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对住院老年人肌力及躯体功能的影响

2023-05-13沈宏华许轶明吴顺军凌小楠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腹型肌少症握力

张 音, 沈宏华, 许轶明, 任 蕾, 李 骏, 吴顺军, 凌小楠

(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a. 呼吸康复科;b. 放射科;c. 康复治疗与管理科,上海 200042)

肌少症是与增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下降,合并有肌力减退和(或)躯体功能下降的全身骨骼肌疾病[1]。肌少症会导致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下降、认知功能恶化、跌倒和骨折风险以及死亡率增加。 肥胖被定义为体脂肪增加,不论肌肉质量是否减少。 特别是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全因死亡率增加有关[2],老年人腹型肥胖患病率更高[3]。

与单纯肌少症或肥胖相比,肌少症合并肥胖会导致更高的代谢紊乱发病率及死亡率[4],通常对躯体功能恶化也有协同作用。有研究发现70~84 岁肌少症老年患者中,合并肥胖者肌力及躯体功能表现更差[5]。 然而,van de Bool 等[6]研究却发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中,不论男女,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组较非肌少症组及单纯肌少症组有更强的握力和最大摄氧量。 肥胖对肌少症的影响有争议,可能是因为诸多研究往往仅依据BMI、体脂率或腰围衡量肥胖,忽略了脂肪分布的重要性。

此外, 既往研究更多针对非住院患者或社区人群, 少有关于基层医疗机构住院老年患者的研究。 不同的研究肌少症诊断标准并不统一,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的共识重新定义肌少症及其诊断标准[1]。 我国于2021年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7]。本研究将根据我国共识的诊断标准,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住院老年人进行体成分测量及评估, 并结合脂肪分布情况初步分析腹型肥胖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肌力及躯体功能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2021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入住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九病区及综合病区患者94 例,其中男性41 例,女性53 例。 平均年龄(82.01±8.09)岁,中位年龄女性84.72 岁,男性78.51 岁。 入组标准:①65 岁以上老年人;②具备基本的理解及沟通能力;③有步行能力;④自愿参加此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先天肌肉、骨骼发育不全;②重症感染;③合并急性脏器功能不全;④严重帕金森病等可致长期卧床或活动减少者;⑤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雄激素等药物者;⑥身体成分急性改变,如严重的水肿、脱水等;⑦合并重度听力、视力、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不能配合完成躯体功能评估等。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并与所有纳入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颈围、腰围、臀围、小腿围、既往病史等资料。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收集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等指标。

二、体成分测量

使用Inbody S10 人体成分分析仪(韩国Inbody公司)检测所有受试者清晨、空腹状态下、平卧位各项体成分指标, 即瘦体重 (lean body mass,LBM)(kg)、体脂肪率(percent body fat,PBF)(%)、全身骨骼肌质量(skeletal muscle mass,SMM)、四肢骨骼肌质量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kg)、 内 脏 脂 肪 面 积 (visceral fat area,VFA)(cm2)、骨矿 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等;计算ASM 指数(ASM index,ASMI),ASMI=ASM(kg)/身高(m2)。

对确诊为肌少症的患者使用东芝 Aquilion TSX 101A 64 排CT(日本株式会社东芝)进行腰椎扫描,由放射科技师及医师定位第3 腰椎,选择2 个连续平面图像,使用ImageJ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得到该层面VFA (cm2) 及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cm2)。 计算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比值(visceral-to-subcutaneous fat ratio,VSR)。

三、肌力测定

1. 握力: 使用Jamar Plus+握力计(美国Sammons Preston 公司)。患者取坐位,肩关节0°,肘关节90°,优势手握住测力计并挤压手柄数秒,测3 次取平均值(kg)。若受试者由于健康原因无法用其中一侧进行握力测量,则使用另一侧。

2. 伸膝肌肌力: 使用HOGGAN MicroFET2 便携式肌力测试仪(美国Hoggan Scientific 公司)。 患者坐位时,臀部和膝关节弯曲90°,测试者将设备置于患者右侧近胫前脚踝处施加压力,患者同时用力伸膝,测3 次取平均值(kg)。 若受试者由于健康原因无法用其中一侧进行伸膝肌肌力测量,则使用另一侧。

四、躯体功能测定

1. 6 m 步速:用彩色胶布在6 m 直线的起点和终点作出标记,第一脚跨过6 m 线起点和终点时计时分别开始和停止,用秒表测量在正常情况下步行6 m 所用时间。

