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与优势
2023-05-13周阳玲郑冯涛
周阳玲 郑冯涛
(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0;2.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中共二十大强调,“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行职能”[1]。70多年来,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充分彰显了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本文尝试从政治属性、结构特征、显著优势、地域特质四个维度进行阐述,为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提供理论参考。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属性
政党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不同国家必然呈现不同的政治属性。在新型政党制度架构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这是区别于西方政党制度最主要的政治属性。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方面捍然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并对民主人士进行残酷迫害,使他们打破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也即“第三条道路”的幻想。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纷纷以发表通电、声明、告同胞书等形式,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先期到达解放区的民主党派代表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题为《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的声明,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2]2189月,新政协召开,以《共同纲领》为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共同宣布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致公党在《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宣言》中宣告:“中共在中国革命艰苦而长期斗争中,贡献最大而又最英勇,为全国人民起了先导和模范作用。因此,这次新政协的召开,无疑我们得承认它是领导者和召集人。”[2]1721956年,在工商业改造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多党合作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共中央将八字方针扩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新型政党制度有了宪法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局面,首次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论断,并从结构功能、利益代表、治理效能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特点,对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新型政党制度提出了“四新”要求,即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为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当中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创造者、推动者、发展者和维护者,始终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与积极作用,从而赢得了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鼎力支持和衷心拥护。
(二)坚持中共领导与坚持党派独立性的辩证统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非意味着民主党派被合并或成为依附。在中国独有的政治智慧和辩证思维影响下,新型政党制度保证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这一政治领导并不干预民主党派的一些政治自由、组织独立、法律平等,主要是政治方面的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大政方针,各民主党派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拥护政治方向和原则、重大决策上的领导。什么是政治领导?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的解释,政治领导主要体现在党通过提出和制定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念、路线、政策,确立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通过一定的组织途径和活动方式来获得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支持,以达到带领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党所提出的价值观念、路线和政策而共同奋斗的活动。[3]因此,我们所说的党的领导主体是党委而不是哪一个部门、是中国共产党组织这个实体的领导,而不是哪一个党员个人领导。主要方式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满足最广大人民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各级组织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民主党派组织活动具有独立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具有参政党的地位,与中共合作,参与执政。”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也强调,要坚持民主党派自觉自主自为,充分尊重民主党派具有的参政党地位,发挥民主党派组织功能的作用。各民主党派在接受中共领导的同时,依法享有宪法所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各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整体,也是以组织实体开展活动,各党派成员的整体表现反映了“多党合作”的质量与成效。同时,各民主党派联系着特定方面的社会成员和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机构和广大成员,代表着他们所联系的那部分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不断提出许多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各民主党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效能和显著优势。在7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因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要求,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五种能力”,切实增强履职水平。
二、执政与参政是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特征
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特征是“执政”与“参政”,在新型政党制度中没有反对党,只有执政党和参政党。西方政党制度多为平行结构,政党之间相互攻击、相互对立、相互对抗,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则是通力合作、共同奋斗。
(一)执政党与参政党
在新型政党制度体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在国家事务中起到领导作用,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广泛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这与西方政党制度中的在野党、联合执政党有着本质区别。
民主党派“参政”是一种刚性的制度安排。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发布,第一次明确了参政党概念,从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高度,对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多党合作中的地位给予明确。同时,首次明确了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简单地说,各民主党派根据制度安排,推荐优秀代表人士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协助中国共产党进行国家政务的管理活动。因此,在新型政党制度体制下,民主党派有着自主的地位和价值。
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具有利益表达的指向性。各民主党派分别联系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这些阶层和群体利益除与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有着基本一致以外,还代表他们自身的具体的利益。掌握这一特定群众的诉求对于执政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会使执政党的决策更加完善,使决策的执行更加顺利。比如,农工党多为医药卫生行业的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农工党成员的意见通过党派组织的整合表达为整个党派的意见,推动医卫相关政策措施更加科学化。因此,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不存在席位的分配,而西方多党制的政党联合是为了取得议会多数席位,从而组建联合政府共同执政,这种联合执政往往是权宜之计,会因为具体政策执行而出现破裂,根本不能产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优势。
(二)执政与参政具有共同的、牢固的政治基础
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共同政治基础会随着目标达成而变化。比如在建国初期,为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这个政治基础是《共同纲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个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选择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新时代,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三)执政与参政既有合作也有监督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在制度设计上明确了民主党派监督问题,要求“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完善知情、沟通、反馈、落实等机制”[4]。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框架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既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鲜明特点和方式。一方面,这是政党之间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更需要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更多的是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等执行情况的监督。另一方面,这是非权力性的监督,即民主监督。在政协协商中,民主党派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具有民主党派成员身份的,可以通过议案、提案开展监督;还可以担任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的特约人员来发挥监督作用等。这种监督与西方政党制度下的在野党、反对党对执政党的监督具有根本区别,其目的不是为了“把你搞下来、把我搞上去”,而是协助中国共产党更好执掌政权、改进工作,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治理有效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
