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工科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2023-05-13陈华蓉

关键词:危险源实验室实验

陈华蓉,张 磊

(盐城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3)

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暴露出实验室安全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突出体现在师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培训针对性不强、安全检查流于形式、风险防控能力不强等方面。与此同时,地方工科院校正处于内涵式发展阶段,学校肩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责。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结构的调整、跨学科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实验室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同时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形成了人员流动性强、创新实验项目增多、危险源种类增多等系列风险和挑战。

一、地方工科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1.师生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并开展各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大部分高校已将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但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受学校发展定位的影响,在追求科研优先的目标下忽视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在安全管理上出现“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校层面重视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院系对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足,部分教师、科研团队忽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在实验室开展本科教学活动时,部分教师责任意识不强,只注重实验内容的讲授,忽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在实验课上未能全程监管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在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时,部分科研团队成员一味追求工作效率,只图方便,违规操作,无视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对潜在的危险认识不足。

2.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调研发现,部分高校未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体系,未在涉化类、机械类等高危险性专业开设相应的实验安全教育课程,未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相关部门只在新教师入职或者新生入学后安排一次线上平台学习考试,辅以发放《实验室安全手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形式化、流程化严重,内容多以通识教育为主,未有针对不同受众、不同专业特点、不同实验类别开展相应的教育培训,针对性、专业性不强,且安全教育培训主要集中在大一时段,未能贯穿学生本科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其次,学校虽在每年的消防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安全讲座,但频次低,规模小,形式单一,只象征性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活动,讲座内容宽泛不深入,实操性、应急演练的教育方式较少,学生的参与度低,未能形成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导致学生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浮于表面,安全意识、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缺失,一旦出现危险情况,还是手足无措,无法应对。

3.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

实验室管理队伍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高校实验室日常安全运行的关键力量。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的实验室普遍存在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安全管理工作难以细化落实的问题。[1]一方面,地方工科院校往往追求科研成果产出,注重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等教辅人员缺少关注,存在实验室管理岗位设置不合理、考核和奖惩机制不明晰的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边缘化,认可度低,工作热情不高;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具体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备的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少,压力大,任务重,需动员教学科研教师兼职协助管理,但兼职人员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精力有限,难以兼顾做到专人专管、随时随管。此外,高校实验室管理经费投入少,忽视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队伍安全管理理念滞后,应急处置等实操性技能缺失,安全监管浮于表面,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足。

4.实验室管理缺乏奖惩机制

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是全面了解实验室管理状况,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实验室安全检查主要包括上级部门抽查、校级的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院系的常规检查、实验室的日常自查。在现实中,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往往存在“上层重视、中层轻视、下层无视”现象,尤其是实验室层面的日常自查制度落实有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安全检查工作量较大,频次要求高,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手不足,存在“走马观花”的敷衍情形。二是管理人员缺乏系统培训,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对实验室隐藏的风险点检查不全面。实验室安全检查还存在“重现场、轻后期”的现象,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各类安全隐患,仅要求提供隐患整改报告即可,缺少现场整改验收“回头看”的过程。严格的监督反馈机制是保障安全隐患及时整改的有力手段,但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缺乏奖惩机制,使得部分实验室对安全检查整改落实重视不足,诸如实验室环境差、化学品未按规定存放等常见隐患反复出现,“静态整改、动态反复”的问题突出;同时,对于部分短期内无法立行立改的隐患,不能长期跟进,最终不了了之。

5.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薄弱,日常管理维护不到位。在水电安全方面,未能定期开展检修,因部分实验楼修建年代长,普遍存在水管漏水、线路设计布局不合理、线路老化、控开失效、电源负载等一系列问题。在仪器设备安全方面,实验室设备老旧问题严重,一些已超安全使用期限的设备仍在运行使用,安全隐患大。此外,实验室中存有相当一部分使用期限已到期且年久失修的仪器设备未能进行及时的报废处理,不仅占用有限的实验室空间,不利于资产管理,还易被学生误操作引发安全事故。同时,对于其他仪器设备日常使用维护不到位,尤其是精密仪器的操作使用缺少专业培训和长期的维护,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故障率高,维修难度大。在实验用房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实验室用房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部分教学实验室空间小,操作台面少,需将同批次的学生分成多个不同时段的小组分别开展实验,才能勉强承担实验教学任务,部分科研实验室与研究生休息室混用,学生在实验室内存放食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安全隐患大。

6.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不规范

近年来,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不断增加,实验室使用的实验资源种类和用量随之增多,产生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废弃物一般分为液体、固体、气体三类,具有成分复杂、种类繁杂、污染性强、易燃易爆等特点,若分类收集、存储、处置不规范,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还会影响师生健康。但目前高校实验室对产生的废弃物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环保管理体系,师生安全环保意识淡薄,有废液成分信息不明混合处理、将实验中产生的废液稀释后直接排入下水道;存放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挥发及实验中产生的废气不加处理经排气设备或通风橱直接排入大气中;有毒有害的试剂瓶及过期药品长期混合堆放,随意丢弃实验废渣、实验手套、针管、破碎玻璃等实验固体废弃物等诸多问题。

二、地方工科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1.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注重安全教育培训

