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和肝功能指标变化及二者相关性分析

2023-05-13高晓欣李阳王静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精神病胆红素精神分裂症

高晓欣,李阳,王静

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浙江丽水 323000

人体内衰老的红细胞分解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网状内皮系统中降解为胆红素。胆红素是人胆汁中主要色素成分,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害[1]。研究表明,高胆红素水平的成人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较高,且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更严重[2-3]。但亦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值[4]。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包括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肝功能损伤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并发症[5]。研究显示,TBIL 能够有效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与肝功能密切相关[6]。本研究拟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胆红素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2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 岁;②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 版)[7]诊断为精神分裂症;③病程<60 个月;④入组前未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⑤入院后经评估单用或联合应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治疗;⑥基线信息和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近半年内有免疫抑制剂或调节剂服用史;②伴严重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③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④入院时肝肾功能、胆红素、血脂指标异常;⑤入组前即已明确诊断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⑦长期饮酒或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另选取同期154 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女90 例,男72 例;年龄18~73 岁,平均(43.53±10.48)岁;病程1~56 个月;受教育年限4~18 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13±3.89)kg/m2;用药情况:单一用药150 例,联合用药12 例;婚姻状况:未婚15 例,已婚98 例,丧偶/离异49 例。对照组女88 人,男66 人;年龄20~75 岁,平均(44.38±11.47)岁;受教育年限5~20 年;BMI为(24.43±3.92)kg/m2;婚姻状况:未婚14 人,已婚100 人,丧偶/离异40 人。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审批号:20221010-1)。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入院后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用药剂量均换算成氟哌啶醇剂量,换算后用药剂量5~20mg,平均(9.88±11.68)mg。分别采集研究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2 个月[最短31d,最长60d,平均(47.23±12.45)d]及对照组研究对象基线时空腹静脉血5ml,3000 转/min 离心10min,分离血清;采用化学氧化法测定血清TBIL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IBIL、DBIL、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研究组受试者用药前后胆红素及肝功能指标比较

对照组和研究组受试者用药前的胆红素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用药后的血清TBIL、DBIL、IBIL 水平显著低于本组用药前和对照组,ALT、AST、ALP 水平显著高于本组用药前和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研究组受试者用药前后胆红素及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1 对照组和研究组受试者用药前后胆红素及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用药前比较,#P<0.05

2.2 研究组患者用药前后胆红素与肝功能的相关性

研究组患者用药前的血清TBIL、DBIL、IBIL水平与ALT、AST、ALP 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患者用药后的胆红素与肝功能比较无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2、表3。

表2 研究组患者用药前胆红素与肝功能的相关性

3 讨论

目前关于胆红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有两种较为普遍的假说:一是Ports 等[8]认为高浓度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二是Zahir 等[9]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存在氧化防御系统缺陷。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用药前的血清TBIL、DBIL、IBIL 水平及各项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董苒等[10]报道一致,其结果支持Zahir 等提出的氧化防御系统缺陷理论,可能机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的多巴胺功能亢进,经单胺氧化酶或自身氧化成为自由基,导致自由基增加,或因生理清除自由基能力减弱,造成自由基损伤氧化防御系统,最终导致神经毒性[11]。与Buosi 等[11]研究结果不符的原因可能与氧化应激损伤有关。与用药前比较,研究组患者用药后血清TBIL、DBIL、IBIL 水平显著降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并未改善患者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即仍存在自由基代谢紊乱;从肝功能指标看,与用药前比较,研究组患者用药后血清ALT、AST、ALP 水平显著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患者肝功能造成损伤,故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肝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胆酶分离现象是指在肝脏病变发展过程中,大量肝细胞损伤甚至坏死,对胆红素处理能力减弱,表现为胆红素水平上升,而转氨酶长期维持高浓度水平,病变后期出现进行性损耗,进而使转氨酶水平下降[12-13]。研究组患者用药前的血清TBIL、DBIL、IBIL 与ALT、AST、ALP 均呈显著正相关,而研究组患者用药后的胆红素与肝功能指标无显著相关性,提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患者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的特征性变化。

综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可出现胆酶分离现象,且对肝功能有影响,服药期间定期监测胆红素及肝功能指标对调整患者治疗方案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因本研究样本量不足,未考虑性别、身高、体质量等社会人口学特征对体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有待日后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精神病胆红素精神分裂症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都有精神病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