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5-13黄华一董惜如

青海金融 2023年10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融资金融

■ 黄华一 董惜如

(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兰州 730030)

引 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首次提出了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一方面注重满足商品和服务的高质量需求,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发展水平,在重视发展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的质量问题,实现高质量、有效率、公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摆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把重点从规模扩大和增长率提高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现代化;从以生产要素和投资为主的结构转向以创新为主的结构,寻求改革的动力,抓住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一、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创新企业发展不足

1.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偏高。银行信贷是创新企业外部资金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监管机构对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提出了较为严格的监管要求,银行不愿意向高风险的项目或公司发放贷款,这使得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中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除此之外,创新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相对有限,无形资产中的技术是其核心竞争力,在其资产结构中占比较高,在申请基于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质押的银行贷款时,质押条款及其估值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企业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抵押品,创新企业抵押和担保领域的发展滞后使得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截至2021 年,我国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创新指数达到264.6,比2020 年增长8.0%,增幅比2020 年提高1.6 个百分点。但是从我国R&D 经费来源来看,2020 年,我国R&D 经费为2.43 万亿元,其中内部支出的企业资金与政府资金分别为18895.03 亿元和4825.56 亿元,占比分别为77.5%和22.5%。从2006 年到2020 年,企业资金从2073.70 亿元增加到18895.03 亿元,增加9.1 倍,占比从69%到77.5%,企业资金占比越来越重,这说明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政府资金从742.10 亿元增加到4825.56 亿元,增加了6.5 倍①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政府资金作为政府鼓励企业创新的重要方式,其增长倍数相较于企业资金的增长还是比较缓慢。这表明我国的科技经费仍然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政府投资只是起引导作用,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

2.资本市场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在技术创新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增加信息披露来减少信息不对称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企业一般不愿意向资本市场披露创新的想法,以避免潜在的竞争对手模仿并造成重大损失。但是资本市场拥有的自身优势,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而且还能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国外,大多数高新科技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而我国创新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的政策性拨款,这是因为主板市场上市门槛很高,资产规模小和盈利能力弱的技术创新企业无法达到上市标准,所以就会出现企业在国外上市的情况,虽然近年来创业板市场放宽了企业上市要求,但是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监管依然严格,能够通过创业板上市完成有效融资的科技创新公司数量非常有限。

(二)金融支持协调发展不够

1.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间的联通和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协同发展的态势良好,但金融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区域资本流动分化严重,区域金融协调机制不健全,这就导致虽然近年来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持续增加,但金融资源在各地区的分布并不均衡,不同地区的企业在股权和债券融资工具及其他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2021 年3 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5.17%、5.56%、5.49%、5.71%。相比于2020 年3 月的5.35%、5.67%、5.67%、6.11%②数据来源:《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0)》:11-23。来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都有所下降,但是2021 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GDP 分别占全国的52.0%、22.0%、21.1%、4.9%,其中东部地区占绝对优势,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虽然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是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2.3%、17.8%、18.7%和1.3%。东北人口占全国的7%,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9%,融资额增量却只有1.3%③数据来源:《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11-24。。这是由于各地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直接和间接融资环境的不同所致。针对金融环境的差异,各地区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税收和财政支持政策,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城乡发展不平衡。2021 年,我国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为7.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39.4%和53.3%。第一产业占比相比于2020 的7.7%有所下降,这表明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发展相对缓慢。金融机构应该更加注重农业方面的投资与贷款,针对一些农业项目出台特定的贷款优惠,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2021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 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8%。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可能导致数字鸿沟的出现,将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发展差距。

(三)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不够

1.金融授信门槛相对较高。目前,就全国范围来看,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于政府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绿色企业的支持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和投资的前提是被投资对象要有一定的抵押物作为抵押,还要有一定的信用基础,否则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乡村经营主体由于主要以农户为主,客观上存在信用不足等问题,再加上抵押品大多数为执行力不强或者是执行成本很高的轻资产,这使得其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绿色企业的产业链不完备,受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在银行机构的贷款融资频率也相对较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缺乏绿色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绿色企业的产出率以及风险程度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再加上乡村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违约成本低,金融机构对贷款的监管成本也相应增加,所以金融机构对乡村绿色企业的授信门槛相应地也会较高。

