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育人效果探析

2023-05-13张燕园

关键词:群体个体思政

张燕园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时代特点和类型分析

思政教育领域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根据兴趣、爱好、情感等非组织因素自愿组合且在一定程度上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群体组织。[1]35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为思政课堂的基本单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群体成长规律,思政教师切实发挥对非正式群体思想引领作用,成为新时期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课题。

1.思政课堂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分析

(1)结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同在。近年思政课堂的非正式群体有明显的地缘性特征,如来自同一个宿舍、班级或专业,人员构成比较稳定。为完成思政课任务,成员从认可群体的存在开始,持续朝群体目标努力,由此产生集体意识。非正式群体从情感认可或胜任能力的角度民主推选核心人物,领导和组织开展群体活动。核心人物的意志对群体影响极大,主导形成群体决策、指引群体行为,但同时也是导致群体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核心人物能力突出,团队意识强,群体相对稳定,思政课程实践任务完成出色;反之,其功利性明显,偏重树立威望、获得个人利益,群体经常运行不畅,群体活动成核心人物“个人秀”,思政课程实践任务效果可能差强人意。

(2)自发性和连续性并存。一方面,非正式群体基于个体自主选择,自发性色彩浓厚,相比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缺乏制度规范,成员凭主观意愿决定向群体靠拢的程度。思政课任务成为群体建立的原动力,民主约定成为职责分工的主要方式,目标期待引发成员向任务中心聚集效应。群体行为经常受核心人物的个人决策左右,效果往往不可预测。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一旦确立,在系列课程出现相似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时,群体组合就可能重复出现,具有连续性。非正式群体连续性推动成员反复磨合,进而形成默认的群规则和相对固定的角色分工,保持群体存在相对稳定。

(3)不可控性和受控性兼具。思政课程的非正式群体活动内容相对单一,存在感弱,因兴趣爱好结成的群体尤其如此,除参与共同活动、完成共同任务外,成员基本保持各自独立。群体目标定位模糊,对群体发展和个体需求的有机结合常常缺乏长远考虑,整体性发展后劲不足。群体活动过程缺乏系统监管,群体向心力不强。个性特征和道德责任感高低影响着个体的作用发挥,当部分成员兴趣转移或者规则改变时,群体可能一拍即散。但同时群体也有较强的可塑性。思政课教师在对群体整体发展以及个体需求予以充分考虑的基础上,摒弃将群体工具化、畸形化运用的狭隘观点,进行制度规范建设,注重科学管理,侧重其从建立初期到发展成熟的系统规划,完善评价机制,规范评价内容,推动可持续发展。

2.思政领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功能分析

(1)整合功能。非正式群体推动大学生之间情感沟通,具有相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个体更易聚集,志趣相投的成员互相吸引、互相促进,发挥最大合力。从实现共同目标角度考虑,在主动性发挥的自觉性程度上,群体通常优于个体。非正式群体符合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实际,打破不同人群壁垒,突破宿舍、班级和性别的界限,消除新媒体效应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实质性隔阂。共同的任务促使各行其是个体发展为集合,一些游离两边、行动不坚定的个体加入非正式群体,原本点头之交、交情不深的个体聚在一起,思维碰撞产生火花,引发情感共鸣。在不断整合资源中,在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过程中,提升成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课程任务完成越优秀,个体对群体认同感越高,越能推动群体有序发展。

(2)激励功能。大学生更倾向寻求朋辈支持,年龄相近和价值观相似的群体成员,他们之间的耳濡目染以及平等相处模式,对于一般的发展性问题都能在朋辈影响中寻找答案,通过互相观察、协作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培养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非正式群体一般承担连带责任,以特有方式进行榜样示范和价值观念传递,干预个体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激励其积极表现,争取优势权益。绝大多数群体成员有意向优秀看齐,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非正式群体间和谐的关系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使之认清自我,不断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3)创新功能。其一,教育观念创新。非正式群体组织形式灵活,能创造性开展“不拘一格”的主题活动。思政课教师尊重非正式群体的首创精神,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强调实践性过程、创造性过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非正式群体根据思政课程任务的要求,以自愿结群的方式作为受教育对象,灵活运用已获取知识和能力,提高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能力。非正式群体以其自在的学习氛围实现客体主体化,成员在新教学模式中进行体验式、互动式学习。其二,教学载体创新。结合非正式群体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思政课教师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及时实现双向互动,发挥“助产婆”作用。思政课教师通过互联网延伸,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借助网络优势拓宽群体的学习空间,在不同观点的交流和辩论中,主动思考,提高思想认识。

