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2023-05-13吴建绍喻晓洁陆奕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基层

吴建绍,喻晓洁,陆奕名

(1.浙大城市学院 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1]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深刻指出,我们“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2]提升党的组织力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着重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关键所在。“组织力”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探讨。总结和梳理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讨情况,对于厘清思想迷雾和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的组织力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研究基本情况呈现

围绕“中国共产党组织力”这一主题,学界刊发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从1993年起,学界便开启了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力这一问题的关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1994年到2017年)学界对这一问题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注。到了2018年,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文章呈现出井喷趋势,此后这一话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就科学分布来看,组织力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基层建设的方方面面。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研究的学科分布也较为广泛,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社会、公共管理、草学和新闻传播等学科的学者,都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力保持着持续关注,也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就研究人员来看,2000年以后有大量的学者加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研究队伍中。邓大松、唐任伍、宋爱忠、王同昌、易新涛、寇清杰、齐卫平、刘红凛和王久高等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研究中比较高产的作者。就研究机构来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校、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表现较为突出的研究机构。就期刊阵地来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人民论坛》《党建》和《思想理论教育》等积极支持着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研讨。

二、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研究核心问题的学术分析

随着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实,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思考,并在具体的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切实提升组织力的举措。大体来说,学者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研究。

1.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内涵梳理

提升组织力的前提和基础便是理清其基本内涵。柳宝军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内涵,它包括无产阶级的组织力、民众的组织力和党与团体的组织力等内容,核心在于调动和团结组织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以实现相应的目标。[3]王久高则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是党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一种组织力量,它包括“政治领导力”“思想领引力”“群众动员力”“组织驾驭力”和“社会号召力”等具体内容[4]。王同昌展开了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力内涵的分析,并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界定为“为完成自身的任务和职责”而必须具备的一种使得“内部有序运行”和“外部有效领导”的能力。[5]赵大朋和简皎洁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组织力包括外在组织力和内在组织力,前者充分体现了党组织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能力,后者则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生基础。[6]刘红凛认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首先就是一个政党内部的组织管理问题,它既是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党能力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既包括“党委班子成员的组织力”和“党员个人组织力”,又包含中国共产党内部各个成员和组织之间的能力升级。[7]

2.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逻辑阐释

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提出和践行都有其合理的逻辑,学者们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基层党组织发展中的系列问题,富有针对性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基本逻辑。(1)理论逻辑。张晋龙从“组织本体”出发,结合组织学的知识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理论基础就是组织学和政策过程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活动中得到了贯彻,并在组织行为决策、组织执行和组织监督过程中逐渐强化了党组织的组织力。[8]栗智宽和俞良早共同撰文分析了新时代党组织组织力的建设与提升的理论逻辑,他们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中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建设的理论渊源。[9](2)制度逻辑。贠杰强调,高效的组织力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组织力是“解码”中国共产党制度优势的密钥。他还具体从“思想力”“决策力”“人事力”“执行力”和“监督力”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制度优势。[10]李桂秋从组织特性、政治目的、政治机遇和政治理论四个方面深刻阐发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政治或制度逻辑。[11]郑中华在对组织力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确认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的关键在于明晰组织的政治功能、政治目的、政治空间等。[12](3)生成逻辑。王鹏认为,组织力是一个系统提升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提升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它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为动力源泉、以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变化为助推器、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力量基础。[13]李毅弘和杨雅涵剖析了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逻辑,即在“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自我革新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和“发展推动力”这六种力量的推动下,构建一个“一心双环”结构的严密体系。[14]

3.中国共产党组织力提升的问题与困境

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提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它必然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王海荣从“体系网络—社会功能—政治属性—制度运行”的关联视角分析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问题,并指出了影响目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体系网络连接性不强且组织力下降”“社会功能的适应性滞后且背离服务人民的本质”“组织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且对权力的约束力不强”等,并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15]李庚香分析了有效提升组织力受到了党建方式的影响,即基层领导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不足、注重形式而忽略本质内容;基层在团结工作方面捉襟见肘、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欠缺;对于民主集中的认识不足、自身的领导本领不强;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制度漏洞和机制缺陷需要及时改正。[16]林星和王宏波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的现实困境问题,主要包括“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与党组织覆盖力萎缩”“乡村文化结构失衡与党组织凝聚力弱化”“农村经济制度断裂与党组织执行力异化”“乡村治理体系转型与党组织服务力泛化”等。[17]王可园从“结构—过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面临的问题。从结构来看,“基层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从过程来看,“基层党组织自身运转不规范”且“群众路线践行不力”;从文化来看,“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文化不健康、民众信任不够”。[18]