2.绿色金融产品单一。目前,还存在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首先对绿色产品的界定不是很清晰,绿色金融业务服务的对象范围不是很广。其次,绿色金融产品在设计上缺少实践性,这就导致了一些产品只重创新,而忽略了它的现实作用,导致部分绿色金融产品对乡村绿色企业发展的贡献力度不大。另外,还存在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当前针对绿色企业的金融产品主要是银行的贷款,但是由于企业产出效率较低和经营不稳定等原因,存在较大的偿还风险和违约风险,银行机构对于绿色企业的贷款条件也相对较高。如期货、证券和保险这一类型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很少,再加上由于每个绿色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资源等外部条件不同,这一类的金融创新产品很难得到复制和推广。就保险而言,绿色保险所涉及的绿色企业种类较少,由于绿色保险创新体系不太完善,其保费也相对较高。

(四)金融支持进出口企业存在的问题

1.融资成本较高。充足、便捷、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发挥融通资金、承担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对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放开,国际间企业的合作加速发展,在进行企业合作的同时,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先通过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来筹集资金,之后才能在中国境外发行金融债券。近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尽管在国内外金融市场公开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融资周期长,金额有限。二是融资成本高。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的成本明显偏高。筹集和创造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是进出口银行活动的基础和需求,但目前进出口银行无法满足进出口企业对长期稳定资金的需求。

2.资金供应不足。政策性银行通常支持大中型跨国企业,其借款人或项目大多位于中国境外,银行难以充分了解借款人和项目的情况,导致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给监管机构带来巨大的挑战。大多数在国外的公司都是跨国公司,他们的业务和关系网络极其复杂。如果银行因监管困难而不承担提供融资的风险,企业的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

(五)金融支持共享经济的力度不足

1.共享经济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的出现对现有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法律对共享经济领域的立法还不完善,只是在某些领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相应的监管措施也不健全。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共享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监管方式主要是通过现场检查来获取共享经济经营者的基本信息,无法保证对共享经济经营者的侵权和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可靠的信用体系,以提高共享经济的服务水平。然而,共享经济平台在进行交易时,通常会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涉及隐私和安全的风险。因此,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考虑如何在满足共享经济相关信息需求的同时,保护好个人信息和相关数据。

2.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产业发展的障碍之一是融资难、融资贵,共享经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与一些发达城市相比,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信息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共享经济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缓慢,金融服务水平较低,获得金融支持的机会较为有限。此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仍然偏向于传统行业,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得到的投资和关注相对较少。

二、新发展理念下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一)金融支持创新发展,激发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1.着重引导金融支持创新企业。要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提高我国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这不仅要有资金方面的支持,还要不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来促进创新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创新型企业投资大、孵化风险高、研发周期长、启动时间长的特点,与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要求相冲突,因此,必须建立全方面、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进行融资。资本市场提供的不同形式的风险补偿对支持创新企业非常有用。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是企业将金融资源与技术专利和技术突破的研发相结合,实现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资本市场的创新发展和资金结构的优化,有助于资本市场在高科技和关键领域的长期投资中发挥积极作用,建议增加资本供应,提高金融系统的弹性。

2.发展金融科技,提高服务水平。在数字转型的大趋势下,金融领域亟需数字化转型。互联网银行克服了传统银行业务的许多限制,使许多以前无法获得信贷的中小微企业获得资金支持。银行可利用科技手段创新金融服务,增强对创新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信息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其制定特定的金融方案,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加速创新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银行要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对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采用一些新型的投融资方式,如供应链、产业链等,对科技型创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信贷服务,满足他们的融资需求,进而支持和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3.利用科技手段,有效防控金融风险。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也在不断发展,好的金融创新能服务于经济发展,提高机构风险管理水平,从而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服务需求。而脱离金融基本规则和实体经济需求的产品密切嵌套、随意错配期限、隐藏基础资产的 “伪创新”,不仅损害了经济发展,也损害了金融业健康发展。此外,这种“伪创新”严重地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最终可能形成金融风险。在开发产品和创新时,需要充分了解适用于所处行业的产品的基本规则、操作逻辑、风险特征和风险补偿方法,深入分析产品特征,预测相关风险,做好风险管理,做到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平衡。同时,还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利用技术手段填补监管空白,避免监管套利,有效防止金融创新风险的扩散,及时丰富金融监管的工具和手段,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二)金融支持协调发展,满足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1.优化金融支持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方面,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影响。例如,东部地区金融机构多,金融资源充足,金融的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西部地区则相反,区域内许多金融活动效率有待提高。因此,我国的金融政策可以通过利率和信贷政策的差异化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在利率和信贷政策方面,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中西部地区,应制定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信贷政策,鼓励、支持和促进更多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力;在东部地区,应更加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根据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加大对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信贷支持,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满足其信贷需求。

