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视角下“双减”政策执行的现实问题与负面舆情监测

2023-12-18宇世航

关键词:主题词负面舆情

宇世航,张 筱

(齐齐哈尔大学 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一经发布就引起全网热议并上榜2021年的年度十大热词。新媒体时代提升了人们的话语权与表达力,民众也更习惯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看法,社交媒体已然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中心。近年来网络舆情在政策推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快捷性、易操作性和丰富性能够更快、更真实地反映民意。而在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国民发表意见、进行监督的重要平台的同时,政府也能根据舆情内容了解民众需求,并依据这些信息帮助客观制定公共决策。[1]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社会对“双减”政策的态度比较积极,对政策执行的认同度和支持度高,敏感舆情信息则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的压力、部分民众对于政策的不理解和家长们的焦虑。[2]分析这些负面舆情可以发现,民众质疑的重点问题,使政策更加贴近实际。目前针对“双减”执行内容主题的研究主要有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转型、社会校外教育培训需求、教培行业从业人员分流、地方政策经验和模式等方面,[2]本文立足于从统计学角度,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双减”舆情热度,运用动态嵌入式主题模型对热度最高的五省市不同时段双减舆情文本开展研究,从时空视角研究各省市负面舆情主题变化,对不同时段、区域网友负面评论进行主题建模分析,了解各省民众关注重点,促进政策落实。

二、相关文献研究

(一)“双减”执行情况研究

随着“双减”推进的深入,许多学者针对“双减”的执行情况展开研究。其中一部分学者侧重研究执行现状与逻辑,比如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出发挖掘“双减”执行的理论逻辑,[3]还有聚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双减”利益相关群体,对执行的阶段性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4]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政策执行的网络视角探究网络环境、行动主体和网络结构三个层面上“双减”执行的困境。[5]另一部分则是尝试寻找方法增强执行有效度,有学者提出应当预判“双减”实施可能出现的风险,教育质量下滑等,并给出防范策略,[6]还有学者在二维框架下对“双减”政策工具的使用以及政策内容提出优化建议。[7]

(二)舆情主题演化研究

舆情演化分析是进行舆情监测、公共治理与危机公关的重要方法。情感演化、舆情预测以及热点主题识别等是当下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舆情情感演化研究方法多是基于主题模型且重点集中在从文本本身提取的信息上。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尝试研究新方法,比如基于句法规则和社会网络聚类提出舆情热点主题发现和可视化分析的框架。[8]在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研究中,舆情演化分析也作为重要分析手段被广泛使用。比如边晓慧与徐童[9]从全局视角和主题视角,利用概率主题模型与社交传播模型获得了面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的全景化、细粒度、差异性舆情演进分析。郭宇[10]等以“河南暴雨”事件为来源,通过动态主题演化模型,挖掘社交媒体突发事件中的阶段划分与话题。

三、动态嵌入式主题模型建立

(一)数据收集及处理

“双减”政策执行舆情信息态度地域分布发现,北京的正面和敏感信息量位居第一,浙江和广东两个省级行政区居中,紧接着是江苏省,上海则以正面信息42651篇和敏感信息26857篇位居第五。[2]故研究基于微博与今日头条平台,时间确定在2021.7.24-2022.7.31,空间选择这五个省市,爬取对应评论数较高的“双减”博文共34831条。本文在进行负面舆情抽取时,模型选择支持向量机模型SVM,[11]语料库使用谭松波博士整理的中文情感语料,评论情感极性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民众评论情感极性测试表

由表可知测试结果良好,最终抽取出五省市负面评论3092条,时间区间上的负面评论4934条以做下一步分析。

(二)“双减”搜索热度分析

1.百度搜索热度

爬取百度2021.7.24-2022.2.28之间的搜索指数,可视化如图1。

图1 百度关键词搜索热度

可以发现,从2021年7月24日起,百度搜索指数迅速上涨,仅仅三天就翻三倍,充分表明了民众对“双减”政策的高关注度。2021年7月26日到2021年9月12日是搜索量较高的区间,这里出现两个小高峰,一个发生在2021年8月6日,当天大众关心的话题有:“双减”政策下教育行业如何迎来新机遇,“双减”政策落地如何选择来自网上的学习资源和“双减”政策落地后几百万补课老师出路在哪里。另一个小高峰在2021年8月30号,当天讨论话题变成:开学了,对于“双减政策”妈妈最关心什么,“教育双减”是什么意思以及“双减”政策文件内容是什么。综合这两天话题内容,暑期民众对“双减”政策想了解的主要是:教育行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开学后则更关注政策如何推行,话题集中在政策文件内容上。