判断政党制度治理优势的关键是治理绩效。新型政党制度在发挥治理效能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5]尽管中西政党制度结构存在差异,但都是为了履行政治运作所必需的一些功能,其主要包括民主的真实性、治理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科学性等。
(一)新型政党制度生动地展示了民主的真实性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就有什么样的民主。实践证明,民主选举与民主政治之间并不必然相等。在现实层面上,新型政党制度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民主的意义,具体体现为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制度性安排,已经具体地、现实地参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的实践中,体现在国家政权机关和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为国家政权的运行提供了新的民主范式,实现了最广泛和最大限度的人民民主,实现了代议制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融合发展。西式民主是以资本为基础的“富人游戏”,金钱政治充斥西式民主的各个环节,资本精英控制国家机器、操纵舆论导向、攫取各种特权,只有那些有足够资本的人才能充分享有民主权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只能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更好地代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
(二)新型政党制度生动地展示了治理的有效性
治理有效不是抽象的,它有一套衡量的指标,即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包括对安全的感受等。冷战结束时,西方一些人认为西式民主制度具有“普世性”,是全人类的终极政治目标。然而现实有力地表明,人类社会并没有迎来所谓的“历史终结”,以一人一票、多党竞争等为主要标志的西式民主不断暴露出历史局限性,呈现自由透支、权力游戏、选举操弄、否决对抗、寡头统治等诸多乱象。在新型政党制度体制下,中国取得丰富实践成果,堪称奇迹。第一大奇迹是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过程,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传播力、国际影响力等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GDP开始排名世界第二),是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和商品消费、外资流入第二大国。第二大奇迹是社会长期稳定。“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形象的国际调查显示:中国是全球最稳定最安全国家,整体形象逐步稳定提升,国际贡献日益得到认可。反观“西方之乱”,比如“特朗普式折腾”,既折腾美国又折腾世界,美国《时代》周刊称他为“美利坚分裂国总统”;“黑天鹅事件”频现,英国脱欧、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等;“黄马甲”运动,巴黎民众不满马克龙政府上调燃油税,组织群体性抗议活动,波及荷兰、比利时、加拿大、以色列等;2019年10月智利因地铁票价上涨5美分引发大规模抗议活动,不得不取消2019年APEC会议,等等。
(三)新型政党制度生动地展示了科学高效的决策
治理有效必然来源于决策的科学高效。在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中,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在目标追求上是一致的,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但在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找到最大公约数上,需要各民主党派主要代表自己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满足社会群体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各民主党派根据规范化、制度化渠道,充分表达意见建议。比如,在人民政协制度安排下,民主党派通过意见、建议、提案等形式把自己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体的具体的“众意”表达出来;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民主集中制把不同的“众意”综合起来,形成具有国家意志即“公意”,最终寻求社会利益分配的“最大公约数”。在西方政党制度下,无法产生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只能产生其中最强或较强的“众意”。新型政党制度通过政党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集中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始终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此前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各民主党派利用“直通车”、社情民意信息等多个渠道,围绕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境外疫情输入等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充分发挥了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具体地讲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是经过充分民主协商的,民主集中的结果是得到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和各团体充分认可的。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地域特质
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5000年悠久历史培植和孕育出饱含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中国土壤,中华民族一贯倡导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中庸和合、和衷共济的和合天下思想,为构建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充足的历史文化养料,这是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地域因素。
(一)“和合文化”塑造了新型政党制度内在逻辑关系
新型政党制度吸收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特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参政的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民主协商、共存共荣,“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显著特征,彰显出“和合”的深刻内涵,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在中国政党关系上,一方面,新型政党制度以合作代替竞争,既避免了政治分裂和尖锐对立造成的政局不稳,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乏监督导致的易腐败易专权,保证了我国政治运行高效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通过政党组织和民主协商等形式,实现充分的利益表达基础上的利益整合,形成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共同奋斗目标,凝聚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强大合力。这是和。另一方面,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性质和党员构成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各民主党派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体的具体利益,以满足社会群体多样化的利益表达需求。随着社会分工更加精细,社会阶层逐渐分化,新的社会群体不断涌现,各民主党派能够帮助中国共产党,及时反映社会新兴力量的利益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这是“不同”。费孝通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这种“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思想大大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民主政治,也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基因。
(二)“多元一体”塑造了新型政党制度内在结构要素
中华传统文化以“多元一体”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主体是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长期共存,求同存异、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新石器时代晚期,即人们所指“三皇五帝”的时代,中华文化一般认为始于此时期,故有“五千年文化”之称。经过漫长岁月的碰撞、交汇,各民族的文化、区域性文化、甚至包括外来的优秀文化融合于河洛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形式,也是文化的思维方式,新型政党制度传承了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观。在新型政党制度内部结构中,既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还有参政的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在国家政权中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亲密友党,在国家政权中是参政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过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成为今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多元一体”的文化与“大一统”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所倡导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家的“尚同”等,都鲜明地体现了“大一统”思想。中国在数千年“大一统”的政治轨道中,虽然有分分合合,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却一直是历代王朝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民本思想契合了执政为民理念
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非常显目的为民服务的属性。这些政党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为民爱民理念,主要在于我国以民为本的传统文化文明的滋润。在我国殷商时期,就有思想家就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思想;孟子强调仁政,阐述了“民为贵、君为轻”思想;汉代贾谊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强调“为人君者敬士爱民”;唐太宗李世民感悟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并付诸政治实践,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作为君臣都是为民众服务的。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共产党人是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的。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了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自身是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天下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今天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是把人民作为一切发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