同时,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提供更多地信贷支持。各地要制定和实施审慎的信贷政策,提高管理不善的法人单位的信贷标准,并严格控制其在银行间借贷市场的借贷金额,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实行严格的信贷标准,严重时甚至不给予信贷支持,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支持城乡协调发展。为了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需要增加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同时,还要全面推广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为抵押物办理银行贷款的做法,扩大“三农”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由于农业生产周期不同,导致不同生产经营单位的融资需求也有差别,金融机构应在“三农”小额借贷产品品种方面开展自主创新,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的融资需求。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振兴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保持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形成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结构。

(三)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引导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企业。在金融的各个领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将资金投向合适的优质绿色发展领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与现代化,这将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地区的引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规划绿色金融发展路线图,加快区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2.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拓宽绿色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造基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准公共金融产品,提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鼓励银行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进入农村绿色领域,进一步开展绿色农业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农商行、农信社等地方银行应利用其对农村地区的熟悉程度,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农民的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另一方面,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整个绿色产品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充分利用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金融产品,创新绿色衍生金融产品,发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积极发展绿色保险,充分发挥保险在融资、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方面的作用。

(四)金融支持开放发展,加快发展格局内外联动

1.扩大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来源。提升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程度,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来源,关键在于降低海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制定符合国际规则和中国国情的监管标准,进一步降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金融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其在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例如,从“全方位审核”转变到“分新项目、企业种类审核”,简化发展趋势较好的单位的审批流程。提升对利率和汇率的定价能力,依据市场中的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确定价格,建立更为有效和透明的定价机制。在优化股票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的信息共享,扩宽境外机构开展债权投资的途径。通过开发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持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进而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这既能有效增加国内资金供给量从而降低国内利率,减少社会融资成本,还可以通过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2.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沿线国家合作共赢。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国家开设分支机构,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负担得起的金融支持,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实现沿线国家的共赢。此外,还要根据“一带一路”国家企业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衍生金融工具和证券化产品,有效对冲利率和汇率波动等金融风险。

(五)金融支持共享发展,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发展普惠金融。根据世界银行的普惠金融指标,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银行网点遍布,金融服务全面覆盖到行政村。但是,我国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私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不匹配的问题仍然存在,以及公众对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得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变得越来越重要。

创建多层面、宽领域和差异化的银行管理体系,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升民间资本使用率。银行应充分利用资源和信息科技等优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实施差异化的信贷支持政策,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量,降低其融资成本。要大力推进供应链金融,降低融资门槛,加大银行贷款投入,促进中小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和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2.全面推广数字金融。充分运用数字金融的优势,解决农村传统金融服务的高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难题。积极主动运用新的科技工具,将金融部门的信用信息平台与数字农业平台联结起来,提高对农业信贷风险的识别、监测、预警和防范能力。健全数字金融的发展标准,激励银行业合理安排、优化布局,用实体网点弥补“数字鸿沟”。通过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的紧密结合,开发信息数据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金融机构评估客户信用的能力,鼓励为客户提供不同利率的贷款。此外,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大数据平台,使金融机构能够实时监测中小微企业和农民贷款量的变化,以确定潜在的信贷风险,并提供及时和适当的风险解决方案。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对于创新型企业、绿色企业等中小型企业,政府应制定相对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减轻企业在初创期的资金压力。政府应该利用好财政资金的杠杆功能,以政府信用为基础,使得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还有民间资本、国外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到这些领域。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者的对接协调机制,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合作对接。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落实政府促进相关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于相关中小微企业贷款时产生的不良贷款,政府应该及时给予补偿,鼓励金融加大力度支持相关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数据平台,使得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能够信息互通。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信用档案,建立多元化的信用评价体系,量化分析和监控企业的信用情况,助力企业融资贷款。设立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制定有针对性的担保方案,协同银行进行续保续贷等一系列的操作,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金融机构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掌握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于贷款对象进行精准识别,提高贷款的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融资金融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融资
融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7月重要融资事件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5月重要融资事件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