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内涵及实现路径探析
2023-05-13张录平夏晶晶张万红
张录平,夏晶晶,张万红
(1.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00;2.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031;3.盐城工学院 教务处,江苏 盐城 22400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1]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双碳”工作,并多次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及相关工作部署会议上就“双碳”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一、“双碳”目标的内涵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2020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进行了部署。随后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各大部委就推动“双碳”工作密集发声,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形成1+N政策体系。从此碳达峰、碳中和频繁出现在政府的各类政策、报告、文件中,成为全社会热议的新话题。何为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不再以碳排放增加为代价,即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脱钩”。碳中和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在规定时间内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移除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3]3简言之,即碳达峰是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达到最大峰值后不再增长,碳中和是通过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碳中和是中长期的愿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碳达峰是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达峰,是在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等途径来促使碳强度逐步降低的达峰。碳中和是为了拓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而开创的一条兼具社会效益和成本效益的创新路径,仅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4]一是有利于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二是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三是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持续提升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有利于展现我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双碳”目标实现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人类历史上先后通过了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一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二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控制全球变暖,首次为发达国家设立强制减排目标;三是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议》,要求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二十一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从时间上计算,以德国、法国、英国等为代表的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就已经碳达峰,以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为代表的国家在2007年左右就已经碳达峰,这些发达国家实现碳中和的窗口期分别为70年、45年左右的过渡期。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化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能源结构调整、经济稳定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等繁重任务的形势下,从提出到距离碳达峰目标实现时间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过渡期,明显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双碳”目标的提出与逐步实现,不仅有利于我国尽早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高质量完成“绿色工业革命”,还有助于全球实现绿色转型,构建清洁、高效、永续发展的世界经济格局,彰显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与担当。[5]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其所要面临的时间紧、强度大、任务重等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下的经济发展与“双碳”工作同时推进,存在发展任务艰巨,时间窗口偏紧的挑战。二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结构短期转型升级难度较大的挑战。三是“双碳”基础支撑比较薄弱,低碳技术创新存在不确定性的挑战。四是国民对“双碳”理念和目标的认知还不全面、不到位,缺乏主动意识、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双碳”的教育培训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双碳”实现路径探析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全民性的工作,是一个先立后破、逐渐推进的过程,覆盖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中国人民是最伟大最有智慧的民族,有能力有信心完成这一历史重任。
1.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对“双碳”工作的领导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充分发挥党中央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双碳”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次大考。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6]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明确强调:要加强党对“双碳”工作的领导,加强统筹协调,严格监督考核,推动形成工作合力。[4]
各级单位和组织在推进“双碳”工作中,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双碳”顶层设计文件和“1+N”政策体系,深刻领会和把握“双碳”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工作要求等,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切实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二要统筹协调、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形成“双碳”工作合力。三要按照中央顶层设计细化分解目标,制定明确的时间表、线路图、施工图,落实落细落地“双碳”工作。四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研究工作,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举措。五要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及评估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构建能源标准化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制定印发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目标是“十四五”时期,基本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构建以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7]因此,对我国这样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国,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及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构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和有效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直接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国家标准已有1 800余项、行业标准2 300余项,涉及碳排放核算核查、节能、非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碳汇等多个方面,为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审查、差别电价、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4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11部委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包含基础通用标准、碳减排标准、碳清除标准和市场化机制标准4个一级子体系、15个二级子体系和63个三级子体系,细化了每个二级子体系下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点任务。全国各地将能源标准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比如山东省在能源领域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编制实施《山东省能源标准化三年工作计划》,以高标准推动全省能源高质量发展。
3.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绿色低碳产业是未来全球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加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至15%以上,但尚未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传统产业仍是我国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因此,要下大力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化解和淘汰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扩大绿色能源产品供给等措施推动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节能低碳降碳升级改造,促使其向低碳化、数字化转型。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要大力投资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创意等战略新型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的融合发展,多产业多维度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互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信息技术在低碳产业领域的应用,彻底重塑我国产业结构,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的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4.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装备是交通领域能源消耗的主要载体,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在面对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节能减排压力更加巨大。据统计,道路交通在交通全行业碳排放中的占比约80%,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9]交通运输部牵头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增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新动能等具体措施。[10]由此可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的有效路径。应大力提升新能源车辆的研发和市场占比、推广内河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技术应用、推动纯电动油电混动飞机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及铁路电气化改造,从根本上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转型。
5.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机制,扎实推进碳减排工作,到2035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目标的确立为城乡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1]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建设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将呈上升趋势。因此要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城市更新与低碳减排工作,推广绿色建筑方式、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动城乡建设领域迈出新步伐。
6.加快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在全球低碳发展转型的大趋势下,“双碳”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重大变化,而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谁拥有低碳发展能力,谁掌握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此,科技部联合九部委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并通过10项具体行动绘就了科技支撑“双碳”目标的实施路线图。[12]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迫切需要狠抓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强化气候变化成因与影响、碳循环与生态系统碳汇、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等“双碳”基础研究和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新型核能发电、新型氢能、前沿储能、电力多元高效转换、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等前沿技术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创新技术中心,推动绿色低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对接融通,持续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知识创新产权服务能力,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储备和支撑。
7.加强“双碳”人才培养
科技要发展,教育需先行。教育是国之根本,无论从近期还是长期来看,走低碳发展之路,关键在教育。为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发挥好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构建特色鲜明、上下衔接、内容丰富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教育行业特有的贡献。2022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在教育行业推行低碳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全程育人、开放融合的工作原则。安排部署了把绿色低碳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各学段课程教材、加强教师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培训、加强绿色低碳相关专业学科建设等十二项重点工作和具体措施。[13]
人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第一资源和根本动力。为加强“双碳”人才培养,教育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打造高水平科技攻关平台、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入开展改革试点、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八个方面22项的重点工作。[14]这两个文件已从政策层面基本构建了“双碳”教育体系框架和“双碳”人才培养模式。
8.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
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财政政策和价格政策对资源的调配功能,建立健全“双碳”财税政策,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财政部制定印发了《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从政策层面对“双碳”工作给予财税支持。[15]目前我国绿色金融面临标准体系不一致、金融环境风险增大、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16]需要通过加大财政资金对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健全对绿色产业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等措施加以解决。
在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制定标准体系,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创新型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充分动员各种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发展。二是要转变国际贸易发展方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贸易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绿色贸易体系。三是要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规则,逐步扩大交易范围和主体数量,有序推进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企业2 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17]
9.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移除的主要手段。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再到“十四五”的“双碳”推进及执行,我国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改善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依然要围绕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在巩固碳汇存量方面,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管控自然保护范围内非生态活动,有效保护全国陆地和海洋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和碳汇功能。在做大碳汇增量方面,要通过正向干预,做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18]
10.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价值观重塑的绿色革命,是对生产生活方式的颠覆性转变。“双碳”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广泛性,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那个人是旁观者,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因此,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仅仅依靠能源提效减碳和技术革新,更需要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推行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就是要培养公众绿色生活意识,突出节约减碳主要环节,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反食品浪费等工作,建立多方联动、相互促进的推进机制,逐渐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四、结 语
“双碳”目标的实现虽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学懂弄通习近平经济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的深邃内涵,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碳”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做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牢记“国之大者”,切实提高推进“双碳”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从全局高度理解、把握、推动“双碳”工作,保持战略定力,运用系统思维,科学把握节奏,狠抓工作落实,定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兑现我们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