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本质特征与践行路径
2023-05-13林晓冰罗贤宇
林晓冰,罗贤宇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城市转型的路径思考,在新型城市建设的艰巨任务中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为核心;在探索我国城市建设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为什么要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怎样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一、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中,逐渐孕育成为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一)起步与构建:“生态福建”建设与规划
2021年3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2]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在“生态福建”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1985年6月至2002年10月,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习近平率先提出“生态福建”的战略,福建是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发源地,为全国范围内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习近平在厦门工作时,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他看来,厦门转型升级要坚持“四个结合”,其中要坚持“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结合”。[3]193习近平认识到,区域想要发展又快又好,必须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生态,区域发展建设要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开发建设要与生态绿化同行。这说明习近平看到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割舍的联系。为再现厦门城市“会客厅”、振兴厦门的旅游经济,展现厦门独特自然景观,习近平主持编制出台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厦门是第一个提到生态问题的城市。[3]192不仅如此,习近平还主持解决筼筜湖污染的棘手问题,亲力亲为严抓滥砍滥伐树木,主张打造“翩翩白鹭伴客行”的美丽城市,突出强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始终坚持用辩证思维分析城市建设。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又领导制定出台《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厦门、福州的独特优势,制定了两张不同的城市蓝图。随着“生态福建”规划的深入推进,截至2023年,福建省森林覆盖率65.12%;[4]全省27.5%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4]全省27.5%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4]从这些重大实践中可以看到,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在福建的早期起步与构建。
(二)调适与优化:“多元化浙江”建设与规划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线,打造“绿色浙江”的计划,并始终坚持以“多元化”方式呈现浙江之美。一是打造“生态城市”,拓宽城市生态建设路径。2002年11月,在习近平到任浙江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致力于推动《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审议工作,并进一步加快了《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实施工作,体现了习近平对环境治理方法的创新发展,也体现了习近平对于建设生态城市工作的重视。二是引入“数字城市“,助力城市智慧生态治理。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提出“数字浙江”战略,为打造“绿色浙江”拓宽了渠道、为“多元化浙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2020年3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5]运用数字化技术消除城乡生态鸿沟,打造智慧城市。三是巧用“地瓜经济”,探索绿水青山实现机制。习近平在《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中首次提出改革考核内容,将环境指标、质量纳入考核评估,揭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之江新语》中借地瓜来比喻增强内生动力的必要性,主张深耕“地瓜经济”根基,增强浙江的内在驱动力,壮大浙江内部经济体系,既要跳出浙江又要发展浙江,充分挖掘、发挥浙江的先天优渥资源,探索绿水青山实现机制,实现多元浙江的愿景,体现了习近平对多元化浙江的系统谋划,彰显了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三)完善与创新:“现代化上海”建设与规划
习近平在主政上海期间,正值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关键期,习近平提出要:“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延续到上海未来发展中。”[9]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是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在上海的重要实践成果。主要围绕以下两个层面:一是主张筑牢“高新技术”,扎深生态城市治理之根。世博会是上海把握机遇、促成发展的关节点,强调利用地理优势,推动长三角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推动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高新技术创新城市生态治理,为世博会的召开提供优美的环境。二是赓续“文化血脉”,守住生态城市治理之魂。主张以“办博”拉动城市生态管理,借此进一步提高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唤醒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向世界展示上海独特的人文魅力与历史底蕴,感受国际化与悠久历史相碰撞的魅力,以文化输出带动城市生态治理进一步提升,向世界展示城市发展中蕴含的中华智慧。不仅如此,习近平还提出上海“崇明生态岛”的建设,推动建成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深入挖掘崇明岛的生态价值,用生态效益造福当地百姓,2018年1月起,崇明给符合条件的当地百姓发放每月40元的“生态养老补贴”、给符合资质的人们提供“生态惠民保险”服务,实现生态红利“看得见、摸得着”;2017年9月,崇明岛被确定为首批10家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之一,截止2022年底,崇明区森林资源面积约53.8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30.62%。[7]截止2023年4月,崇明岛PM2.5月均浓度下降到每立方米29微克,空气质量AQI优良率90%。[8]上海崇明岛环境不断改善,成为了上海市的“后花园”,并以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为目标不断努力。上海市成为了现代化前沿科技力量与美丽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典型城市;2023年6月,上海市召开了首届碳博会,主张前沿科技赋能城市绿色转型。充分彰显习近平对现代化上海建设的深刻把握与充分认识,体现了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进一步完善与创新。
(四)推广与落实:全国“宜居城市”建设与规划