一是确认安全教育的责任主体,明确校、院级层面具体落实安全教育工作的责任人,将每学期开展安全教育的场次、人数、内容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督促保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二是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必修课程。大一阶段教育内容侧重通用的安全基础知识普及、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的解读,加深新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大二、大三阶段,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将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点进行区分调整,并针对各实验教学内容做针对性的随堂安全教育。大四阶段,开展实践培训,定期组织大型应急演练,注重学生的安全操作技能、应急处置能力的培养。三是建设实验室安全文化,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在开好安全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成立实验室安全文化工作室,线下发挥学生社团力量,举办各类实验室安全文化竞技活动,宣传普及安全知识,线上制作微课、慕课,建设实验室安全网络课程,利用虚拟实验项目等方式增强交互式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强化对危险性实验材料及实验操作的认知,增强个人防护能力。

2.建立风险管控体系

一是结合理工科类实验室的功能特性及危险源分类理论,将实验室的危险源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机械设备、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病原微生物及废弃物、压缩可燃气体、放射性物质等物质型危险源。第二类为电能、声能、光能、高温高压内能、势能等能量型危险源。第三类为促发第一、二类危险源发生风险的一类危险源,[2]如安全管理决策、实验环境条件、人不安全行为等。高校根据实验室危险源分类分级标准全面准确识别危险源种类及特性,并编制实验室危险源清单,为风险评估提供分析依据。二是对风险的发生概率及产生的后果进行分级评估。高校根据危险源的清单,对实验室进行分级分类,同时,针对新开展的实验项目可结合工作危害分析法[3](JHA)使用风险矩阵进行风险评估,或利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4](LEC)通过计算函数式 D= L×E×C分值(D:作业环境的危险性,L: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与危险环境的频率,C:危险严重程度),将实验风险分成红色重大风险、橙色较大风险、黄色一般风险、蓝色低风险四个等级。风险分级评估还应根据实验室的使用方向、研究内容和危险源数量等关键因素改变进行动态调整。三是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实行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加强实验室内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从风险管控责任、防护措施、准入培训、安全检查、应急预案与演练等方面,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实验项目,遵循消除风险、替换风险、减少暴露的原则,实施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管控措施,保证残余风险等级降至可接受范围内。

3.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重视实验室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各实验室的实际需求,足额配备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的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组建专业培训班,定期开展以专家讲座、技能比赛、应急演练、交流学习、资格考试等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全面提升实验室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安全专业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置技能。组织实验室安全管理专项课题申报,支持实验室管理和建设人员围绕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相关研究,着力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实验室管理队伍的理论研究能力。二是实行实验室安全工作奖惩制度,严格执行安全责任“一票否决”制,建立问责追责机制,开展责任倒查,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考核、岗位评聘、职称评审指标体系,对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积极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安全工作氛围。

4.强化安全责任落实

一是二级学院应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遴选实验室一线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验中心主任,配备专业技能过硬的青年教师担任实验室的专职管理员,遴选责任心强的优秀研究生兼任实验室安全巡查员,形成“学院安全领导小组—实验中心主任—实验管理员—学生安全巡查员”人员架构。适时更新完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岗位具体职责,通过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的方式,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建立“二级学院—实验中心负责人—科研团队负责人—各实验室负责人/科研教师/实验教学老师—学生”五级安全责任体系,将安全责任层层压实,真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指导实验谁负责”。二是紧盯重点环节,完善实验室安全检查整改体系,确保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落细落实。采用专家团队专项检查、职能部门联合检查、学院交叉互检互查、实验室自查自纠等方式,加强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定期对实验室开展安全检查,推动形成“全”(全要素全覆盖)、“深”(深入日常管理)、“专”(危险源专项)的安全检查工作模式;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行问题排查、登记、报告、整改的管理“闭环”,运用通报曝光、提醒警示、关停处罚、督查回访等方式,严格落实整改措施到位。

5.推行实验室绿色环保健康管理

实施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有助于加强实验环境和设施建设,提升实验室管理工作成效,基于“H(健康)S(安全)E(环境)”理念,以优化实验教学结构、实验污染处理和实验管理方式,推动传统实验室向“绿色环保实验室”转型。[5]

一是加强安全物质保障,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常规经费预算,用于日常管理、安全督导、安全培训、危废处置、消防器材和安全设施购置等,尤其要注重水电路改造、老旧通风及环境改造升级、防爆设施配备、危险气路改造、特种设备定期检修、危化品储存室、实验室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实验室要合理规划分配实验用房,实验区、办公区、存储区严格区分,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严格执行精密仪器的操作培训制度,定期报废处理老旧实验设备,完善实验室硬件条件。二是应以HSE文化引领实验室建设发展,树立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绿色管理意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和使用、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是威胁实验室安全、人员健康、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实验室的危化品及废弃物的管理中,积极采取危化品绿色采购、绿色使用、绿色处理。对于危险性高的试剂药品,要严格按照审批流程,按需购买,按量使用,最大程度减少使用,对于毒性大、污染重的实验,操作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在可控范围内尽量选择无毒、低毒性的实验试剂和实验方法替代。对于有害废气要根据化学性质进行必要的吸附、吸收、燃烧处理再排放。对于废液要标注主要危害成分、分类收集、统一回收,剧毒废液要利用化学反应先进行解毒、降毒再做处理。对于针头、刀片、破损玻璃器皿等尖锐物品要集中存放进密闭容器盒,贴好提示标签。对于废弃的化学试剂、空试剂瓶要在通风处分类归置,等待统一处理。

猜你喜欢

危险源实验室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做个怪怪长实验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