4.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历程与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党组织组织力逐渐提升的见证,从历史角度来梳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提升的历程与经验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

(1)发展历程。文丰安则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力提升的百年历程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他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提升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即“创立发展阶段”(1921—1949年)、“全方位重建阶段”(1949—1956年)、“曲折前进阶段”(1956—1978年)、“逐步规范阶段”(1978—2012年)和“全面建设阶段”(2012年至今)。[19]王学俭和王秀芳则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建设的百年发展历程分为“生存需要—农民—阶级斗争自愿阶段”(1921—1948年)、“安全需要—工农—阶级斗争强化阶段”(1949—1977年)、“发展需要—工农—物质利益引导阶段”(1978—2011年)、“全面发展需要—全体人民—全方位获得感提升阶段”(2012年至今)。[20]

(2)基本经验。张士海和任爱芬直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围绕组织力建设的战略地位、群众路线和人民立场、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灵活多样的实施方式、健全的制度体系等。[21]柳宝军从六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和组织力提升的宝贵经验,即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来统领组织建设、以科学理论来指导组织力提升、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来提升党的组织能力、以党的组织路线来推进组织建设和能力提升、以健全的组织体系来为组织力提升保驾护航、以法规制度建设强化组织力提升。[22]

5.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提升路径与方法

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提升,始终是围绕更加高效地组织群众、服务人民而展开的,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而奋斗。杨润聪和洪向华强调,必须以系统观念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23]孙大伟也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一体推进、整体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4]吴峥嵘提出,要在“知—情—意—行”的共同耦合之下积极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以理论素养的提升来完善组织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情感认同的强化升级来激发组织群体的信仰共鸣、以品格和意志锻造来磨练品性、以现实行动来落实诸多方案,继而强化组织认同和提升党组织的“内聚力”。[25]肖光荣和盛文楷则立足于网络时代并分析了这一时代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建设的方向:一是要具备系统思维、二是在积极建设和完善基层网络宣传平台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模式、三是加强基层负责人和基层党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四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帮扶计划并积极推广大数据分析技术。[26]郑琦和陶周颖指明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方案,要以“组织设置”为抓手,拓展组织范围;以“人员配备”为基础,不断提高组织能力;以“功能强化”为引领,不断明确组织方向;以“制度设计”为保障,不断完善组织规则。如此方能不断在实践中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并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新时代的坚强战斗堡垒”。[27]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研究的特点、问题与展望

纵观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围绕相关问题积极刊发了一系列理论功底扎实和现实针对性强的文章,凸显了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充分关注。

1.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研究的特点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研究呈现出研究实力强、研究队型齐整、研究视域广阔、研究内容庞杂、研究思路开阔的基本格局。这些研究呈现出的具体特点可以简要地归纳如下:

(1)理论分析和实证研讨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实践性问题。在目前检索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阐释(或分析)层面,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结合相关理论展开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学理化探讨。当然,还有一小部分学者结合了具体的案例(或实例)展开了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研讨,并极富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讨是有效推进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研究的有效手法,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谱写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研究图谱。

(2)历史语境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学者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研究,始终是坚持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即深入到这一问题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深度解读,同时也积极探寻着将其时代化的方法和道路。目前的研究成果很多都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展示组织力及其问题的“历史语境”或“历史逻辑”。只有回到历史中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问题,才能对这一议题的提出、推进和未来发展等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进而才能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世界历史意义。当然,回到历史的目的在于指导现在的实践,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也就是说,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历史语境与逻辑,旨在解决当代面临的诸多棘手难题。在回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深刻把握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时代化、现实化的方案。