2. 5 次起坐时间: 受试者坐在距地面约40 cm的椅子上,椅子后背靠墙。 要求受试者双手交叉放在胸部,以最快的速度反复起立/坐下5 次,记录所用时间(s)。

3. 简易体能测试量表 (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平衡测试(并排站立、半串联站立和串联站立)、步速测试和起坐试验。每个类别的评分0~4 分,总分0~12 分。每个SPPB 项目都按照现有指南进行测试。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和中国糖尿病学会的建议,BMI<18.5 kg/m2为体重过低,18.5~23.9 kg/m2为体重正常,24.0~27.9 kg/m2为超重,≥28.0 kg/m2为肥胖。 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为腹型肥胖。肌少症诊断根据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的标准,ASMI[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oelectric impedance analysis,BIA)法](男性<7.0 kg/m2、女性<5.7 kg/m2);伴握力(男性<28 kg、女性<18 kg)或躯体功能(6 m 步速<1.0 m/s、5 次起坐时间≥12 s、SPPB≤9 三项中任一项)。

六、分组

根据肌少症及腹型肥胖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非肌少症组、单纯肌少症组、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组3 组。

七、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 9.4 进行数据分析,Prism GraphPad 9.4.1 作图。 计量资料以±s表示,3 组间比较采用ANOVA 检验,2 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3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计算,2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Bland-Altman评价CT 及BIA 法测量肌少症患者VFA 的一致性,并对2 种方法测量的差异值与0 作配对t 检验。 逐步回归分析肌力及躯体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3 组受试者基本情况

94 例患者中肌少症的患病率为70.2%,其中男性70.7%,女性69.8%,腹型肥胖患病率为66.0%。非肌少症组、单纯肌少症组、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组分别为28、29、37 例。 不同类别BMI 中单纯肌少症、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患病率见表1。 相较于体重过低者,体重正常及超重者患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的比例更高(P<0.05)。 非肌少症组中,男性10/12(83.3%),女性15/16(93.8%)存在腹型肥胖。3 组人群在血清ALB、TG、身高、合并症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论男女,体重、BMI、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小腿围,非肌少症组均显著大于单纯肌少症组(P<0.05),其中单纯肌少症组在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均显著小于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组(P<0.05)(见表2)。

表1 不同类别BMI 中单纯肌少症、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患病率[n(%)]

表2 一般资料特征[(±s)/n(%)]

表2 一般资料特征[(±s)/n(%)]

与同性别非肌少症组相比,1):P<0.05;与同性别单纯肌少症组比,2):P<0.05;*:Fisher 确切概率计算,“-”表示无相关值。

男性女性项目F/χ2 P非肌少症单纯肌少症(n=13)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n=16)F/χ2 P 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n=21)年龄(岁) 72.25±7.11 79.69±6.631) 82.25±7.341) 7.230 0.002 83.75±7.70 84.44±7.32 85.67±6.57 0.344 0.711 ALB(g/L) 38.99±4.15 36.68±3.72 36.18±4.12 1.822 0.176 34.87±4.71 36.68±3.72 36.90±3.93 1.328 0.274 TG(mmol/L) 1.79±0.71 1.25±0.69 1.29±0.47 2.954 0.064 1.62±1.44 1.25±0.69 1.43±0.41 0.220 0.803合并症[n(%)]冠心病 5 (41.7) 7 (53.8) 10 (62.5) 1.197 0.550 10 (62.5) 11 (68.7) 15 (71.4) 0.340 0.844脑卒中 8 (66.7) 9 (69.2) 12 (75.0) —* 0.913 9 (56.3) 11 (68.7) 16 (76.2) 1.660 0.435慢性气道疾病 7 (58.3) 9 (69.2) 11 (68.8) —* 0.841 6 (37.5) 11 (68.7) 13 (61.9) 3.580 0.167糖尿病 5 (41.7) 6 (46.2) 9 (56.2) 0.638 0.728 7 (43.7) 8 (50.0) 15 (71.4) 3.240 0.198身高(m) 1.73±0.04 1.70±0.06 1.71±0.05 1.122 0.336 1.57±0.05 1.57±0.05 1.56±0.05 0.390 0.679体重(kg) 76.42±5.25 60.23±6.781) 66.00±7.981) 23.410 <0.000 1 65.63±9.43 45.69±4.941) 54.98±7.281),2) 30.770 <0.000 1 BMI(kg/m2) 25.63±1.89 20.96±2.851) 22.64±2.361) 13.440 0.000 26.39±3.59 18.58±1.991) 22.59±3.211),2) 31.810 <0.000 1颈围(cm) 38.75±2.77 35.42±2.011) 38.09±3.232) 7.096 0.004 36.53±3.09 31.19±1.521) 35.64±2.912) 29.920 <0.000 1腰围(cm) 98.04±6.61 84.85±4.791) 97.97±6.322) 25.900 <0.000 1 102.00±9.70 79.03±4.721) 92.86±6.221),2) 50.240 <0.000 1臀围(cm) 97.42±4.46 90.46±3.881) 98.75±7.372) 11.900 0.000 102.50±9.13 86.56±4.541) 95.64±3.571),2) 29.450 <0.000 1腰臀比 1.00±0.05 0.94±0.041) 0.99±0.052) 8.872 0.001 1.00±0.06 0.91±0.031) 0.97±0.052) 16.180 <0.000 1小腿围(cm) 33.79±3.37 30.92±1.571) 32.75±3.64 4.411 0.025 33.31±3.79 24.94±2.901) 30.19±3.821),2) 26.320 <0.000 1(n=12)非肌少症(n=16)单纯肌少症(n=16)

