛之功效;枳实味苦、辛、酸,性微寒,入脾、胃经,可行气消积、散痞除满;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入肝、脾经,起行气活血止痛功效;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没药善活血,有止痛、消肿生肌之功效;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莪术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调节胃肠平滑肌张力、减少炎性渗出等多种作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疼痛有明显的缓解效果[14]。有研究显示,温中散寒、补益脾胃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应不仅可促进胃黏膜上皮修复、改善幽门腺和肠腺化生,还可降低炎症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5]。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明显高于对照组(81.6%)(P<0.05),观察组Hp阳性患者Hp转阴率(80.6%)明显高于对照组(53.3%)(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主、次症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
PG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黏液颈细胞分泌,可反应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在胃黏膜萎缩时,常呈低水平;PG II的升高一般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值等有关[16]。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I水平、PGI/PGⅡ的比值明显降低,与萎缩程度成正比[17]。本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前PGI(73.10±7.25)μg/L、PGR值(6.26±1.36)治疗后分别上升至(124.58±10.16)μg/L、(10.80±1.31)。该结果提示,温中消萎方治疗脾胃虚寒兼瘀血阻络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显著提升患者血清PGI水平及PGR值,改善患者胃黏膜萎缩程度。
综上所述,温中消萎方与西医常规疗法相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兼瘀血阻络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更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主症和次症),提高Hp转阴率,显著提升患者血清PGI水平及PGR值,改善患者胃黏膜萎缩程度,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