二、提升非正式群体育人效果的路径

1.激励核心人物发挥示范作用,传播正能量

核心人物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头羊”“风向标”。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发挥核心人物的示范作用,加强引领和教育,提升其综合素养。首先,慎重选择确定人选,依靠骨干力量、学生干部考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发挥其示范作用和组织协调能力。其次,加强对核心人物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对核心人物管理和转化的有效性。最后,科学合理地评价考核行为表现,既激励核心人物发挥能动性,又要避免其为突出自己的优势,把群体活动或成果汇报当成展示自己的平台,以个人利益取代整体利益。

2.科学规范管理非正式群体,发挥最大合力

日常教学中,思政教师常常“重活动、轻教育”“重解决教学任务,轻解决思想问题”,并未真正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性。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遵循非正式群体发展规律,应杜绝“两个避免”:一是避免思政课教师“事必躬亲”,干预过度,把非正式群体当成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对群体独立性重视和尊重不够,导致非正式群体工具性、畸形化,抑制创新能力发挥;二是避免成为“甩手掌柜”,完全放任自流,无视群体出现的矛盾和摩擦。

应坚持以正向激励为主,以“奖励为主,督促为辅”,建立一套以课程任务完成效果为主要考核标准,确保群体活动有章可循。思政课教师要掌握适度赋权能力,懂得抓大放小,赋予群体自主发展的权利。涉及群体切身利益的问题,应加强监督,重点指导和帮助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

3.融合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整合优势资源

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氛围和发展平台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创造力。首先,对于一些条件成熟的非正式群体,通过稳定其结构和加强思想教育,实现与正式群体融合甚至转化。成熟的非正式群体已具备正式群体的基本条件,引导其通过注册成为大学生社团,或者经过一定程序成为大学生团队,规范其发展,使其自身的发展更趋稳定。其次,积极引导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通过引导和塑造,准确把握优势和亮点,克服其消极因素,适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促使向优秀的群体看齐。最后,控制好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改造或限制其劣势。

4.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双向协作,激发协同效应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围绕非正式群体基本特征,通过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的改变,合理配置和使用各方面资源,使新的序参量出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确立长效沟通机制。要推进听课常态化,辅导员走进课堂,了解非正式群体的课堂表现情况,及时反馈存在问题和需求,增强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辅导员能给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议,促进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齐头并进。思政课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教学工作更能吸引群体目光,并帮助解决群体遇到的实际问题,促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易传导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建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第二课堂合作机制。在教学、日常管理等方面有机融合,共同制定科学性、开放性、创新性的育人目标,形成协同育人的立体网络,实现多空间、宽维度的育人格局,促进学生人格结构的各个要素协同发展。[2]45协作机制下,非正式群体的潜力得以挖掘,能力得以释放,更能促进成员间的深度合作,群体存在更加稳固。第二课堂开放的空间、更放松的相处方式,使非正式群体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和育人魅力,使精神追求向更高层次升华。

5.发挥新媒体辅助作用,优化技术手段

“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最敏感的体验者和拥护者。思政课教师应提升媒介素养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寓教于乐。[6]

其一,从海量的信息库中提取有效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师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能够区分真伪、好坏、主次、轻重,理性抵御诱惑。适时进行疏导,发布和创设群体关心的信息和话题,监管传播内容,确保微视频主题健康向上,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从“防”“控”“导”三方面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在不同价值体系碰撞甚至冲突时,提高群体维权能力。其二,适时开展新闻热点、社会焦点、校园热点和情感观点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讨论,融入受关注的高频话题,在思想碰撞间潜移默化。其三,注重网络语言艺术。网络话语表达更加新潮、活泼、有人情味,借用网络语言回应学生问题,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扩大参与面。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和说教性,掌握新媒体话语的领导权,使思政教育永葆生机活力。

创新性使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课堂派、超学星等常见辅助网络工具,符合非正式群体实际,贴近群体的需求。新媒体工具操作便利,广泛运用于课堂组织和课堂管理中,推动建立现代“共享型”网络平台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设置划分群任务,随机设置话题与群体互动,引导群体点评社会热点,设置抢答或调查,布置和修改群体作业,积分奖励直观有力。群体通过网络平台搜索、整理,形成主动性、探究性精神,积极参与互动。新媒体多重功能即时高效,非正式群体从“受教”到主动“求知”的转变有充分的现实性。新媒体提供最便捷的方式让思政课教师走近群体,走进“朋友圈”,更快速、更全面满足群体探知世界的需求。

三、结 语

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应瞄准新特征,探究新模式,拓展新平台,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向更精准的方向开展,让非正式群体“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让大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猜你喜欢

群体个体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思政课“需求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