(3)政治表达和学术阐释相结合的研究进路。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首先就是一个政治性问题,所以诸多的研究成果也一再强调这一问题的政治性问题或政治导向问题。在具体的解释过程中,大量的学者都是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问题视为一个政治问题而加以考察的。对于这一问题产生的政治背景,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政治问题以及矫治这些问题的政治方案都是学界必须加以说明的问题。当然,在政治性研究过程中,这一问题的学术性也得以凸显。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展开富有说服力的学理性分析,是提升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顺利接纳这一做法的关键所在。

2.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研究的问题

(1)理论分析有余但实证研讨不足。纵观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是理论分析文章。这些成果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核心特点、问题挑战、实践方案和历史意义等问题,这些理论成果也丰富了党史研究和延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然而,对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分析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的,即如何提升组织力的问题。这就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地域来展开调查研究,继而掌握大量可靠的数据和了解到基层人民的真实状况,以此为基础来分析中国共产党组织力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或堵点。虽然有部分学者已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展开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展示了基层对于党组织组织力的真实状况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方案,但这些成果在量上来说还是较小,覆盖的面还是不足,典型性可能还是不够。

(2)虽进行多学科深入探讨但分布不均衡。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多学科共同助力组织力的提升。从目前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研究学科分布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是多学科深度参与了这一话题的探讨,但学科分布极不均衡。排名前十的学科中,“政治”占了一多半的研究体量(56.49%),“教育”和“生态”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分别占比11.87%、4.11%。环境、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社会、公共管理、草学、新闻传播、哲学、历史、法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等在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研讨中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3)解读成果众多但原创成果不多。对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相关文件、相关提法的解读有助于我们直接地了解到这些文件或提法的来龙去脉、理论与内容,这也是学者们应有的一种自觉。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出现了一系列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用手册》《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税务系统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法院系统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西城法院评估报告》的解读性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了解相关规范意义重大。与之相对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还存在较大的短板。

3.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研究的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研究的推进,将有更多的学者从更多的学科和视角关注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中国共产党组织力将继续是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研究,必将克服上述诸多问题而迎来研究的新境界。

(1)坚持“两条腿走路”,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关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的研究,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学的政党理论等来展开学理性分析,以凸显这一问题的理论魅力。当然,这一话题显然也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政治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者们不能仅仅停留于“本本”、不能坚守那些所谓的“教条”,而应该立足中国共产党人提升组织力的具体实践,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此来深刻把握其间的内在逻辑、历史经验和深远意义。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结合中,推动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研究。

(2)深化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合作中发现相关议题的学术增长点。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它不是哪一个学科的“私事”,而需要多学科各自从各自的角度来展开多方位的诠释。在众多研究的“合力”中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分析清楚,继而找到切实可行的提升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方法与路径。当前阻碍多科学联合研究的主要是“门户之见”和“研究的偏狭”,即众多的学者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这一话题自然地划归为政治学或党建,而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对此并不关心。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狭隘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视为一个可以多学科深度探讨、深度对话的重大时代课题,以此群策群力来完成对相关论题的分析与解构,探寻新的学术增长点,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研究。

(3)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为理论界贡献更多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目前的研究成果多是“解读性”和“说理性”的,这就造成了很多文稿都只是局限于对相关文件的解读、延展和论证。随着解读性文稿的充实与相关文件与政策宣讲的成熟,学者们既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展开富有原创性的研究,又可以借鉴各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经验来助力相关研究,还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世界发展态势,来切实展开对组织力问题的深刻探讨,以实现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问题研究的理论创新。以更多富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来切实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以中国共产党提升组织力的相关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充实系列富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研究,学界应该秉承“生民立命、为时代立言、为社会立法、为未来立向”的学术使命和责任担当,切实推动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理论的丰富和实践的完善。

一方面,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着力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向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凝聚人民力量方能顺利完成。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提升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都有机地融入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随着相关实践的稳步推进,党的组织力的提升将成为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党的组织力二者之间的交互必将更加深入而有效,二者必然呈协同前进的态势。

另一方面,在与时代的深度交汇中切实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关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研究也必然迎来新的景象。每一个时代(或时期)都有不同的问题,回应并解决这些问题是理论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提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不同的要求,也会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我们进入到数字时代(或智能时代)之后,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助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如何应对数字时代的党组织建设的诸多难题等,都是我们必须慎重对待并要妥善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在对这些“时代之问”的回应中,我们也必将开辟出研究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基层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清华党组织公开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