二、3 组受试者体成分、肌力及躯体功能的比较

男性患者LBM、ASM、ASMI、BMC 非肌少症组显著高于2 组肌少症组(均P<0.05),2 组肌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组VFA 显著大于单纯肌少症组(P<0.05)(见表3)。女性患者LBM 非肌少症组显著高于单纯肌少症组(P<0.05), 与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SM、ASMI 非肌少症组显著高于2 组肌少症组(P<0.05),且肌少症合并肥胖组显著高于单纯肌少症组(P<0.05)。 3 组间VFA、BM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组BMC 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 组女性患者体成分、肌力及躯体功能比较(±s)

表4 3 组女性患者体成分、肌力及躯体功能比较(±s)

与非肌少症组相比,1):P<0.05;与单纯肌少症组比,2):P<0.05。

项目 非肌少症(n=16) 单纯肌少症(n=16) 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n=21) F P体成分LBM(kg) 37.11±9.65 23.99±7.021) 29.49±11.42 9.530 0.001 SMM(kg) 27.87±9.42 18.41±8.591) 23.10±9.11 4.330 0.022 ASM(kg) 17.34±2.94 10.30±2.121) 12.17±1.851),2) 29.970 <0.000 1 ASMI(kg/m2) 6.95±1.00 4.17±0.811) 4.97±0.581),2) 37.630 <0.000 1 VFA(cm2) 146.1±61.44 132.6±57.05 136.60±73.49 0.180 0.835 PBF(%) 39.39±8.52 34.69±10.64 37.03±12.64 0.740 0.483 BMC(g) 2.35±0.33 1.81±0.36 2.73±2.96 1.070 0.350肌力指标握力(kg) 15.66±4.18 10.21±4.011) 13.89±4.572) 7.320 0.002伸膝肌肌力(kg) 11.37±2.51 9.72±2.63 10.01±1.91 2.030 0.150躯体功能指标6 m 步速(m/s) 0.57±0.18 0.39±0.121) 0.38±0.131) 7.250 0.003 SPPB 6.63±1.82 4.38±2.031) 3.38±1.941) 13.720 <0.000 1 5 次起坐时间(s) 44.01±11.10 58.43±18.721) 53.65±18.061) 4.240 0.023

男性患者2 组肌少症组在握力、伸膝肌肌力、6 m 步速、SPPB 方面的表现显著差于非肌少症组(均P<0.05),但2 组肌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组相较于单纯肌少症组5 次起坐时间更长(P<0.05)。 而女性患者在6 m 步速、SPPB、5 次起坐时间方面,2 组肌少症组相较于非肌少症组表现显著更差(均P<0.05),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组的握力相较于单纯肌少症组显著更强(P<0.05)(见表3、4)。

表3 3 组男性患者体成分、肌力及躯体功能比较(±s)

表3 3 组男性患者体成分、肌力及躯体功能比较(±s)