2.抖音搜索热度

抖音搜索指数来自巨量算数,同样可视化后如图2。

图2 抖音关键词搜索热度

抖音平台搜索度在2021年9月27日之前出现了三次较大的波动,第一次波动是在政策发布前五天,紧接着第二次是在2021年8月31日,出现短暂回落后又于9月12日达到顶点。2021年8月31日到9月12日大众关心的双减话题均是“双减是什么”。而和百度平台不同的是,2022年1月14日和2022年2月18日,抖音关于“双减”的搜索次数又出现明显增多,这时话题变更为“双减后的课本”,说明政策推行半年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变。

(三)不同时段民众负面话题内容分析

研究采用嵌入式动态主题模型DETM[12]分析一年来网友对“双减”政策负面评论主题的变化情况,这种主题模型不仅考虑了文本上下文之间关系,并且在主题内容上有较好的可解释性。结果得到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13个月的主题内容如表2所示,表中的内容表示对应时间网民评论的主题词,10个词语分别是各主题中出现概率最高的前10个单词。

表2 2021.07-2022.07 每月主题内容演化

首先,观察2021年主题词可以发现,“形式”、“阶段”、“打破”、“资源”与“谎言”等词语频繁出现,说明2021年网民对政策的负面想法主要有“资源不公”、“减负谎言”与“形式主义”。除此之外,8月份主题词还有“分流”和“大学”,可能合理推测8月份的部分负面情绪来自中考分流,绝大部分省份的中考分流意味着中考结束后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能去普通高中,其余学生就读职业技术学校,但当下“蓝领”的工资收入与社会地位低于“白领”,部分民众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去做这些“辛苦工作”,这种就业歧视也使得这部分民众过于重视子女的成绩,因此对“双减”政策产生不满情绪。同样10月份出现的“延时”与“退款”也表明“双减”延时服务和机构退费问题在10月被家长反复提及。

与去年不同,2022年抵触情绪多来自“经济收入”、“制度模式”与“教育支出”。可以看到,在1月份和2月份,主题词都有“开始”,而2021年7月也有“开始”,但这两年“开始”代表的含义却有所不同。2021年的“开始”主要指政策开始推行,由于大众对“双减”的高关注度被反复提到,而2022年是对新年的憧憬,过年期间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评论区里许愿,希望2022年能有新的开始,所以1、2月多次出现。另外,主题内容也跟随了热点话题,比如3月份的主题词出现“作文”和“高级”,这是因为2022年3月份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双减政策”正是此次教师资格证面试的结构化试题。整体来看,2022年表达负面感情词汇多于2021年,像“痛苦”、“烦恼”、“难受”等词语几乎每个月都出现,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这种情绪出现的可能原因。

下面通过对“机构退费”、“失业问题”、“网民焦虑”和“补习费用”四个负面主题中随时间演变的代表性词语的概率进行可视化,尝试分析这几个主要负面主题之间的联系,结果如下图3。