习近平在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后,基于“生态福建”、“多元化浙江”及“现代化上海”建设指导的成功案例,在系统优化福建、浙江、上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和生动启示进行完善创新,着眼于擘画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1]将“宜居城市”纳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之一,成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是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推广与落实的实践典范。一是雄安新区:“森林城市”显雏形。截至2023年,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47万多亩,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4%。[9]引领“森林城市”走向高质量道路。二是成渝双城:“双碳城市”新突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出台,成渝双城联合展开绿色低碳转型工程,截至2021年,成渝双城节能环保产业营收1000亿元左右、2022年第一季度,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均增长10.6%、成渝双城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地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34%,[10]开辟宜居城市发展新渠道。三是厦杭都城:“公园城市”亮幸福。从“城市公园”规划到“公园城市”建设,厦杭都城均现存一百多座公园。截至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厦门市拥有公园198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4.11%;[11]杭州2022年完成扩绿面积1043公顷,建成公园71个,增加公园绿地面积551公顷。[12]
二、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紧扣时代命题,立足“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使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式城市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遵循。
(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1]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全过程。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与发展,更是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根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时代要求。
首先,习近平始终根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更加多元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张通过设置开发边界、划定生态红线等具体措施,提升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习近平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3]“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13]通过城市空间合理规划,满足人民足够的生态空间需求。
其次,习近平始终重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习近平指出:“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14]。近年来,他主张通过推动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为人民提供更优良的城市人居环境,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不仅如此,习近平认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明确提出,“搞好城市群绿化……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15]
最后,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蕴含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还体现在积极回应人民的时代要求。“人民城市人民建”不仅生动回应了人民群众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者的要求,还体现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性。习近平指出:“大家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很幸福,幸福是你们共同奋斗、亲手创造出来的。”[16]“要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17]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全体人民的重大工程,城市生态文明需要全体人民的努力与实干,城市生态环境需要你我的共同呵护。
(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立足总体发展格局,谋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多元化、多方位发展,生动展示统筹兼顾的整体思想。
首先,在2014年11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就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福建进行了补充,用“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十二个字确定了福建的宏伟蓝图,体现了习近平重视福建的生态建设,而且重视从经济、产业等多角度谋求福建全面更快更好的发展。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十分重视对福州历史文化的保护,为福州保留了许多丰富的古建筑与乡土文化,保住了福州发展的根系。此外,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莆田木兰溪治理等多个城市生态治理过程中,习近平始终坚持将生态治理、保护融入城市建设其他各个方面,主张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创新动能、传播文化。
其次,习近平在浙江任职期间,更是在浙江湖州市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论。据2023年湖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湖州市生产总值为3850亿元,[18]较2012年湖州市生产总值增长2101.9亿元,增加120.23%。据浙江省林业局2023年3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浙江森林覆盖率高达61.24%,其中“两山论”发源地:安吉森林覆盖率高达70.3%,[19]推动城市建设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共进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聚焦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一是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联,创新提出“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0]“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20]二是提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多次将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纳入城市区域建设中,例如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1]“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20]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建设总体布局。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加快建设美丽中国。”[22]
(三)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2023年5月,习近平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23]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始终将“因地制宜”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打造特色城市经济、经典城市人文依托各个城市独到的自然资源优势、地理位置、发展需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到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多种类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的涌现,充分彰显我国特色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因地制宜、遵守自然规律的特点。