与非肌少症组相比,1):P<0.05;与单纯肌少症组比,2):P<0.05。

项目 非肌少症(n=12) 单纯肌少症(n=13) 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n=16) F P体成分LBM(kg) 47.08±11.91 32.53±11.611) 35.68±8.531) 5.280 0.013 SMM(kg) 31.71±8.94 30.26±13.91 27.91±7.80 0.479 0.623 ASM(kg) 22.73±1.64 18.02±1.971) 17.93±1.931) 31.250 <0.000 1 ASMI(kg/m2) 7.63±0.62 6.23±0.361) 6.14±0.471) 26.660 <0.000 1 VFA(cm2) 131.4±38.7 99.62±53.59 147.70±51.712) 3.508 0.040 PBF(%) 32.79±5.66 28.22±10.11 35.58±7.93 2.943 0.065 BMC(g) 2.75±0.40 2.41±0.131) 2.38±0.321) 4.073 0.032肌肉力量指标握力(kg) 25.74±8.24 17.89±7.261) 15.49±3.761) 7.870 0.003伸膝肌肌力(kg) 23.84±6.37 16.48±5.011) 12.92±3.041) 15.360 <0.000 1躯体功能指标6 m 步速(m/s) 0.71±0.21 0.48±0.171) 0.42±0.141) 8.500 0.002 SPPB 7.75±2.38 5.54±1.661) 4.63±2.131) 6.380 0.006 5 次起坐时间(s) 30.79±13.49 44.76±11.671) 58.79±15.091),2) 12.990 0.000

三、2 组肌少症组CT 测量指标的比较

经腰3 椎体CT 层面与经BIA 测量VFA 的一致性较低, 尽管2 种方法测量的差异值未显著偏离0(P>0.05)(见图1)。进一步分析腰3 椎体层面CT 的测量值中, 女性肌少症合并肥胖组的VFA显著高于单纯肌少症组(t=3.354,P=0.002)。 不论性别, 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组的SFA 显著高于单纯肌少症组(男性:t=2.315,P=0.028;女性:t=3.198,P=0.003), 而2 组VS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t=1.005,P=0.324; 女性:t=1.193,P=0.241)。此外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组中, 女性SFA 显著大于男性(P=0.000 2);男性VFA 测量值相较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图1 不同性别CT 与BIA 测量VFA 的Bland-Altman 分析

表5 不同性别肌少症患者腰3 椎体层面脂肪分布情况比较(±s,cm2)

表5 不同性别肌少症患者腰3 椎体层面脂肪分布情况比较(±s,cm2)

项目 单纯肌少症 t P 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 t P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VFA 105.60±55.45 66.51±57.27 1.858 0.075 151.40±50.96 143.20±81.75 0.350 0.729 SFA 74.20±41.73 89.47±52.25 0.854 0.401 96.51±35.94 168.20±80.07 3.327 0.002 VSR 1.50±0.34 0.72±0.26 7.025 <0.000 1 1.65±0.45 0.82±0.26 7.045 <0.000 1

四、2 组肌少症组体成分指标与肌力、 躯体功能的逐步回归分析

将BMI、 腰 围、ASMI、BMC 以 及CT 测 得 的VFA、SFA、VSR 作为自变量, 经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 男性患者5 次起坐时间与腰围 (β=0.45,P=0.007)呈正相关,与ASMI(β=-0.44,P=0.008)呈负相关。 女性患者5 次起坐时间仅与BMC(β=-0.35,P=0.035)呈负相关;女性患者握力与ASMI(β=0.49,P=0.001)、SFA(β=0.47,P=0.030)呈正相关,与BMI(β=-0.73,P=0.003)呈负相关(见表6)。

表6 不同性别肌少症患者握力及5 次起坐时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讨论

本研究评估了65 岁以上基层住院患者的肌少症、腹型肥胖患病率,初步分析了腹型肥胖对基层住院老年肌少症患者肌力及躯体功能的影响,发现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的老年男性往往比单纯肌少症患者的肌力及躯体功能差,而女性则相反。

BMI 因不能精准评估体成分具有局限性。本研究发现即使在超重或肥胖者中,肌少症、腹型肥胖亦有较高的患病率。本研究采用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中ASMI 的诊断切点,发现住院老年患者中肌少症的患病率70.2%, 男女无显著差异,与既往一项四川老年住院患者的研究报道[8]基本一致。 老年人腹型肥胖发生率居高不下, 一项对92例住院老年患者的调查研究表明腹型肥胖发病率为56.5%,且女性更高[3]。 本研究中腹型肥胖的患病率(66.0%)高于前述研究,可能因本研究入选人群年龄普遍更高,诊断腹型肥胖腰围的切点不同,以及人种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等。

本研究对象在血清ALB、TG 等营养相关指标上,3 组间无显著差异, 可能与住院期间已给予药物及饮食干预有关。 2 组肌少症患者相较于非肌少症患者合并慢性病的比例更高, 但组间无明显差异,可能由于选择的对象年龄相对更高,具有2 种及以上多病共存的发生率越高[9]。