图3 四个主题下的词语时变概率

由图3可知,“机构退费”下的主题词“退款”在2021年9月到2022年2月出现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并在11月达到最高点。这一波动趋势符合政策发布一个月后出现的教育培训机构“退费潮”现象,此后随着教育部办公厅退费相关政策的出台,许多家长的退费问题得以解决,“退款”一词提及概率也随之下降;另外观察右上图主题“教培行业失业”可以发现,网友对“工资”与“工作”的关注程度在2021年要明显高于2022年,其中主题词“工作”在2021年10月达到顶峰。对比“机构退费”与“教培人员失业”演化趋势可以发现,两类主题出现概率较高的时间区间均在2021年,这是因为“教培人员失业”与“退费”现象紧密相关,9月开始的“退费潮”导致多家教培机构资金链断裂,很多机构停运或面临倒闭的风险,也因此辞退大量员工,所以这两类主题提及概率较高的时间相近。在研究“网民焦虑”主题之前先观察一下主题“补习费用”,即图6右下角,这里主题词“一对一”在2021年11月和2022年1月提及概率最高,“课程”则是在2021年12月与2022年2月,“价格”出现了三个波峰,分别在2021年9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综合下来,“一对一”、“价格”和“课程”三个主题词同时出现概率最高的时间是在2022年2月。此时我们再看主题“网民焦虑”的波动趋势,网友们的焦虑心情集中在政策发布的前三个月和过年期间,一方面考虑是因为“双减”政策刚出台时社会各界对政策不了解,尤其是部分家长对可能出现的改变感到困惑与怀疑;另一方面,结合2022年2月“一对一”、“价格”和“课程”这三个主题词来看,推测部分家长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但一对一的家教价格昂贵,难以负担高昂的补习费用,由此产生焦虑心情。

(四)不同省份民众负面话题内容分析

前文是从时间角度进行研究,这里从空间角度基于MSDETM模型[13]对不同省份民众负面舆情演化分析,首先得到五省市负面舆情主题词,并据此做出词云图,见图4。

北京主题 广东主题 江苏主题

由图4可以看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民众主要负面话题分别是“补课与作业”、“中高考压力”、“工作、工资与延时”、“培训机构”与“中高考公平”。其中广东省和北京市负面舆情出现最多的单词是“老师”,而江苏省、浙江省与上海市更多的是“家长”,可见北京与广东地区民众焦虑原因多围绕着老师,其他地区则来自家长。

同样对比五个省份关于“机构退费”、“失业问题”、“网民焦虑”和“补习费用”四个主题代表性词语的概率,研究不同省市负面主题之间的联系,结果如图5。

图5 四个主题下不同省份主题词演化

由图5可知,江苏省民众对“工作”与“工资”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一方面是由于许多教培人员失业,需要工资生活,另一方面来自2021年8月出现的高热度话题:“江苏明确课后服务收费为每学期300元”,网友们对收费低廉情况下教师们的工资是否过低产生担忧。四个主题中上海市民众更关注“教培人员失业”话题。考虑根据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在2021年7月的访谈内容,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总数从3093家减少到265家,压缩超过91%,这也使得大量人员失业。北京地区民众对“双减”的抵触情绪则多来自“机构退费”和“补习费用”,说明北京家长十分重视教育支出问题。与北京市情况相似,广东省“机构退费”和“补习费用”主题强度仅次于北京,广东家长对教育支出问题的重视有据可依,以广州为例,查阅2018广州蓝皮书中的《广州城市居民消费特征调查报告》可知,广州城市居民发展型消费占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比例约28.5%,其中教育、文化/旅游/娱乐、交通、通讯分别占11.5%、6.6%、6.2%和4.2%,教育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消费支出,且下层与上层教育支出差异较小,可见,广州市居民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与重视。浙江省网友的“焦虑”程度和其他地区相比尤为严重,联想高概率提及的主题词“一对一”推测一对一家教问题是浙江省家长焦虑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北京和广东地区民众不满情绪多来自学费等教育支出问题,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民众更关心工作和工资,浙江省居民对一对一私教问题十分焦虑,各地政府可针对不同抵触原因调整措施,比如北京和广东可酌情减轻收费,缓解家长们的经济压力。

上述研究只单独讨论了不同省份或者不同时段负面舆情的变化,接下来结合地域和时间因素,研究不同省份、时段下负面舆情的演化。根据“双减”搜索热度折线图,讨论热度较高的月份有2021年的7月、8月、12月以及2022年的1月,于是这里以江苏省为例,标签设定为“Aug21-江苏”、“Sep21-江苏”、“Dec21-江苏”和“Jan22-江苏”,主题词设置为“失业”、“退款”、“一刀切”等,研究这混合来源下主题词演化情况,可视化结果如下图6:

图6 混合来源情况下词语演化结果图

图中最剧烈的两次波动发生在2021年12月,对应的词语分别是“未来”和“分数”,猜测12月江苏省民众的抵触心理主要是过于认定孩子的未来与分数相关,这种“唯分数论”与“双减”提倡的“快乐教育”截然相反,此时就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去改变部分家长不健康的教育理念,比如学校可以多开设家长座谈会,分享优秀健康的教育观念,同时社会应提高“蓝领”的薪酬水平与社会地位,提供更多就业选择,这样才能让家长放心孩子的未来,“唯分数论”也就不攻而破。另外,2021年9月高频词出现了“饥饿”,经了解发现,由于延时服务的开展,学生在校时间大大增加,开学后江苏省家长(尤其是低年级家长)担心孩子回家时间太晚容易感到饥饿,因此产生了不满情绪。除此之外,9月份出现“谣言”、“悲惨”与“一刀切”的概率也高于其他月份,这类不满的情绪一方面来自对“一刀切”政策的不认可,另一方面则是怀疑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内卷”、“家教”和“一对一”这三个词语在2021年8、9月提及概率并不高,但在2022年1月明显升高。“内卷”是2021年的年度十大热词,原本作为学术名词使用,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说明江苏省家长因为内卷严重,为了让孩子取得更优异的成绩选择高价聘请一对一家教,但这一行为更加剧内卷程度,结果导致不仅家长焦虑,学生也因此负担更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以“双减”政策舆情为出发点,将热度较高的5个省市与13个月的网友评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负面评论进行主题建模与分析,得到不同时间省份的民众对政策不满的主题内容,并尝试分析了可能原因,得到结论如下:

1.百度等平台较高的搜索指数和热点话题表达了民众对政策的高关注度与强参与性。整体上热点话题围绕着“教培行业发展”,“开学新变化”以及“如何应对新改革”。而对教培机构未来发展与新变化应对措施的关注,侧面反映了大众对子女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

2. 时间区间内的负面舆情跟随了热点话题且2021年与2022年主题侧重不同。2021年网民对政策的负面想法主要有“资源不公”、“减负谎言”与“形式主义”,2022年更关注“经济收入”、“制度模式”与“教育支出”。除此之外“机构退费”、“失业问题”、“网民焦虑”和“补习费用”四类负面主题关系密切,“机构退费”是产生“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两者出现概率较高的时间区间均在2021年。2022负面感受词语明显增多,过年期间网友可能会因为难以负担高昂的补习费用感到焦虑。

3.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民众主要负面话题分别是“补课与作业”、“中高考压力”、“工作、工资与延时”、“培训机构”与“中高考公平”。另外,北京和广东地区民众对过高的教育支出感到不满,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民众更关心工作和工资,浙江省民众则更担心家教问题。混合来源主题结果表明,同一地域不同时间关注话题也存在差异。

(二)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发挥舆情监测优势,为政策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应当重视科技手段,挖掘社交媒体评论,分析负面舆情背后传达的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机构、家长、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与立场,预判可能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传达的信息未必真实,许多大V为了流量,模糊或误导民众,此时就需要政府正确定位舆情性质,及时把握舆论方向,对网络上出现的煽动性言论进行制约,防止不法分子挑拨民众情绪,破坏社会治安管理。

2.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各省市需求

不同省市经济条件差异大,各地生源人数和历史背景也不相同,实际执行中许多地区面临资源与协同机制的双重匮乏,在此条件下,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统计数据探寻可行措施,避免具体实施的“一刀切”和为逢迎上级做出的“假成果”。

3.破除“唯分数论”与“求取功名”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大众对“双减”政策的负面情绪除了退费等实际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家长根深蒂固“为功名求学”的错误理念。旧有观念的破除需要各方努力,一方面加大优秀教育理念的宣传,在社会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增加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保障。只有保障家长无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转变观念。

猜你喜欢

主题词负面舆情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舆情
舆情
舆情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2014年第16卷第1~4期主题词索引
《疑难病杂志》2014年第13卷主题词索引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