从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根据问题导向,制定城市生态建设方案。例如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习近平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并在雨水充沛的城市进行试点推广;为缓解大城市病,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方案,针对城镇化质量低、信息化水平低的城市,以北方工业化城市、中东部城市为主,展开试点工作。二是根据资源导向,制定特色城市生态建设方案。例如针对历史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的城市提出“人文城市”建设,以武汉、洛阳、陕西等城市最为突出;针对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区域提出“森林城市”、“海洋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等。三是根据民生需求为导向,制定城市生态建设总体方案。以“城市修补”为主题,推动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针对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结合闽学文化底蕴提出“生态观鸟+森林康养”,打造新型旅游示范城市,实现每年接待游客约1万人次,创收2000万元;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针对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与上海市的文旅康养合作、绿色产业供应链合作,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实现客源互推、共享,建立“城市生态互补”。
三、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为创造优良人居环境的现代化城市提供了基本遵循。“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基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致力于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具有丰富的实践性。
(一)以城市规划“五线”为依托,丰富开拓低碳城市运营模式
2015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24]推动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城市运营模式,解决攸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关键在于以“五线”为依托,不断开拓低碳可持续城市运营模式。
首先,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要坚决打好三大保卫战,守护城市的蓝天碧水净土。划定水体保护线、针对水污染问题,要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落实责任到人;从控源、排污、扩容等三个层面展开水污染治理;严抓城市工业、农业、生活废水排放量;及时疏通城市地下水排放通道,持续改善城市地表水质量;绿地系统线要坚持点、线、面相统一,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滨水绿地、风景林地等空间,保证城市居民游憩空间;丰富道路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形式,净化城市空气、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与历史文化保护线,要坚持科学调控、统筹兼顾的原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要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域有明确界线,基础设施建设要以适应资源承载力为依据,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低碳为主基调,加快形成历史底蕴深厚的现代化智慧城市。最后,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要依靠法治。一方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要聚焦城市国土规划,落实城市主体功能区战略。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的科学定位,加强生态领域行政处罚的源头把控,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明确地方政府生态职能,坚持常态化、长期化的生态环保督察,扭转政府生态职能虚化局面。
(二)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尺度,合理控制现代化城市建设规模
2017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25]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硬约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明确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也是把握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改善和修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必然要明确城市生态保护红线。
首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确保城市建设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统一,不断完善城市生态法治制度。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城市生态法治化水平。加快覆盖城乡一体化现代生态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畅通渠道,建立起与民众沟通交流的生态平台,拓宽民众献言渠道,听取专家或专业人士的建议,完善意见反馈机制。
其次,打造“红色屏障”,共享“生态盛宴”。有针对性地做好全民普法守法工作,定期开展全国性城市生态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及时解读生态法治相关文件,以领导干部、党员同志为首开展城镇生态法治普及教育大会,引导人民群众做城市家园生态法治的参与者、捍卫者。引导企业走绿色生产道路;鼓励媒体以新颖、便捷的方式,加强群众生态法治普法力度,以直白、朴实的方式拉近群众与生态法治的距离,引导数字媒体树立正确的生态法治观念,打造绿色媒体,推进城市生态法治观念的正向传播。
最后,增强中央城市环保督察震慑力与监察力度。落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进督察改革,加强督察能力建设。明确督察工作流程一致性,坚持罗列清单,逐一击破督察工作重难点、提高后续督察工作的回访效率、避免对整改工作的部分遗漏,坚持督察工作“回头看”和专项督察相结合,一步到位避免拖延整改,着力提升督察工作整改效率。
(三)以城市“三大空间”为坐标,共同缔造美好家园生态宜居
2022年11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20]治好“大城市病”,创造生态宜居、现代智慧的新型城市,必须提高城市“三大空间”协调性、提升城市“三大空间”的利用率。首先,要以城市经济转型为动能,稳步提升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工业化城市转型升级,以新能源为动力开展科技创新,减少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发掘城市潜在资源,推动中小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城市资源结构,缓解大城市资源紧张;打造城市群、都市圈,找准城市发展定位;以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区,构建城市新发展格局。其次,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中心,提质保障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坚决打赢城市防治污染攻坚战,消除城市黑臭水,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建章立制保障居民绿色生活空间;保护城市绿色资源,植树造林还居民绿色游憩区;治理餐桌污染、推进绿色食品工程。最后,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一体,系统推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城市建设指导,明确城市开发建设边界,设立城市“生态缓冲带”;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城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树立生态保护底线,深入推进城市生态空间良法、善治并行。
总之,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蕴含深厚的发展历程、鲜明的本质特征、与时俱进的实践性,这一重要理论成果,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新的方向。新时代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深刻把握其本质特征与时代脉搏,推动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