诸多研究显示,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在肌肉量指标方面往往高于或与单纯肌少症患者相当,然而对肌力及躯体功能的恶化,肥胖与肌少症却有着协同作用。 Kera 等[10]的研究表明,尽管肌少症合并肥胖患者ASMI、LBM、SMM 显著高于单纯肌少症患者,但在握力、步速、起立-行走试验、单足站立时间等方面表现较单纯肌少症患者更差。 Kong 等[5]的研究显示,老年女性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患者相较于同性别单纯肌少症患者尽管骨骼肌质量差异不显著,但躯体功能更弱。 Moreira 等[11]亦发现中年女性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患者与单纯肌少症患者相比ASMI 无差异,但起坐时间明显更长。 然而亦有研究报道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患者的握力大于单纯肌少症患者[6]。 本研究在肌肉量上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类似,但肌力与躯体功能上,肌少症男性患者若同时合并腹型肥胖则表现更差, 在5 次起坐时间上尤为突出; 而合并腹型肥胖的女性肌少症患者握力、伸膝肌肌力、5 次起坐时间较单纯肌少症者表现更优异,尤其在握力方面。可能是本研究中女性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患者的骨骼肌肌肉量及LBM 更高, 从而削弱腹型肥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更高的BMC 可能与骨骼肌肉量对肌力及躯体功能有一定的正向协同作用,同时有研究发现,BMC 与躯体功能呈正相关[12]。

此外,常用来评估腹型肥胖的腰围已被认为与VFA 高度相关,且作为内脏脂肪的预测指标更为可靠[13-14],然而经体表测量的腰围会因不同测试者的判读差异而产生较大变异。而准确测定脂肪组织的区域分布情况更能预测健康风险[15]。 因而本研究采用BIA 法测量VFA,并进一步应用CT 这一量化内脏脂肪“金标准”[16]方法分析肌少症患者的体脂肪分布,发现与既往研究[17]不同,腰3 椎体CT 图像分析法及BIA 法测量VFA 的一致性不佳, 考虑可能BIA 估计的VFA 准确性受制于年龄、 性别、运动、饮食、皮肤温度、疾病状况等因素,故选择更准确的CT 测量值分析, 发现肌少症合并腹型肥胖患者较单纯肌少症患者VFA、SFA 更高, 但女性肌少症合并肥胖患者的SFA 显著高于同组男性,亦显著高于同性别的单纯肌少症组,所有肌少症患者中女性的VSR 显著低于男性。 脂肪分布性别间差异显著,有必要研究这种差异是否对不同性别肌少症组间的肌力、躯体功能测试结果差异也有影响。

已有研究证实,高SFA 提示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良好和有大量能量储存, 可能对生存有益[18];皮下脂肪蓄积与大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体力呈正相关[19];相反,内脏脂肪与老年日常步速呈负相关[20]。 本研究回归模型亦发现,女性肌少症患者的握力与SFA 和ASMI 呈正相关,但与BMI 呈负相关,其中BMI 对握力的影响相对更大。 可能不太高的BMI(如正常体重)、四肢骨骼肌量相对更高的女性肌少症患者握力更强,同时需要一定量的皮下脂肪储备。未发现男性肌少症患者中对握力有影响的体成分因素, 但5 次起坐时间与ASMI 呈负相关,与腰围呈正相关。由此可见,男性肌少症患者中非腹型肥胖、四肢骨骼肌量更高者,肌力及躯体功能更强。BMC 与女性肌少症患者5 次起坐时间呈负相关。 因除增龄外, 绝经后妇女的骨量亦会显著降低。 而骨骼肌量与骨密度呈正相关,骨质疏松会增加肌少症的发生风险[21],伴有膝关节伸肌和屈肌力量减弱[22]。 因而对中老年妇女应同时重视骨质疏松的筛查,尽早干预,减少/减缓因此导致的活动障碍。

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为单中心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 尚不能推广至所有住院老年患者;仅进行横断面分析,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未进行随访。今后仍需更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明确住院老年肌少症患者的体成分与肌力、 躯体功能的关系,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腹型)肥胖对于老年肌少症患者的影响。尽管如此,本研究表明对住院老年肌少症患者评估三部分体成分(ASMI、脂肪分布、BMC)比BMI、腰围、体脂率更有意义。 男性肌少症患者若合并腹型肥胖会进一步恶化肌力及躯体功能,在女性腹型肥胖的保护作用可能缘于更高的皮下脂肪储备,同时更高的ASMI、BMC 亦发挥作用。这些观察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机制有待阐明。

猜你喜欢

腹型肌少症握力
巧练握力益康寿
两种握力计测量社区中老年人握力值的一致性评价
针灸联合疗法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下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运动预防肌少症
李思康运用“八卦阵”针刺疗法治疗腹型肥胖经验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不容忽视的握力